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丽
摘要:师范类高校的音乐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满足和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本文以近年来参与国培项目和音乐学科教师资格评审的体验为视角,认为基础教育需要师范类高校培养出有良好音乐审美能力、有扎实音乐专业理论知识、有较强音乐专业技能水平、熟练驾驭多种音乐教学方法、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的融通型音乐人才。
关键词:师范类高校 音乐人才培养 音乐教师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4-0063-04
新时代,各个学科人才培养的目的应该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总目标而进行,师范类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的师资力量。通过笔者10年来参与国培项目的经历和各类音乐教师资格评审的体验,发现师范类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需求之间不够契合。那么,基础教育需要师范类高校培养怎样的音乐人才方能满足当下国家对音乐课程的总体要求,本文就是基于此问题引发的思考。
一、有良好音乐审美能力的人
音乐作为人类最古老、最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在2011年版《音乐课程标准》中,对音乐课程性质的界定是:音乐课程要体现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音乐教师要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如何让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呢?
根据笔者近年来的参与体验,在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学的流程大致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课程导入。在课程导入环节,一般情况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所要教授内容相关的视频,另一种是教师范唱或范奏的形式,让学生在欣赏之后回答老师提出的一至两个问题,例如:这段音乐是什么情绪?音乐表达了什么内容?第二部分,新课学习。教师让学生再次聆听音乐,或者读歌词,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进行乐理知识的讲解,例如:节奏型、调号、变音记号等;第三个部分,分小组演唱或者创编,之后就是课堂的总结。这个流程是个普遍现象,通过多年的观察,发现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导入和总结都比较用心,而对最重要的教唱环节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没有具体的走进音乐、分析音乐,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也只是处于比较浅显和表层的直观感受上。
笔者以为,要想让学生感受美,教师必须要对所教授的音乐内容非常熟悉,要反复聆听,自己先能感受到音乐美,再通过音乐的要素(力度、音色、速度、节奏节拍、旋律旋法、调式调性、和声织体、结构、体裁、风格流派等)去分析,从而感染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用优美的语言对音乐进行形象化的表述是必不可少的,但音乐课毕竟不是语文课,音乐教师要能用音乐的语言和要素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音乐,通过一首首不同风格、体裁、内容的音乐,让学生深切感受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祖国的大好河山,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体味作曲家创作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和音乐意蕴等。要想达到这样的要求,高校在音乐人才培养中,就要在所有的音乐理论课程和实践类的课程中将审美意识的培养融入其中,让学生学会用音乐的要素欣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从而能够解读音乐的美。
二、有扎实的音乐专业理论知识的人
全国师范类高校音乐专业开设的课程不外乎: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复调、曲式分析、歌曲写作、中西方音乐史、声乐、钢琴、即兴伴奏、舞蹈形体、合唱指挥、音乐教学法、音乐学概论等课程,当然还有根据各个地区和院校的实际情况开设的一些地方音乐课程。这些课程内容本身和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师能力之间是可以划等号的,但实际过程中,广大教师反馈出来的问题是不够综合,尤其比较欠缺和声、曲式、合唱指挥、中西方音乐史等课程融会贯通的能力,以及传统音乐文化基础和音乐理论素养比较薄弱。
广大教师解读音乐浮于表面,例如:对某一个作曲家不同风格的作品不能很好地解释清楚,对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不能做到旁征博引,缺乏知识体系的建构。翻开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材,从国家层面的课程设置来说,教师要有音乐学科的综合素养,这样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才能凸显出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才能设计出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正确处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检和文化认知的关系,才能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特点进行分学段设计渐进的教学目标和安排相应的课程内容,才有可能兼顾到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选擇。
基于此,师范类高校音乐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除了试卷和论文的考核方式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类教学平台,及时发布相关资源信息,并利用平台的优势及时监督,同时,可以举办专题的音乐会、知识竞赛、创作比赛、五项全能比赛、弹唱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艺术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三、有较强的音乐专业技能水平的人
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师应该是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这是近年来在接触广大一线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师的一个直观感受,当好这个阶段的音乐教师实属不易,成为优秀的音乐教师更是需要不断地完善自我。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建党节、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一二·九、元旦等大的节点上,音乐教师绝对是焦点和核心,对音乐教师来说,具备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舞蹈编排、合唱指挥的能力就是最基本的素养。当下,全国很多基础教育的学校也在开展特色活动,以此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优势,部分学校开设了京剧班、昆曲社、民乐团、西洋乐团、舞蹈队等,如此等等,不管教师大学期间主修的是什么专业,这些技能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师都应该掌握,成为多面手是基础教育阶段对音乐教师的要求。
在看似严苛的要求下,其实我们的师范类高校也应该引发思考,我们的课程设置应该更加丰富,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例如:声乐专业的学生不能只会演唱固定风格的作品,像地方戏曲和曲艺作品也应该在课堂上体现,钢琴演奏的学生在声乐演唱和合唱指挥方面也应该得心应手才行。一专多能,融通性的人才应该是师范类音乐专业的发展趋势,师范类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大艺术实践的力度,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能力,例如:每个学期可以举办班级音乐会,从策划到演出,均以学生为主体完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指导和辅助作用即可,让学生在大量的艺术实践中提升专业水平,从而为走上讲台做好一切准备。
四、有熟练驾驭多种音乐教学方法的人
学术界比较认可的,也是比较常见的音乐教学方法有:聆听法、讲授法、联想与想象法、情景创设法、示范法、模仿法、复习法、演唱法、视觉参与法、律动法、绘画法、优秀表演法、节奏参与法、乐器参与法、编创法、合作法、练习法、暗示法、比较法、分析法、检测法等等,另外被大家所熟知的国外的音乐教学方法,例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柯达伊音乐教学法、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铃木音乐教学法;国内的还有新体系、原本性等音乐教学方法和理念等等。
教学的方法很多,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情况是,教师只会片面的使用几种音乐教学方法,用的最多的就是聆听法和讲授法,更有甚者,把音乐欣赏课直接上成了听歌课,一遍一遍的听,听完之后用描述性的语言加以总结,就认为是已经欣赏透了。还有一些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参与度不高,例如,处于叛逆期的学生不愿意活动,而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出现一些动作比较大的,需要离开座位的一些活动,这些都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实在基础教育低段的学生,完全可以设计一些律动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和感受音乐带来的美,处于教育高段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座位上通过拍手、拍腿、跺脚、打响指等方式参与音乐,可以让学生演唱主旋律,只有学生熟悉了歌曲,才会主动参与聆听。
其实,在网络社会,大量优质的课程资源比比皆是,例如:学习强国平台、哔哩哔哩、腾讯网、优酷网、中国大学MOOC等。教师只要能做到集众家之长于一身,再结合自己的特长和性格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你一定能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独门教学方法,并为课堂带来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不能仅仅把教师当成职业,应该把其发展成一门终生的事业!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五、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的人
教师这个职业,无数人不吝华丽的辞藻来形容,像园丁、蜡烛、灯塔等等。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全能型、融通型人才的集中体现,是一个给孩子的心灵增加美的陶冶的职业,是一个非常容易受瞩目又需要大量付出的职业!因为大家认为你是音乐教师,就应该会唱,会跳,会奏,这是社会给这个职业的期许!所以,没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想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优秀音乐教师是不易的。
音乐教师的成长需要不断地跳出舒适圈,也要不断的扩展自己的综合音乐素养,学习永远在路上!我们的时代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作曲家对美好生活的抒写也永远在路上!
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大对师范类音乐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不仅要学好专业理论和技能知识,更要有崇高的理想和甘于奉献的精神,要对学科的理论知识有深扎的探究精神,还要关注学科的综合,了解时代前沿,要不断用身边优秀的榜样例子来激励,才能在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师这个岗位上开花结果。
六、结语
成为一名优秀音乐教师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高校和基础教育通力合作!教师要不断地打磨自己的专业,熟悉所要教授的作品内容,力求与作曲家的心灵相通,要多换位思考,努力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维去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外延。音乐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更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钻研教材,跳出教材,拓展教材,要有机地整合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里的知识成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祖国观、民族观形成的根基。教师要明晰自己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合理组织课堂环节,钻研《音乐课程标准》,做到每节课都有创新,永远都在打磨课堂。
音乐教师切忌自己没有听懂音乐就匆忙上课,讲的连自己都感觉牵强,要打磨金课,拒绝水课,反复聆听一定是走进音乐的最佳方式,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让高年级的学生去体验与感受一些小型音乐的体裁、风格,引导学生继续一步一步深入音乐,多运用复习、描述、分析、自学、合作等较为理性的学习方法。
人民音乐出版社前社长吴斌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做过题为《关注音乐》的发言:“老师们在体现音乐艺术的特点,体现音乐的本质特征等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要让学生了解音乐自身的内容和规律,不应该把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知识重点转移到音乐之外。教师要深入到音乐形式的技術层面上去,对其中音乐性的内容引起足够重视,我们教授的音乐课内容、价值与目标都不能背离音乐的本体,否则音乐教育自身审美的特点将不复存在”。
教师要严谨治学,忌犯知识性错误,多听少说,切忌只用语言解释音乐。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就应以音乐为主体,再优美的音乐都需要以其自身美妙的声音引起学生的共鸣,无论用再华丽的辞藻去描述,都代替不了音乐本身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教师应以完整的音乐作品为主要素材,以音乐作品为载体对音乐理论知识进行感受与体会,元素化的音乐知识要组合在整体性的音乐作品中进行教学,使这些知识能以具体感性的方式表达,避免用抽象的语言进行表达,让学生听音乐,懂音乐,爱音乐是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师范类高校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要和基础教育的需求契合,要把培养融通型的音乐人才作为目标,同时,要加强师范类高校和基础教育的合作力度,及时将一线音乐教育教学中涌现出的新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高校也要及时将研究成果再反哺于基础音乐教育,做到上下联动,融通契合,共同推动音乐教育视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伍娜著.与你同“聆”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设计[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4.
[2]卢婷婷.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培养途径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7(15):68-70.
[3]陈文雯.中小学世界民族音乐教育的时代内涵[J].中国教育学刊,2021(01):90-91.
[4]柳菊兴丛书主编,朱则平,廖应文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