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玥
天津市口腔医院 (天津 300041)
严重交错咬合患者大多存在颞颌关节紊乱及咬合偏斜 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1]。针对该病患者,临床通常采用咬合重建的方法进行治疗。但常规重建治疗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且治疗难度较大,推广可行性较差[2]。因此,临床应积极寻找更加实用、高效的重建方法。本研究探讨改良咬合重建在严重交错咬合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72例严重交错咬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女40例;年龄17~81岁,平均(39.12±2.3 )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严重交错咬合,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咀嚼偏斜、颞颌关节紊乱及垂直距离等。
所有患者均给予改良咬合重建治疗。
1.2.1 检查
治疗前,收集患者的相关资料并详细记录。(1)采用过筛法检测患者的咀嚼率:用分析天平称取2.0 g去皮炒花生米分装,密封保存;测试时,嘱患者取2.0 g花生米咀嚼40次,漱口后全部吐出,然后利用专用筛过筛(筛孔直径为2.4 mm),利用分析天平称重,并计算患者的咀嚼率[咀嚼率=(原花生米重量-未通过筛的花生米重量)/原花生米重量×100%]。(2)检查患者的颞颌关节情况:利用询问病史结合临床查体的方式检查患者的各间隙距离,利用影像学方法检查患者的下颌运动情况(包括开口度和开口型),询问患者的颅颌疼痛史并触诊关节区和关节周围肌群。
1.2.2 颌垫修复
首先,确定患者的实际垂直距离,即用息止颌位垂直距离减掉大约2 mm,并参考患者瞳孔至口列的距离、目标外形等,结合患者的实际感受,以患者自觉舒适为准;垂直距离确定之后,利用颌堤将患者正中关系颌位记录转移到颌架上,制作出带颌垫的胶连可摘局部义齿;制作完毕后,指导患者佩戴局部义齿,并嘱患者适当活动;活动过程中,观察患者的下颌运动和关节间隙及咀嚼和颌力等的变化情况,并询问患者的自我感受,了解咀嚼肌和牙周支持组织等是否存在不适;根据实际观察结果和患者的自我感受,及时予以调颌选磨;然后,再次指导患者佩戴,并重复之前的观察和活动,至观察和患者自我感受均接受临时颌垫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对患者的余留牙进行检查,分次拔除无法保留的患牙;对于经检查尚可保留的患牙,应积极进行牙周和牙髓病治疗;如果存在对正中颌、侧向颌及前伸颌的早接触和颌干扰,包括对颌牙伸长和邻牙移位及过锐过陡牙尖等,则应予以适当磨改。
1.2.3 完成修复
对所有患者进行细致检查,如果患者的牙周条件较好,但牙冠高度不够,则应逐步磨除颌垫上相应位置,并利用桩核和固定桥等进行修复;对于牙周牙体条件较差的牙,应将其磨成低位覆盖义齿;修复过程中要注意,在冠和固定桥上预留出足够的颌支托和卡环位置;参照暂时性颌垫的实际高度,转移关系至颌架上,并利用钴铬合金制作出永久性的铸造颌垫式义齿,并对患者的患牙进行修复。
重建完毕,待患者对咬合重建完全适应后,随访1~3月,利用过筛法测试患者的咀嚼率,并检查其颞颌关节,利用影像学方法检查颞颌关节各间隙距离。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率100.0%。
治疗后,患者咀嚼率为(62.9±5.8)%,高于治疗前的(45.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P<0.05)。
治疗后,患者颞颌关节各间隙距离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72例患者治疗前后颞颌关节各间隙距离比较(mm,±s)
表1 72例患者治疗前后颞颌关节各间隙距离比较(mm,±s)
时间 前间隙 上间隙 后间隙治疗前 2.81±0.07 2.45±0.25 1.58±0.15治疗后 2.33±0.08 2.68±0.24 2.36±0.09 t 12.53 3.11 1.21 P<0.05 <0.05 <0.05
严重交错咬合患者的口腔关节长期处于错位咬合状态,颞颌关节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咀嚼功能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异常情况[3]。因此,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都受到较大的影响,生命质量低下。目前,临床治疗严重交错咬合患者多采用咬合重建的方式。咬合重建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牙列咬合状态予以重新改造和建立。咬合重建是利用桩核和固定桥等对低位咬合的牙齿及残根残冠予以合理修复,包括改正颌位和再造全牙弓牙合面及重新构建正常的颌关系和恢复合适的垂直距离等,可以使患者之前处于异常状态的牙列恢复协调的咬合关系,颞下颌关节与颌面肌肉之间也恢复至正常状态,口颌系统紊乱消失,并达到较好的外观效果[4]。但是,常规咬合重建大多采用的是固定方式,过程较为复杂,难度较大,且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实用性不强,不适合基层大范围推广[5]。
本研究为了探讨改良咬合重建在严重交错咬合患者中的应用效果,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医院收治的72例严重交错咬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改良咬合重建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咀嚼率、颞颌关节各间隙距离,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咀嚼率高于治疗前,颞颌关节各间隙距离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提示,改良咬合重建应用于严重交错咬合患者中可以获得良好的应用效果。改良咬合重建可使患者恢复正常的咀嚼功能,显著改善关节结构紊乱等情况,并使肌肉活动异常现象消失;且咬合重建使得髁突前移和下降,显著增加关节间隙,降低关节内压力,进而使得患者的盘-髁关系得到恢复,牙位和肌位之间也实现了高度的协调一致,并达到较好的外观效果[6]。由此可见,改良咬合重建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且该方法简单,价格较低,不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在基层医疗单位具有较强的推广可行性[7]。
综上所述,改良咬合重建应用于严重交错咬合患者中可有效提高其咀嚼率,改善其颞颌关节各间隙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