黄汉弟
龙泉市九龙青瓷有限公司
龙泉窑龙窑烧制的青瓷,宋、元、明三代,都远销亚、非、欧三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浙江省文物考古专家对龙泉窑进行全面调查,发现历代龙泉窑窑址有500多处。龙泉市境内,已发现380多处古代龙窑窑址。
1.开山建窑 建窑时择定吉地,破土时选用良辰。一般选于低山山坡之坡底处,坡度一般在l0至25度左右,采用专用窑砖砌筑而成。龙窑选择于瓷石原料富集地带;按照山坡走势确定合适的筑窑方向;窑尾必在高处,窑顶建排烟系统。一般由3至9个窑室组成。窑头面积最小,便于烧窑开始时热量集中,利于燃烧,中部窑室最大,窑尾的窑室比窑头大,而比中部小。南宋时,龙泉窑烧制官器,为了改进窑内气氛,提升青瓷烧制的效率,保持瓷窑一定范围内的稳定氛围,提高瓷器质量,龙泉窑工对龙窑的结构进行了适度改进。在大窑室内根据实际情形进行设置隔墙,在隔墙下留一排通火道,这一分室龙窑的结构方式,至今还保持着。
《花 觚》黄汉弟作品
2.祭窑祷告 建好龙窑后要祭窑,一般以农历七月十八日为祭窑日。每逢窑祭日都要在窑头师父前设祭,点香烛、摆“三牲”、行跪拜祷告礼,祈求祖师保佑,烧出精美瓷器。装窑时,一般择三、六、九,俗谚:“三、六、九,办事得心应手。”也有选用属火日装窑,装窑时必须讲吉利话,同时,严禁小孩、孕妇、挑粪人、乞丐在窑门经过,防止秽气入窑,影响出好瓷品。
3.匣钵使用 匣钵在传统的装窑中是重要的工序。龙窑内匣钵装成柱时,要转动调整,对正装直。下部须装正,上部逐渐向中心稍微倾斜。龙窑内要安排好匣钵柱位置,柱与柱之间前后左右要留有2至4厘米的均匀空隙,不稳的匣钵柱应用碎匣钵片垫好,还须注意柱与两边窑墙和窑顶壁的距离。匣钵使用前,要先把匣钵内底刷干净,擦上泥釉浆,撤上一层谷壳炉灰,以防止干燥的钵底破裂。龙窑内匣钵叠压时,需在匣钵口刷上一层湿谷壳灰浆,以防止钵体粘结。
4.点火烧窑 烧窑前,虔诚供奉九宫玄女娘娘神榜,以祈求保佑产品完好无缺。窑头张贴“师父榜”,设神位祭祀祖师爷,附带祭祀山神、土地、搬水童子、运水郎君。一般设于窑头的左边。龙泉龙窑烧制温度高达1300多度,在窑内还原氛围浓,时间长,青瓷极易在龙窑1300多度高温中被烧坏。挂釉是常见现象,烧得瓷器东歪西倒也常见。常常是一窑两窑全次品,连烧三窑无精品;烧出精品属天意,几年可遇不可求。因此祭祀时默默祷告,祈求烧出好瓷很有必要。
《荷叶盖罐》黄汉弟作品
烧窑时,每逢农历初二、十六两日,置办酒肉、茶饭,点上香烛在窑头师父榜前祭祀,磕头膜拜,然后按“过日”习俗分食祭品。龙窑点火时间一般选晚上l2时。点火前,窑主把准备好的猪头肉、三牲、菜碗、水果、糕点、香、烛、纸钱等摆放在神位前,先点亮一对蜡烛,蜡烛放在神位前两侧,而后点香。香点起后,窑主呼请神灵享用食物,5分钟或10分钟后开始烧纸钱,纸钱点燃后扔进窑头火膛点火,干柴遇火开始燃烧。这种祭祀仪式一直传续至今。
烧窑时,窑工在窑场用膳,要谨慎严肃,不可开玩笑,不许发笑,更不能在用餐时,发生碰撞桌椅碗筷瓢盘,避免发生撞击声。饭后,不宜将筷子空架碗上,更不容许把碗倒扑于桌上。表示对行业来自内心的热爱和尊重,否则就是表示不吃制瓷“这碗饭”,不愿再从事该行业。
现代龙泉窑的龙窑柴烧,不是简单的复古于迷信,但继承着这一传统。龙泉瓷人,通过这些仪式,表示敬业制瓷,表示对行业源于灵魂深处的真诚热爱和尊敬,不仅体现其谨慎负责,也体现着工匠的崇高。
龙窑传统烧制技艺是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活标本,人类在1000多年前烧制青瓷的过程、技艺和龙窑,龙泉人至今依然保持着,传承发展着。龙泉人一直沿用龙窑烧制青瓷。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方式、人们的生活节奏与物质条件都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情调已被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所代替。青瓷烧窑技艺也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龙窑被气窑、电窑代替而逐渐荒废。
《四羊方尊》黄汉弟作品
龙泉市以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遗”为契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组织申报了龙窑保护。为了进一步挖掘和弘扬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技艺,龙泉市组织青瓷烧制艺人成立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技艺研究会,并结合全域旅游发展,几年来组织策划了“不灭窑火”为主题的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技艺活动,从龙窑点火、烧窑、开窑等环节细化人手,将青瓷文化层层融入各活动环节。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龙窑遗产活起来,推动龙窑的活态保护。
龙窑在停烧了几十年之后再次点燃了窑火,重现昔日烈焰熊熊、数里之外可见的情形。龙泉市每年都组织青瓷艺人、老窑工在查田、宝溪等地进行龙窑复烧等传统烧制技艺的学习传承活动,加强了龙窑烧制后备人才的培养,对龙窑传统烧制技艺进行了挖掘与保护。龙窑传统烧制文化也得到了延伸。龙泉龙窑是龙泉窑深厚文化的积淀,是龙泉地域里一种标志性的文化遗存,甚至成为龙泉窑域的象征,代表着龙泉窑区特有的风貌。龙窑,几千年的窑火,在新时代焕发传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