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雅岚 李雅琴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得“鱼”不如会“渔”。得“鱼”是一种结果,是暂时的收获,而“渔”是一种过程,一种方法。得“渔”就是经验与方法的一种迁移。园本课程建设就是要让教师、幼儿、家长共同习得“捕鱼”的方法,促进孩子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促进教师与家长的共同成长,进而提升教育品质。
一、授人以渔之关注经验,构建园本课程
通过关注儿童经验,以游戏为本,创造潜移默化的主题情境、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等,给予教师和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发挥教师和幼儿的主动性。
(一)关注完整经验的构建
我园课程尝试将集体活动与区域游戏、日常生活等进行有机整合,创设一个整合性的教育空间,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幼儿的经验在这样有机整合的课程中能够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习得、关联、整合与应用。
(二)贴近生活经验,预设与生成
我园主题活动有《逛逛夫子庙》《飞行的秘密》《快乐幼儿园》《玩具总动员》《热热闹闹过春节》等。这些都是幼儿生活的场景或生活中喜爱、常见的动植物、玩具等,教师充分挖掘幼儿生活中的事物,对已有主题进行审议,选择适宜本班的,进行预设与生成。
(三)关注生活事件,拓展课程内容
例:小班主题《乌龟爬爬》,让幼儿从只关注乌龟外形特征、习性,到结合疫情防控生发了《我们的动物朋友》主题活动,围绕“珍爱生命”的核心,探究保护动物的必要性和方法,引发幼儿从自身做起,保护动物。
二、授人以渔之定期审议,严把课程质量关
课程审议是对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进行深入考察、讨论、分析,以便对相关内容、策略等做出选择的过程。教师们定期开展班本课程分享活动,加强班本课程的有效审议,推进课程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完善课程审议制度
我园核心团队首先对已有审议制度进行完善,对审议流程、内容进行再学习,从形式上注重班级內日审议、年级组周审议,还增强了园内中层管理梯队深入班级,参与指导审议活动,与教师面对面交流,与教师一起反思主题活动开展过程及一日生活中“做了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等问题,并进行记录、比较,提升教师审议意识和能力。
(二)在课程审议中重塑教育观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教育技能的提升是园本课程建设的关键。我园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进行深度解读,采取跟进式现场审议,并借助教研专题审议,帮助教师逐步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儿童观,用游戏精神助推课程在一日活动中的实施。
(三)审议活动过程,优化园本课程
每个主题活动开始前,我园对照《情境式主题活动课程》文本资料进行课程初审议。依据班级幼儿特点、已有经验、兴趣、需要等,对原有主题进行筛选,选定近阶段本班将开展的主题活动,挖掘生活中有益的教育因素,开展主题活动,形成园本课程、班本课程。
注重在主题活动开展前、实施中、结束后进行及时审议;对一日活动中各环节、流程、开展策略形式等都要进行审议,不断反思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在问题中反思与优化园本课程。
三、授人以渔之探究融合,园本课程内涵生长
美国著名课程理论专家古德来的五级课程第五级就是经验的课程,即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所以,教师应引领幼儿一起成为课程的创生者,推进课程内涵生长。
(一)智慧“融合”,落实课程目标
我园园本课程的核心理念——“融合”,是在“主题情境”下融入五大领域学习目标,在集体教学中融入游戏化的教学情境,在区域游戏中融入“工作”情境,将集体活动、区域活动、日常生活等进行有机整合,创设一个整合性的教育空间。幼儿的经验在这样有机整合的教育中能够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习得、关联、整合与应用。这样的经验才能真正内化为幼儿自己的完整的经验。
(二)“深度融合”,推进课程良性生长
深度融合是“融合”的继承与发展,主要从外显和内隐两个维度进行深化。在外显方面,我们组织方式尝试从班内跨越到平行班、跨年龄班;内容上扩大园本课程的外延,不仅局限于原有的主题活动,更加关注幼儿的生活、兴趣;在内隐方面,关注幼儿的兴趣需求与教育目标的有机融合,更加关注幼儿经验的生发、迁移、拓展与应用,不断丰富课程内容。
以大班主题活动《过新年啦》实施为例。该主题预设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围绕“赏年”和“过年”的核心经验开展,四个大班根据孩子的兴趣、已有经验等开展班本主题活动。
大一班生成《甜甜蜜蜜过新年》小主题,围绕年俗文化里的吃展开探究,从过年吃什么到年夜饭如何设计,幼儿饶有兴趣;大二班在开展新年主题时,生成《开开心心过新年》小主题,围绕家庭成员如何准备过新年,以及新年习俗开展探究;大三班在主题《一起去旅游》开展中,创设了民族小商品一条街。在主题《过新年啦》开展中,小商品街变身年货大街,幼儿自制的花灯、爆竹、窗花、年画应有尽有;大四班则从《我们爱运动》主题生发的运动员训练中心演变成新年舞龙队,在元宵节当天,还在全园进行巡演。
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生活活动等。可见,在班本化课程不断深入融合的同时,也积极推进园本课程建设。
四、授人以渔之课程资源巧妙融合,助力课程生长
课程内容的整合、目标的开放、实施过程的动态性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作为载体和支撑。
(一)一日生活皆课程资源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课程”。就是要让教师抓住生活中有益有趣的事物展开教育活动。例:小班幼儿上床环节,可以开展“我的标记我的床”“侧睡才健康”等活动。喝水环节可以开展“一杯水有多少”“我节约了多少水”等科学领域、社会领域的活动。
(二)环境记录学习过程、搭建课程生长支架
环境是幼儿显性教育和隐性表达的重要因素,要让有限的环境成为幼儿无限成长的阶梯。
例:大一班在进行《春天里的活动》主题时,教师将师幼一起在幼儿园里、小区里、马路边等寻找野菜的照片,以及种植野菜的照片、探讨野菜餐厅的创建过程、游戏中野菜食谱的制定、制作野菜菜肴的过程图等一一呈现在班级环境中,让幼儿随处可见,幼儿对野菜的认知、感知、体验的学习过程一目了然。
(三)合理利用家长资源,家长成为课程建设的助推器
我园大多数孩子是军人家庭,大班在开展《飞行的秘密》主题活动时,教师联系孩子的爸爸当课程助教,带领师幼一起参观空军军史馆,军人爸爸向大家介绍空军的武器装备,了解英雄的空军将士,指导幼儿打军体拳,到连队参观军人宿舍、观看军人训练等,为主题活动的开展添砖加瓦。
在课程建设中我们坚持授人以渔,教师、幼儿、家长共同精进得“渔”的方法,促进我园课程建设“渔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