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霞 李辛
近年来,头部互联网公司高速发展并不断向金融市场渗透,利用大数据技术、海量的用户数据及平台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优于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
信贷业务突出问题
信贷业务是金融科技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互联网公司大力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下沉服务重心,覆盖了商业银行未触达的大量长尾用户,但风险和问题也随之而来,突出问题涵盖以下两点。
一是数据泄露和隐私保护问题。在数据的采集、流转、使用等过程中,部分金融科技公司未建立健全的隐私保护机制,可能存在数据未经用户授权使用、数据泄露导致的风险事件,侵犯用户的个人权益。
二是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部分金融科技公司凭借其平台优势,收取较高的贷款利率,增加金融消费者成本;基于互联网数据的授信模式,缺乏对用户还款能力的多方面评估,存在过度授信、诱导超前消费等问题,进而屡屡出现年轻人深陷网贷陷阱等现象,侵犯金融消费者权益,违背普惠金融价值观。
与此同时,传统金融机构也不断向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在信贷风控环节,面临传统风控依赖业务人员经验、缺乏规范化标准、参考数据维度单一、征信白户信用评估难等问题。
在银行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上,由于企业规模小、可参考信息较少,银行尽职调查环节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严重,成为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因素之一。引入外部数据,丰富风控模型维度,有助于提升评估准确率和融资效率,实际应用中,大型商业银行通常具备较好的科技能力和资源,在对公业务上倾向于与税务、公积金等高可信数据源直联,但由于其用户群体基数大、精细化运营要求较高等,对其他行业的个人用户数据有更广泛的需求;中小银行客户群体规模和价值与大型银行存在差距,在获客、风控环节有较大的数据需求,但往往缺乏获取有效外部数据的途径和对接能力。
数据是个人和企业的核心资产。据IDC Research数据显示,2019年大数据和分析市场的销售收入约为1870亿美元,跨行业的数据共享与应用需求日趋增加。如何在符合国家监管要求、充分保障消费者权益和个人隐私的基础上,利用科技手段开展金融场景下的数据应用,是监管层面、行业各方都值得研究、探讨的方向。
政策导向加持消费者权益保护
金融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金融消费者作为金融服务需求侧的重要主体,保护其合法权益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金融服务的供给方,不論是传统持牌机构还是金融科技公司,均有责任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020年9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20〕第5号,以下简称《新办法》)发布。《新办法》加强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指出金融机构应当及时、真实、准确、全面地披露影响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信息;同时加强金融信息处理规范约束,强调处理消费者金融信息时应该经其明示同意,使用时应符合授权范围和目的、严格落实分级授权相关规定。
2020年11月3日,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发布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跨省开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对单户贷款额度上限、联合贷款出资比例等作出严格要求。监管部门此举进一步规范网络小贷公司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降低了互联网贷款的风险集中度。
征信是信贷类金融服务中的重要环节,征信体系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全面共享债务人的信息来保护债权,因此需要大量数据加以支撑。2020年11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行的“普惠金融建设和数字化发展”主题论坛上指出,“充分利用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加快推动非信贷类征信信息充分共享;运用数字化手段,探索创新征信服务新模式,满足‘白户’‘准白户’的切实金融需求;完善征信业法律法规和相关的配套机制,特别是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确保征信服务体系普惠公平。”
此外,数据已成为国家新型生产要素,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建立数据资源确权流通规范十分重要,参与数据的采集、使用的机构也应当充分保护用户个人隐私。中国人民银行于2020年2月发布《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JR/T 0171-2020),规定了个人金融信息在收集、传输、存储、使用、删除、销毁等生命周期各环节的安全防护要求,规范个人金融信息保护,进一步明确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
金融科技产品助力隐私保护
中国银联高度重视消费者权益与隐私保护问题,并一直积极探索,推出“基于区块链的金融与政务数据融合产品”为小微企业信贷场景下的数据安全共享提供了思路。该产品已申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开展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项目,并被纳入首批8个试点项目中。
搭建开放式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立网格型科技金融服务网络,该产品一方面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分布式数字身份管理系统,用户可便利地进行身份验证、数据授权;另一方面搭建基于隐私计算技术的数据可信融合平台,将政府多部门数据与金融机构数据进行融合应用。当前,中国银联正与上海、广西、湖南、四川、河南、安徽等多地政府相关委办局探讨“政务+金融数据”融合共享应用方案。
技术方面,该产品主要基于区块链和多方安全计算(MPC)。通过MPC进行金融模型训练,参与计算的原始数据均不出域,只在自己节点内部进行计算,模型训练交互的只是中间计算结果,从而实现数据不出门,价值可被共享。区块链技术保证用户授权与数据使用记录存证,从数据资源管理、权限控制、加密脱敏、合作授权、多方虚拟融合、分析建模、模型部署调用等全流程实现管控(图1)。
在小微企业信贷场景,联合政府部门与商业银行,打造小微企业贷前风控和贷后管理产品。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将数据使用的用户授权进行链上存证,利用智能合约保证数据使用不超出用户授权范围;基于隐私查询向第三方查询企业信息,可以保护企业客户名单不泄露;通过多维度数据联合建模分析,在贷前风控环节可减少客户经理尽调等环节的工作量,提高评估结果准确度,在贷后管理环节可监控客户经营状况,评估其还款能力等,做好风险预警,保护银行资金安全;整个数据融合过程相关记录在区块链上进行存证,保证全流程的透明可审计。
探索与展望
中国银联作为银行卡转接清算机构、国家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积极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相关要求,在不断拓展受理网络的同时高度重视并顺应金融科技发展趋势,积极响应普惠金融建设和数字化发展理念。同时,在保障消费者权益与隐私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型技术手段,紧密围绕“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服务实体、开放共赢”的指导方针,联合商业银行创新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模式,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更加便利、更加优惠,利用大数据等技术解决“首贷难”“续贷难”等问题,不断完善水电气、纳税、社保等领域信用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充分运用各类信用信息平台,加强相关信用信息共享以及在信贷发放方面的应用,支持普惠金融更好发展。
作者供职于中国银联金融与民生事业部
责任编辑:葛辛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