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青云
市赛出线的那一天,还未来得及感受分毫欢悦,忐忑与慌张已充盈于心。窗外阳光璀璨,诸位同仁在一旁为我欣喜,教研员刘老师肯定的神情予以我极大的鼓励。在这股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我却分明地感受到,一股浓浓的压力向我袭来。我明白,我的教育教学的基本功还有着诸多短板。这场教研学习上的万里长征,我才迈出了第一步。
这次省级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从赛程设置上,就能感受到对青年教师解读文本、教材研读程度及学情观照程度等多方位能力的综合考量。环节的设置,对应了老师的五项基本能力素养,它回视着选手过往的积淀,亦引领着选手未来的发展。
浸润文本 语文是表达的艺术
赛前,我反复品读着孙绍振老师《课堂演讲录》,感受着小说中人物的情感错位,品读着散文的智性深度。本以为已经基本掌握文本解读技法,但当我拿到文本解读试题时,仍是心头一愣。这次考试的题目竟然是阿根廷作家的短篇小说《蝴蝶》,诚如冯老师赛前所说,是我们想不到,也无法准备之题。
细细思衬,此题妙极!
《蝴蝶》一文故事虽简,意蕴却繁。通过巧设一个误杀蝴蝶的情节,将人物推出了心理正常轨道,在常规的父母关怀情感之外,隐喻了父母对孩子纯洁稚嫩心灵的无情虐杀。文学即人学,小说更是人的感情动态错位学。在多元的情感交织错位中,情感机制发生动荡,其深藏的人性奥秘得以凸显。我仅抓住小说的叙述设计艺术这一角度进行剖析,依次以“打出常轨的情节设置”“急徐错位的叙事节奏”“首尾反差的关键点设置”三个角度展开,一线串珠,层层推进。紧扣三点,结合文本展开细读,结尾处轻扣问题,煞尾收束。
陌生作家的陌生文本,使得我们无法借助外围资料来深入解读,只能静心下沉,深入至文本内部,紧攥叙述结构及角度节奏,品味深挖。因此我反复提醒自己,一定要关注小说的语文性知识,扎实地沉入语言内部去解读,绝不可以便捷取巧之法遮掩思考的本质,不可放逐语言本身,而困于人物及主题。
文本解读是笔试的核心环节,旨在让教师深入解读“这一篇”文本独有的价值,让文本自身来说话。而文本的独特价值,定是与章法结构、情节设置、语言品读相关。语文是教授表达的学科,我们绝对不可借助外界资料遮盖文本内在之光,亦不可放逐语言本身,囿于那人那事那主题。语文是表达的艺术,语文学科的研究关键,不在文本的写了什么,而是作者如何去写、写得如何。解读文本时,扣准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最为紧要。
关注教材 功夫在平时
本次的写作考察的是微小说创作,以《凉州词》为基,进行即兴微小说创作,要求人物形象鲜明,主题突出。微型小说的创作,受篇幅限制,讲究在螺蛳壳里做道场,要以一当十,极其考验教师的文学创作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虽不断地在教授学生如何创作、如何着笔,但是自己的文学创作已停滞日久,偶有创作,也多为评价分析式的文章。这次的试题,直指我日常工作之缺憾,可谓指向精准,导向鲜明。
本次最令人深思的环节,非即兴演讲莫属。本次即兴讲演题目,分别围绕新闻单元、说明文单元、整本书阅读、议论文单元以及写作单元等多种活动探究单元展开论述。大多考察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淡化处理的文本内容。冯老师通过设置“如何设置学生学习任务来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新闻写作时,学生会存在哪些问题”等一系列的演讲题目,充分体现了对教材本身、对学生学情的观照。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否扎实地完成活动探究,有否深刻思考活动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这次的演讲,看似即兴,实则最是考验日常教学是否认真、周密。作为较早上场的选手,有幸听完所有选手的发言。那刻的我,仿佛已不是面临淘汰机制的选手,而是渴望把大家对教学的见解和实践仔细品读、深入领悟的一位学习者。感谢冯老师的引领,感谢选手们的分享,让我明晰自身不足,洞开一片天地。
功夫,均在平时。
关注学生 引领生命成长
现场赛课结果公布的一刻,确是我感受最深、感悟最多的一刻。
成绩未公布前,有几位老师的精彩表现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有的老师以诗入境,以读品味。诵读时深刻内敛,个人素质极佳,个人魅力极强,其淡定从容之姿态,令人难忘。
有的老师课程设计独特,以冬日温度作为切入点,带着学生理解文学温度与地理温度的差异,明白散文乃是创作者独特的艺术表达,一切景语皆情语。其设计之巧思,令人不禁拍案叫绝。
有的老师通过巧妙的情境设置,带领同学们“再探园林”。其课程妙趣横生,既精准切入,又鲜活展开,充分体现了情境化教学的优势。
有的老师,教学语言精炼,教学姿态温柔,课前视频的选取,巧妙地让学生课前放松的方式,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
有的老师,导入语设计极佳,问题设置明确合理。紧扣课文的核心价值,精准把控,循循善诱,淡定从容。
这次赛课之于我,收获实丰。但是冯老师公布结果时,我却有些疑惑,为何我印象中表现力极佳、把控力极强的几位,不在名单内呢?
“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是否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呢?是否抓住了文本的核心价值去授课呢?”冯老师点评时的这句话,点醒了我。
是啊,我在观摩时,总是惊叹老师们表现的沉稳大气,却忘了关照学生们学会了什么呢?有多少知识,是学生进入课堂前就已掌握的呢?难怪冯老师反复强调,学生的语文成长,学生的生命成长。我只记得去看课,去看老师,却忘记了最应该看的是学生啊!我平时授课时是不是也常忘了这一點呢?
明白这一点,我再回头去看观赛时大家最推崇的一堂课——周老师的群文阅读课,又有了新的顿悟。
周老师紧扣群文矛盾处,适时给予学生学习支架,通过回顾《秋天的怀念》一文中的阅读方法与策略,带领着学生开展了“速读,圈在关键处”“精读,品在矛盾处”“领悟,写在链接处”三个活动。
周老师在授课前,巧妙地运用玩游戏的方式,缓解了学生授课前的紧张状态。其教学问题指向明确,指令清晰,学习支架合理且细致,环节衔接紧密。授课内容紧凑,授课语言精炼。这堂课,可能没有巧妙的情境设置,没有太多的教师展现。但一课结束,周老师通过学习支架的给予、恰当的学习训练,让学生真正做到了从低阶到高阶,以读促写,学有所得,得得相连。
其过程环环相扣,教师循循善诱,我真真看见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这让我们不禁赞叹,真正的一堂好课,是能看见学生生命成长的。
设计并讲授一堂关注学生成长、紧扣文本核心的完美之课,是极为不易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铃声终将会响起,课程终将结束。观摩终结,结果揭晓。但这一切,仅是开始,我将带着这份收获,继续迈出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