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井艺术的秘密

2021-01-13 21:52易真真
悦游 Condé Nast Traveler 2021年4期
关键词:玉林空间社区

易真真

城市在大雾中苏醒,锦江边滨河路上的剃头匠在 Barber的招牌下施展手艺,玉林巷子里操着方言的老人和网红共同享用一块户外空地。在春熙路瓦当瓦舍,旅行者骑上 Tokyobike穿街走巷,在曹家巷的地瓜社区,小时候的糖油果子在油锅中翻滚出热气。

城市一再拓展边界,迈向五环外,而其内在的记忆依旧有容留之所。20世纪90年代,当时年轻的艺术家张晓刚、何多苓、周春芽移居到成都玉林,紧接着唐蕾的小酒馆与翟永明的白夜酒吧也在此扎根。那会儿的玉林尽管不为外人知晓,却在艺术家、摇滚乐手与诗人的少年心气中描绘出一个艺术场景的雏形。此后,这座城市的艺术迁徙路线以玉林为起点,蔓延到机场路上的一片闲置厂房,成就了蓝顶艺术区1.0时代。2010年,蓝顶向东迁移,直达三环外的三圣乡。从此,这处农家乐的发源地与艺术沾上了边,蓝顶 2.0也迅速成为成都当代艺术的核心聚落,像是798之于北京、 M50之于上海。

成都藝术家杨冕曾说,当代艺术是一座现代化城市的标志。在过去10年的蓬勃生长中, A4美术馆在麓湖畔搅动波澜,成为成都的艺术地标,吸引着外界的注视,老君山下的知美术馆也被打上了隈研吾设计的标签。在千高原,陈秋林、冯立、黎朗等一批影像艺术家以自我的性格建立差异化表达。2018年,一场Art Chengdu博览会将对外交流的主动权握在了自己手里,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的艺廊也如同毛肚鹅肠一般汇集到西南这盘火锅之中。在大的艺术氛围背景下,自发的、分散的社区艺术也在悄然生长。

来到玉林, 20世纪90年代的居民楼已经泛旧,沿路的墙画统一着社区的风格,朴素、洁净。在这里,本地人依旧出入菜市场挑选着二荆条辣椒,而外来者在入夜后寻找另一个玉林。沿小径拐入玉林三巷,一个原木色空间出现在转角处,这便是由一介建筑策划与设计的“ 巷子里”。这里过去是社区办公楼的废弃自行车棚,被改造为多功能社区空间后,如今已经变身为新的网红打卡地,还拿下了日本 Good Design 2020年的大奖。原木色的结构、白色的弧形顶棚,清爽而柔和,通透的落地窗将室内和室外的长凳衔接为一个更开阔的空间。在长凳上,本地嬢嬢们和时髦女孩同框,丝毫没有违和感。

一介的主理人张唐一袭黑衣,这仿佛是建筑师的标配。她从小在玉林这一带长大,在记忆中,玉林意味着市井气与人情味,许多单位宿舍集中于此,居民几乎都彼此相识。同时,这里也是初代亚文化场所,有众多诗人、画家从玉林走出。

过去几年,她在东京学习建筑,每一次回到家乡,她都能感觉到玉林的变化。从2019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咖啡店在玉林出现,这也让更多年轻人找到了来这片老城区的理由。一次,她偶然发现玉林街道正在招募社区规划师,之后她便和居民共同参与到小组讨论中。经过5个月的调研,有关“巷子里”的计划也渐渐有了雏形。

巷子里”看上去像一间咖啡店,人们在此饮着咖啡谈天。实际上,咖啡只是其组成部分之一,这里也承担着社区居民互动交流的功能,同时也是一个残障友好空间。宽敞的入口和通道方便轮椅出入,贯通空间的扶手上刻有盲文,小细节渗透在体验中。张唐不想刻意强调这一点,她更愿意让人们在使用中去感受。她曾看见一个坐轮椅的女孩靠在窗边看书,一切都如此自然且动人。

通常设计师在空间落地后,便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而在“ 巷子里”,一介团队参与从策划、设计到后续的运营管理。日本的社区设计发起人山崎亮曾说:“设计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重要的设计能凝聚社群的力量。”在“巷子里”,你能真切感受到这种力量。无论一介在空间里策划的展览,还是在操场空地上举办的社区运动会,不间断的活动都持续在社区发挥影响。2020年5月,一介发起了一场“盲人电影院”活动,在露天电影放映的过程中,专业人士在一旁进行电影讲解。这样一场特殊的观影会不仅吸引了20多位视障朋友,也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了另一种体验,建立了平等的氛围。如今本地人早已习惯于享用这个空间,而外来者的到访也让他们为自己的街区感到自豪。

玉林的夜晚从不会让人感觉无聊,小酒馆用摇滚乐与民谣招待远道而来的朋友,在芳草东街的居民楼下,明堂士多则以都会音乐建立一个迷你的亚文化俱乐部。在一排苍蝇馆和便利店之间,明堂士多有些显眼,蓝白相间的遮阳棚将户外空地划为己用,三三两两的年轻人举着啤酒在路边聊天。这里是成都的都会音乐厂牌明堂唱片的实体空间,融合了咖啡、酒精、黑胶唱片和Party。10年前,我因为音乐人白天不亮而关注明堂,在北京与上海的音乐文化之外,还有这样一个小众厂牌联结不同城市的音乐人在西南发出自己的声响,直到如今,它依旧在街头散发着生命力。夏天开幕派对时,这里挤满了从北京、上海来的音乐人和乐迷,他们制造着律动,年轻人扭动着身体跳舞,无须顾忌谁的眼光。街坊们不时打这儿路过,也忍不住好奇而停下步子围观。他们共同组合成一种独属于玉林的生态。

没人能躲得过春熙路的热闹,但在核心区域之外也有着一种更为本地与宁静的存在。来到桂王桥南街,小面馆里热气腾腾,裁缝阿姨在路边埋头做针线活儿,偶尔会有老嬢嬢挎着竹篮沿街贩卖用茉莉花编成的手串。路边的瓦当瓦舍酒店也早已成为年轻人的聚集地,它深谙青年文化趣味,并主动投入其中,由内到外表现出自己的态度。酒店外立面上可翻转的插画牌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朝圣打卡处,而内设的 Just Chill Café空间也吸引着本地人到访,在此办公或喝下午茶, 7层的露台让人可以俯瞰春熙街景,夏夜时的电子派对则成为这座城市里志同道合者的欢聚。

虽然才来到此处三四年,瓦当瓦舍却已经与周遭市井建立了紧密的友谊。它在酒店外的廊道上,给本地的裁缝阿姨预留了位置,遮挡了风雨,让她在此工作。酒店对面的苍蝇馆眼哥素椒面也常常被推荐给旅行者,成为他们感受成都的一环。在 Just Chill Café,供应的面包还对社区居民开放了特别的优惠。

瓦當瓦舍是成都第一家 Poshtel,成都的包容为多元文化提供了土壤,让不同文化在此有生长的空间。从2018年开始,瓦当瓦舍从青年领域拓展到社区文化,并发起了“城人主题乐园”活动,让整座城市变成一个大型青年社区,诸多青年文化品牌被引入其中,比如日本的 Tokyobike、瑞典的Freitag等。在酒店,你可以依据绘制的骑行地图,骑上一辆 Tokyobike,发现周边三千米内的苍蝇馆、独立小店,以骑行的方式探索成都的市井魅力。入住酒店后你会发现,风格迥异的主题房里处处渗透着本地的青年文化,比如本地品牌一山杂集就将小霸王游戏机等怀旧元素植入客房内,让人回到90年代。

2020年4月,为了减轻疫情影响,瓦当瓦舍发起了城市社区互助计划,将周边的小馆、中药铺都联合起来,既丰富了客人的体验,也带动了周边商铺的经营。深受大家喜欢的插画牌也通过邀请不同的青年创作者绘制插画,实现了自我更新。这不仅为创作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也激活了社区邻里间的互动。“现在大家不仅过来拍照,也更愿意走进来,社区人与人的互动更强了。”胡安妮说。周边三千米内的市街巷藏龙卧虎。跨过红星路来到庆云北街,在这条小吃店密布的街道上,“公司”艺术小组在这里发起了一场“ 庆云北街街道艺术节”,让人们得以从新的视角审视这个默默无闻的街区。

老向像一个“ 扫地僧”,平日里他在此经营着一家几平方米大的小店,供应人均15元的港式奶茶和蛋烘糕,店铺小而凌乱,卡通玩偶和艺术海报共处一室,常有附近的小朋友过来玩耍或“ 捣乱”,老向也来者不拒。同时,这间不起眼的小店也是他和朋友们的“ 公司”艺术小组 的根据地。在这个飘着奶茶香气的空间里,他们自发策划了一场社区艺术节。他们邀请小朋友用水墨和拼贴的形式创作了一幅《 庆云北街全景图》,还将艺术家马锟与刘英俊带到隔壁的隆昌猪脚饭小馆,为餐厅量身定制了《 猪脚饭引导人民》,又有德国艺术家 FabianHammer来到此处进行再创作,他在前往老板老家走访后拍摄了系列影像,选取了一张照片制成一副半透明的门帘,引来了街坊的围观。对于“ 公司”艺术小组而言,在社区做艺术是一桩好玩的事儿,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然而自发张罗社区艺术也面临着诸多困难,“最实际就是资金咋解决,这就卡壳咯。”今年他们将改变策略,邀请本土艺术家小范围加入,既然扎根市井街头,也就有更灵活的方式去施展技艺。

北门的老火车站与荷花池批发市场曾为这座城市输送外来的活力,如今这里也冷清了许多,但旧风貌得以留存,并成为外地人眼中的珍奇景观。附近的曹家巷是北门生活烟火气的缩影,在这里还能找到许多充满经营了多年的餐馆,人们来到这里或为了怀旧,或因为好奇。传奇餐馆明婷曾被国外媒体报道,甘记肥肠粉也受到明星青睐,北门自有其魅力。

如今北门也迎来了更新。穿过新建的楼盘和地铁围挡,来到曹家巷地瓜社区,一派新气象在此生长。地瓜社区由设计师周子书在北京发起,他倡导将社区闲置的地下空间改造为公共客厅,让社区居民能在这里用一技之长发挥自我价值,建立互动连接。

在地瓜社区的入口处,一家“ 小时候的糖油果子”店拉近了空间与社区之间的距离。穿过糖油果子店,便是洁净的咖啡与威士忌吧台,室内座椅自由供社区居民使用,而99元包月的美式咖啡对有办公和学习需求的人们十分友好。往里走,一个通透的方形空间由一位社区妈妈认领并改造为瑜伽房,每周她都会在此组织瑜伽活动。这里也有不定期举办的电影放映会,丰富着社区居民的娱乐生活。

如今此处仍在试运营阶段,后续还会有更多空间开放,也需要注入更多内容持续运营。地瓜社区给曹家巷带来的积极意义是,对北门居住者投入了注视与关怀,告诉他们在城市的变迁中,这里也在艺术创新中发展着。

将视线放到北三环外,在欢乐里公园广场的外沿,方所书店将一个独立空间改造为社区书店方庭,成为周边家庭的好去处。在成都,方所是太古里的文化地标,观光客们热衷于来打卡,爱书人则从不会放过这里精选的书籍,以及定期举办的分享会和展览。而方庭延续了方所的文化氛围,贯穿了音乐元素,又注入了亲子交流的社区感,让小而美的社区书店成为可能。

俯瞰空间,它呈吉他拨片形状,外立面全由玻璃组成,覆以白色渐变玻璃膜,光线自然进入空间,室内与室外都透亮且有呼吸感。空间内部好在舒适得当,没有过度的表达欲,也避免了沦为网红拍照的摄影棚。用几根立柱搭建了一片小森林,有一些原木、一些水磨石,清清爽爽。来的时候这里正在举办一场中法插画 VR展,小狐狸的卡通形象出现在地板和书架上,吸引着孩子们的视线。即使在平日里,你也能看到年轻的父母带着娃娃过来闲逛。在音乐主题区域, PattiSmith的传记、 Leonard Cohen的诗集赫然醒目,而复古的黑胶唱机和唱片也为音乐爱好者提供了更多选择。踏上二层阶梯,在左側的隐藏式空间里,一个小学生正躺在懒人沙发上捧书阅读,像是在家之外找到了自己的小窝,而大人们在二层的户外露台喝着咖啡交流新鲜事。人们在空间里找到各自的安心之处,哪怕在一个平常的午后,这里也有火花存在。

瓦当瓦舍(春熙店)

酒店位于春熙路一带,闹中取静,又有着浓厚的市井气息。这里是成都第一家Poshtel,也是城市的公共客厅。酒店联手本地青年文化品牌打造了几间极具风格的主题房。在这里,你能轻易找到本地青年文化的蛛丝马迹。带上一份酒店绘制的骑行地图,骑上Tokyobike,潜入错综复杂的巷子里去发现一个真实的成都。锦江区桂王桥南街26号

院子文化创意园

在玉林,小酒馆的拥趸不能错过玉洁巷这处“ 院子”。这里是小酒馆团队与社区共建的文创空间,每个月举办的创意市集、音乐工作坊、文化讲座已经持续了两年。一到周末,露天开放的市集就成了最热闹的所在,人们来到这里淘中古服装、黑胶唱片,在这里一不小心,你就会和马赛克乐队的成员擦身而过。武侯区玉洁巷3号

Nuspace

Nuspace位于游客攒动的宽窄巷子附近,却是成都不可替代的亚文化范本。这里是书店、共享办公空间,也是Livehouse,同时也在奎星楼街固定发起艺术节。这里聚集了一群本地创意人,白天他们喝着100元包月的黑咖啡在这里敲击电脑,中午则出现在苍蝇馆吃一碗红油抄手,晚上里间的隐藏式 Livehouse向所有人开放,电子乐、金属乐、音乐剧等不同形式的演出在这里上演。青羊区奎星楼街9号

Limit Coffee · Gallery

隐藏在东门、高达10层的Limit像是灯塔一般的存在。这里原是1958年老厂房里的一座物料塔,如今被改造成一座咖啡馆和展厅。在10层的空间里, 1~4层为建筑事务所, 5层以上则垂直分布着插画工作室、漫画阅读处、咖啡空间和展厅。在7层的半户外空间,高耸的大烟囱和红砖厂房近在咫尺,仿佛伸手就能触到。在9层的展厅,你能看到来自上海等其他地区年轻艺术家的展览。成华区建设南路东郊记忆公园29号塔楼

猜你喜欢
玉林空间社区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The four variables that account for the emergenc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Unit 6 Travelling around Asia Listening and speaking
基于Cell—SELEX的核酸适配体在生化分析与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
一定抓到那个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