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琪姐姐迷上了曾国藩,他出身平常,家族五六百年没出过秀才,可谓典型的小镇青年。他智商平庸,考了7次才中秀才,却以笨功夫打通了科举之路,顺利进入翰林院。没有显赫家世,天赋堪称晚清同时代大人物中最差,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超越众人。他所有的成功开始于什么,你知道吗?居然是写日记。
看到这里,小朋友们一定会想:琪姐姐一定是又在想办法“忽悠”我们写日记,写日记顶多给作文积累素材,哪有你说的那么玄乎。小朋友们别不信,接下来琪姐姐細致地给大家讲讲曾国藩的日记和我们平时写的日记有何不同。琪姐姐可不是“忽悠”小朋友,我坚持写了两个月的日记,有了“用户体验”后,才推荐给你们的!
曾国藩一开始并没有发现日记的重要性,他早期的日记中问题很多:第一,“不连贯,不能一直坚持”;第二,把日记写成流水账,这也是小朋友日记中常出现的问题;第三,在日记中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并不能做到。琪姐姐也爱给自己定目标,尤其在年初,可到年末,定下的目标均半途而废了。我们从曾国藩早期日记的问题中,都能找到自己写日记的影子。日记要怎样写才最有用呢?三年级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如何写日记。先来回忆一下,当时老师教导我们日记首先要记录日期、星期和天气情况,然后写一天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最好能写出这件事对你的影响,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曾国藩后期改进的日记就是强调“感悟”。理学大师唐鉴先生告诉曾国藩,记日记最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镜海先生每夜必记‘日省录’数条,虽造次颠沛,亦不闲一天,甚欲学之。”唐鉴先生每天晚上都要记录几条自省录,来督责、规范自己。即使在路上,或者有什么紧急事务,也不打破这个规律。
曾国藩听从唐鉴的建议后,改进了自己记录日记的方法,首先要把写日记当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定要恭楷来写,整齐、干净,方便日后存阅。其次,日记的作用是研几,“几”就是细节,记录生活中的细节和反思,并非写流水账。他的日记字数不多,每篇200字以内,主要写八个方面的内容:读书,静坐,属文,作字,办公,课子,对客,回信。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周期性地给亲友传阅。自己监督自己有盲点,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因此通过父母、老师监督,我们往往才不会偷懒。
了解了曾国藩的“日记本”,我们小学生如何借鉴呢?这让琪姐姐犯了难,硬着头皮坚持写了两个月的日记,终于摸索出一条适合小朋友的“曾国藩日记法”。琪姐姐把日记分为四个部分:今日所学;有趣的事儿;总结反思;明日计划。首先,日记的格式不能丢,日期、星期和天气情况不可少;接下来,我们在第一部分“今日所学”中记录今天所学的课程题目;在“有趣的事儿”中记录今天发生的令我们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比如可以记录今天学会了包饺子;在“总结反思”中,我们可以写通过包饺子这个经历,感悟到了“反复练习,熟能生巧”的道理;在“明日计划”中记录明天的课程表,顺便检查自己的文具书本是否带全。小朋友可能觉得“总结反思”这部分太难写了,并不是每天都有感悟,怎么办?琪姐姐在写日记时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但我会把自己一天中看到的一句触动心弦的名人名言摘抄在“总结反思”中,这样也是一种积累。这样写日记,锻炼的不仅仅是笔力,更是心力、思考力,是自省的能力。不论是反思与感悟,还是名言摘录,只要长期坚持,你会发现自己对生活更敏感,思考问题更全面,成长的脚印更扎实,会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
日记,不但可以帮助我们作文更出彩,更能帮助我们让自己的人生更出彩。在将来的某一天,通过翻阅日记,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自己,那些吃过的亏和获得的经验,通过认知这一切,帮助我们变得更强大!
四年级下册一、二单元质量检测参考答案
一1.B 2.D 3.B 4.D 5.B
二 1.D 2.C 3.A 4.B 5.C
三 1.(1)神奇 (2)即使……也……
(3)鸡犬相闻
2.三月的桃花水,既像春天的明镜,又好似一把春天的竖琴。
3.王老师叫小明把他们班的包干区打扫干净。
4.他很伤心,把眼睛都哭肿了,眼泪流成了河。
四、1.宋 辛弃疾 词牌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杨万里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杀菌 除臭 结实、轻 吸收雷达波 隐形战机 3.想象 快乐和安慰 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五、1.和谐 辛苦 2.院落晚餐图 月夜睡梦图 3.乡下人家在吃晚饭时的快乐和悠闲自得,让人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4.中心句 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赞美之情。
六、1.màn xī nèn xì 2.由远到近 绿 叶子的密 3.第一件事:“我”在春天细雨纷纷的日子里,到竹林里去寻找竹荪做汤吃; 第二件事: 初冬时节,“我”穿着妈妈用笋壳纳的鞋底制成的新鞋和伙伴们玩雪。4.故乡的竹林,远远望去,犹如一床厚厚的绿被子软软地盖着大山。批注: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故乡的竹林比作绿被子。让我感受到了故乡竹林颜色之绿和作者对故乡竹林的喜爱之情。5.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