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 吴跃华
摘要:即兴伴奏是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教师教学技能,但这一技能却又是所有普通音乐教师最为欠缺的技能。通过解读1920年出版的《新法国语唱歌集》这一小学音乐教材,学习历史智慧不失为是解决当前困境的一种方式。此外,该教材也是对我国“学堂乐歌”阶段小学教师实用伴奏形式的大总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材 小学教师 伴奏技能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4-0007-04
众所周知,伴奏能力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教学能力,但恰恰这种能力又是最为薄弱的。尽管关于伴奏的书籍很多,文章更是铺天盖地,但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伴奏能力普遍非常弱。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一点是不容否认的,我们的高师长期以来对准师范生伴奏能力的培养大多是以乐谱伴奏为标准进行的。这方面最早被歌赞的是萧友梅的中学音乐教材,一直被称为是我国第一本带伴奏谱的教材。这本教材的正规伴奏模式确实就是高师比较重视的伴奏教学模式。萧友梅的贡献是不容否认的,但笔者却意外的发现,比萧友梅更早的一个带伴奏谱的小学音乐教材,即是1920年10月出版的由王崇杞编写的《(新法)国语唱歌集》(全四册,商务印书馆出版),尤其这本教材不仅是真正的第一本,且这才是按照中小学音乐教师伴奏提高进阶进行循序渐进设计的。这设计很像1956年《人民音乐》刊发的一篇《李老师和她的风琴》一文中李老师的伴奏学习经验。笔者认为,这本书的伴奏思路值得中小学音乐教师重视。
这本书作者王崇杞个人情况不详,这套教材是1920年前后北洋政府推行普通话背景下产生的,所谓“新法国语”就是这个意思。歌曲基本是“学堂乐歌”时期流行的“选曲填词”思维编写出来的,如教材中的歌曲《数目歌》曲调实际上是选自法国民谣歌曲《妈妈请听我说》,歌词内容紧密围绕学生生活。教材共四册,分别用于小学一到四年级教学,也就是民国时期的“初小”教材。每册内容:第一是编撰的大意介绍。第二是教学的顺序说明。第三是五线谱的进行曲四首,用于教师为学生进出课堂时的伴奏曲。第四是发音的简单练习曲。第五是正谱(五线谱)音符和简谱音符的对照说明。第六是音符时间的长短表和练习曲,即简单的视唱曲目。第七是正文即乐歌。第一册歌曲分别是:《哥哥和弟弟》(2/4拍,4小节,只有1、2两个音组成的旋律);《到学校里去》(4/4拍,4小节,1\2\3三个音组成的旋律);《读书的好处》(同前);《回家》(同前);《学校里的功课》(2/4拍,4小节,3\5\6三个音组成的旋律);《手工》(2/4拍,4小节,1\2\3\5四个音组成的旋律);《荸荠》(4/4拍,4小节,1\2\3三个音组成的旋律,但开始出现八分音符);《好学生》(4/4拍,4小节,1\2\3\5\6五个音组成的旋律);《小学堂》(4/4拍,4小节,1\2\3\5\6五个音组成的旋律,但出现八分音符);《早起的好处》(4/4拍,4小节,1\2\3\5\6五个音组成的旋律);《国旗的颜色》(4/4拍,4小节,1\2\3\5四个音组成的旋律,出现八分音符)《书和笔》(2/4拍,8小节,1\2\3\5四个音组成的旋律,但基本是八分音符組成,并出现附点音符和八分休止符);《雞》(歌曲形态同前,只是出现3/4拍子);《时辰钟》(歌曲形态同前,2/4拍子,出现D调)《太阳》(歌曲形态简单,但出现“4”音):《行礼》(歌曲形态同前,出现D大调的“7”);《卖布》(出现“4”一,八分音符训练);《飞的鸟》(出现“7”,D大调);《蝶》(同前)《蜘蛛》(出现“4”)。如此“接地气”的循序渐进的教材设计贯穿整个“初小”教材。这种按照音乐知识简单难度的教材设计,即便拿到现在也不落伍。尤其可贵的是,这教材的伴奏整体设计也是循序渐进的。第一册表面上看,只有旋律,没有伴奏,但其说的很清楚,一年级教师只需单手弹旋律伴奏,目的是让初次接触音乐学习的学生充分听清旋律音准。这种伴奏并非天方夜谭,我们从李叔同1907年曾批评当时学堂乐歌教学普遍是“学风琴者手法未谙,即手弹‘5566553’”便能看出那时是存在的。直至1983年,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组织编写并于1985年正式出版的《实用中小学音乐教师手册》中,介绍的第一个伴奏方法便是这个。我们之所以不把这作为伴奏方法,是因为我们把“伴奏”都理解成那些作品中的五线谱伴奏谱式伴奏了。
该书第二册乐歌仍然是按照第一册那样,从音符时值、音高、调性(甚至包括表情记号)等三个方面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的设计歌曲,歌词内容也完全跟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就连教材歌曲伴奏的设计也是在第一册伴奏循序渐进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第二册伴奏简单地说就是“八度伴奏法”。笔者以第一课歌曲《萤》的伴奏谱为例来说明(谱例1如下)。
谱例1
这伴奏谱左手的八度音全部是旋律声部强拍上的音的低八度和十六度音,且以一拍一拍的方式展开,遇到旋律声部是二分音符的音,左手便弹两个一拍的这个“八度”音。遇到全音符便弹三个一拍的这个“八度”音,第四拍休止。显然,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有一拍一拍的节奏感。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节奏训练跟音准训练一样难,首先学会一拍一拍这样有规律的打拍子是第一步。因此,该教材为此还明确提出“踏节法”“击节法”和“呼节法”。并解释说,“踏节法”就是用脚跟着琴声踏步,“击节法”就是用双手跟着琴声击打,“呼节法”就是用嘴像运动体操训练员一样喊“一、二、三、四”来训练节奏。这种方法早在1907年叶中冷编写的《小学唱歌集》中就有。此处这个“八度”虽然没有“和声”意义,但比第一册只用右手弹旋律伴奏要进步。这样在“加强旋律”的同时更“加强了节奏”,即只弹每拍的强拍上的音的八度,弱拍音左手不弹,这样既加强了旋律音,又稳定了节奏。这种伴奏法也不是空穴来风,此前就有,如音乐家王光祈曾回忆说:“记得我在成都第一小学学习时,教师演奏小风琴,左手所按之音与右手所按之音全同,不过相差一个音级而已”。(笔者注:王光祈所谓“音级”是指相隔一个八度音阶,也就是相隔八度的意见)。 这个伴奏法在上文提到的《人民音乐》文章介绍的“李老师”伴奏方法中第一个便是,不仅如此,1985年出版的《实用中小学音乐教师手册》中,紧接着单手弹歌曲旋律伴奏方法之后介绍的便是这“八度伴奏法”。
不过笔者在此有个建议,从循序渐进的角度来看,一开始采取左手的八度改为单音弹奏为好,因为弹“八度”是个技术,这个技术不好弹,初学者往往或许因手小而困难,或许因手指没能得到一些训练而紧张。因此,为了避免弹“八度”本身带来的“技术”难题,改为弹单音,即左手重复右手强拍上的音来伴奏,这样与旋律声部也构成八度关系。在熟悉了这样的弹法后,积累了一定的弹奏经验之后再尝试左手直接弹八度就比较容易一些。对这样的伴奏,该教材还专门提出“注意”说:“有的教师奏琴的时候,常常所奏的曲调和原曲上的调子有不同的,这个害处很不小,推究他的缘故就知道他是不熟悉风琴的缘故……低音部的音符是教师奏琴的时候用他……刚教的时候教师在琴上应该奏单音,待到歌词纯熟以后可加入和音,就是右手奏高音部的音符,左手奏低音部的音符,奏起来的时候高音部和低音部一个时候奏的,所以黑板上写的乐谱只要写了高音部的音符就行了。”这“注意”等于就是在详细解释“八度伴奏法”怎么弹。
该教材第三册的伴奏设计开始过渡到简单的西方式和声式伴奏配置,首先用的是柱式和弦伴奏。该册第一首歌《带到学校里去的东西》,谱例如下:
这首歌整个伴奏都如上谱例,这是西方古典时期最常采用的伴奏织体,也可以说是西方主调音乐伴奏的第一范式。这是简化了的柱式和弦伴奏,是现代中小学音乐教师最常用的伴奏音型。该歌基本只用简单的正三和弦来伴奏,中间貌似改变和弦了,其实是和弦的转位,弹奏的时候手的位置基本不动,且这属于经过四六和弦,不具有独立的下属功能性,仍可作为主和弦功能看待。第五个和弦是属和弦,是省略了三音的属和弦。在笔者看来,这其实没有必要省略三音,就用与主和弦接近的方式弹奏更好,因为这样省略三音的形式对初学者来说弹奏起来难度增大了。真正即兴的时候,重复了三音也问题不大。这是笔者的经验,西方学者也是这样认为的,如雷蒙德所言:“对教科书中的重复音的规则可以不必顾虑,如本书第115例就重复了三音。尽管大多数教科书禁止重复正三和弦中的三音,但为了一定的目的,重复大调三和弦的三音还是合适的,甚至很有必要”。总之,这伴奏基本只是用I、IN、V级和弦。这仅比“八度伴奏法”稍微难那么一点点,因此音乐教师即兴弹奏起来一定没什么问题。该册同样采用柱式和弦伴奏的歌曲还有《蝉》《国货的好处》《国庆》《注音字母拼音的语法》《运动会》《年假》《月亮的时候》《华盛顿》。
该册教材还使用分解和弦伴奏。伴奏音型也是从简单到教师完全能驾驭的复杂程度,并不是完全脱离教师能力的伴奏编配。这种“以教师为本”的伴奏设计精神非常可贵。类似的伴奏设计还有《注音的字母》《做事应当怎样》《蝇》《暑假》等。那么是不是编者的伴奏水平比较差才这样编配的呢?我们从第四册伴奏就可以找到答案。笔者认为第四册伴奏设计毫不夸张地说,有些伴奏几乎达到“艺术化”的伴奏程度,最复杂的伴奏是《修学时候的卫生法》,伴奏水平并不比萧友梅编写的教材水平低。这里就不举谱例了,看看萧友梅的伴奏就能明白这第四册的伴奏形式。不过,当时的音乐教师能否弹的了第四册伴奏值得怀疑。这一册与其说是为了教师设计的伴奏,不如说是为了体现编者理性伴奏而设计的。因为,从逻辑上看,从简单到复杂也是必然。在编者看来,高年级就得要复杂点的伴奏。不过,最后一首《毕业》之歌反而并不复杂,基本采用柱式和弦伴奏,估计是考虑到毕业时大家都能唱,教师都能弹而设计的。需要说明的是,这层层递进的伴奏设计似乎大多不是为了艺术性,编者似乎有意地使每一首伴奏都比前一首伴奏稍微有点变化,且稍微有点难度,好像是有意在锻炼、提高音乐教师的伴奏水平。
这循序渐进的伴奏设计不仅是从教师伴奏水平提高着想,更主要的是一种“以教師、学生为本”的伴奏设计,是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来设计的,也符合教师伴奏水平逐渐提高的需要。不过,正如有经验的当下伴奏者所说:“先用一拍一个单音配弹,然后用低音八度跳进及八度内附加五度音弹奏。”但也不能认为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伴奏就必须“简单”“低级”,有时为了吸引学生,即便幼儿园音乐教学也可以采用复杂的伴奏,为了吸引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当然用越艺术化的伴奏越好了。但到训练音准节奏时,甚至可用单旋律伴奏。到了巩固教学阶段,可采用简易的伴奏。到了教学成熟时,完全可以用艺术化伴奏,切不可机械为之。总之,该小学教材伴奏设计非常有价值,我们不妨学一学这历史经验,或许能改变当前一些教师根本不能弹或不敢弹伴奏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新宇.李老师和她的风琴[J].人民音乐,1956(08):41-43.
[2]秦启明.沈心工年谱[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8(01):39-46.
[3]本书编写组编.实用中小学音乐教师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326-331.
[4]王光祈.德国国民学校与唱歌[M].北京:中华书局,1925.
[5]连续敏.钢琴伴奏的历史沿革[J].乐府新声,2008(03):164-165.
[6]J.雷蒙德.托宾.怎样即兴创作钢琴伴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86-87.
[7]徐慧林,林棣华编著.简线对照-钢琴即兴伴奏实用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190.
[8]章连启.中小学音乐教师丛书-中小学音乐教育与教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