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圣节制度考论

2021-01-13 02:22
关键词:太后皇后皇帝

李 大 秀

(河北大学 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

圣(诞)节①最早可“追溯到南朝”[1],到唐玄宗时正式形成,“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2],千秋节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的圣(诞)节。辽朝建立后,对中原王朝的帝王圣(诞)节制度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并且首创了太后圣节制度。辽天显三年(928)九月癸巳,以“皇太后生日为永宁节”[3]29,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的太后圣节。北宋乾兴元年(1022)十一月,也以“皇太后生日为长宁节”[4],这一制度比辽永宁节晚了近1个世纪。关于辽代圣节制度的研究,学术界现有相关成果较少,而且多在介绍节日和风俗等内容时一笔带过,尚未出现专门的论著。其中,朱瑞熙等著《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5]中对帝后圣节进行了列举论述和简要分析,但篇幅相对有限;李春雷等《辽代节日的文化因素分析》[6]对辽代圣节以表格的形式进行了列举,且未作分析。下文试以辽代圣节制度为中心,从制度起源与演变、政治因素、民族特色和太后圣节等方面重点探讨其深层次内涵。

一、辽代圣节的起源与演变

圣节制度在唐玄宗朝正式确立后,终唐一代,玄宗之后的皇帝并非全都有圣节名,“自肃宗以后,皆以生日为节,而德宗不立节,然止于群臣称觞上寿而已”[7]。有的皇帝虽未建立圣(诞)节名,但仍在生日时上寿朝贺。唐朝自玄宗至哀帝共历15位皇帝,玄宗、肃宗、代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及哀帝等10位皇帝皆有圣(诞)节名,德宗、顺宗、宪宗、穆宗及敬宗等5位皇帝无正式的圣(诞)节名。907年,大唐王朝寿终正寝,同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政权。圣节作为一项政治制度被契丹(辽)所继承并发展,纵观辽朝,除辽太祖、辽世宗和辽穆宗3位皇帝没有建立明确的圣节名外,其余皇帝均建有圣节。此外,部分太后也开始创建圣节,辽朝共有4位太后(皇后)建立有明确的圣节名,打破了圣节被皇帝所垄断的局面。关于辽代帝后圣节的统计,李春雷等《辽代节日的文化因素分析》曾在文中列表,表头为节日名、帝后、设置时间及相关史料,但缺少圣节的具体日期,并且遗漏了辽道宗的天安节;朱瑞熙等著的《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仅列举了辽代皇帝的圣节,未对太后圣节进行统计说明。故在两表的基础上,参照《辽史》等相关史料,将辽代帝后圣节的相关信息重新整理统计(表1)。

表1 辽代圣节设置统计

辽太祖在位期间并未建立自己的圣节,因此辽代的圣节制度也可以说始于辽太宗时期。太宗之后世宗在位时间较短,也未建有自己的圣节名。后辽穆宗虽未建立圣节,但在其生日时往往大肆庆祝,且进行大赦和赏赐。如应历二年(952)十一月“以生日,饭僧,释系囚”[3]71,次年又再次“以生日,释囚”[3]71。可见,在辽穆宗之前圣节制度处在一个不完善的发展阶段,圣节名的设置相对随意,还没有成为新皇帝登基后的一个必行环节。辽景宗后历代皇帝在继位后,“有司”都会请示以皇帝生日建立圣节名。圣节名成为皇帝特权的象征,也标志着圣节制度由辽初的不完善逐渐走向成熟。

对于辽景宗天清节的日期需要重点考证说明。朱瑞熙等《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认为其圣节日期为七月二十五日,考《月令粹编》,载有“天清节,有司请以帝生日七月六日为天清节,从之”②。另考《辽史·本纪》,“秋七月丙寅朔…辛未,宋遣使来贺天清节”[3]95,丙寅为七月初一,则辛未为七月初六,七月二十五日应为笔误,故辽景宗天清节的日期应为七月六日。

二、辽代圣节的政治因素

圣节作为帝后的诞辰节日,不论在形式还是在具体的庆祝礼节上都体现出种种政治因素,如圣节期间大赦天下、奖赏臣僚、外国朝贺和遇丧事免贺等。

辽朝的圣节制度在唐朝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完善,圣节期间为了更好地展现恩泽均沾,辽代皇帝往往大赦天下,在全国范围内或在京城等某一地区对囚犯进行释放。其中,应圣节大赦的力度最大。兴宗时期,应圣节多次进行大赦,重熙九年(1040)“三月辛未,以应圣节,大赦”[3]222;重熙十五年(1046),又实行大赦,但是对大赦的人员作了具体的说明,“减死罪,释徒以下”[3]233;重熙二十二年(1053),再次大赦,“曲赦徒以下罪”[3]246。辽穆宗虽未建立正式的圣节名,但在其每年的生日当天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并大赦囚犯。据《辽史》本纪记载,辽穆宗多次在生日时大赦恩赏,如应历二年(952)“以生日,饭僧,释系囚”[3]71,通过宴请僧人和大赦囚犯来恩泽众人,以此增强生日庆祝活动的政治功效性。

圣节建立后,不仅要通报全国,而且还要告知邻国。因此,圣节期间他国会专门遣使朝贺。据《辽史》记载,每逢圣节,后晋、宋、西夏和吐蕃等国均来朝贺,如遇圣节与其他节日相近时,为了显示尊重与重视,一般会分别派出两批使臣朝贺,如重熙三年(1034),“宋遣段少连、杜仁赞来贺来岁正旦,杨偕、李守忠来贺永寿节”[3]216。有时也会一并遣使朝贺,但这种情况较少,如重熙七年(1038),“宋遣高若讷、夏元正、谢绛、张茂实来贺正旦及永寿节”[3]220。

外国使节来贺帝后圣节时,所进贡的礼品不仅珍贵华丽,而且在种类和数量上也不可胜数。以宋朝贺辽朝圣节为例,其进贡礼品多以金银酒食器及绫罗纱绢为主,此外还有部分乐器及特产茶果酒水,如“红牙笙笛,觱栗,拍板,法酒,的乳茶,岳麓茶”[8]226等。“其国母生日,约此数焉”[8]226,由此可知,宋朝对辽帝后圣节时进贡物品基本一致,没有大的差别。而正旦与圣节相比,进贡的礼品明显不同,“以金花银器、白银器各三十件,杂色罗纱绫縠绢二千匹,杂彩二千匹”[8]226,主要以金银器及纱绫为主,数量较少且种类相对单一。通过比较宋朝在圣节与正旦时进贡礼品的不同,可以鲜明地凸显出圣节无可比拟的重要政治地位。

对于使臣祝贺帝后圣节的礼仪也有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其与正旦时接见礼仪基本相同,只有细微差别。以接见宋朝使臣为例,皇帝升御座时,“奏‘班斋’,声警”[3]850,而皇太后则为“臣僚班斋”[3]848;应坐臣僚就位后,不应坐臣僚则退往一旁;皇帝圣节时,不应坐臣僚“退于北面侍立”[3]850,而太后圣节时却“退于东面侍立”[3]848;而后汉人臣僚进殿,皇帝圣节时“北洞门入,面殿鞠躬”[3]850,太后圣节时则“东洞门入,西面鞠躬”[3]848;宋朝使臣行五拜礼仪后,皇帝圣节接见使臣时往往赏赐“封衣、金带”[3]850等物品,后赐宴饮酒助兴,而太后一般不再赏赐物品及赐宴。辽代圣节接见高丽和西夏等国使臣的礼仪大致与接见宋朝使臣相似,只是在具体程序上相对简单,没有前者繁琐。

帝后圣节作为国家的重大节日,原则上是需要接受朝臣及外国使节朝贺庆祝的,但有时也会因为一些原因而取消朝贺。辽穆宗应历十四年(964),“以生日值天赦,不受贺”[3]81-82,因圣节遇到天赦③,所以取消了庆贺。此外,还有时会因皇帝宠臣重病取消朝贺,应历十七年(967),辽穆宗以“政事令阿不底病亟,不受贺”[3]85。如遇帝后丧事,圣节也会取消庆贺仪式,统和二十七年(1009)十二月“皇太后崩于行宫”,辽圣宗“诏免贺千龄节”[3]164。

三、辽代圣节制度反映的契丹民族文化特色

辽代圣节取名时多追求美好寓义,不注重独一无二性,这有其自身的少数民族特点。圣节名与年号相似,中原王朝在建节取名时力求实现独一无二,坚决避免与前代重复,唐宋圣节名皆有此特点。但辽朝为少数民族建立,不太注重这种独一无二性,从而造就了辽代圣节名多与前代重复的现象。如辽景宗的天清节与五代周世宗的重复,《旧五代史》载周世宗“以九月二十四日诞圣日为天清节”[9],有趣的是,金太宗也将自己的圣节命名为天清节。此外,还有辽兴宗的永寿节与五代周太祖圣节重复,圣宗钦哀皇后萧氏的应圣节与五代唐明宗圣节重复。圣节取名的随意性是辽受契丹民族文化影响的一个具体表现,这一现象在辽“避讳”习俗文化中体现得更为鲜明。王曾瑜认为契丹人建立的辽朝本无避讳的风俗,只是在后来汉化的过程中逐步接受该风俗,且避讳也仅限于他们的汉名[10]。故辽代圣节名不注重独一无二性,极有可能是受到了当时不注重避讳文化的影响。

辽代圣节名多用“天”字,带有契丹族宗教信仰的色彩。辽代共有10位帝后建有圣节,其中就有5位帝后的圣节名中含有“天”字,分别为辽太宗的天授节、辽景宗的天清节、圣宗仁德皇后萧氏的顺天节、辽道宗的天安节和天祚皇帝的天兴节,数量为总数的一半,其比例远远超于唐宋。不仅圣节名中多使用“天”字,辽代皇帝尊号中也频繁使用“天”字。肖爱民在《辽朝皇帝尊号中频繁使用天字的政治内涵分析》中对此进行了系统探讨,认为其政治内涵是“神道设教”,体现了君权神授思想,为其统治权力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合法外衣[11]。圣节名多使用“天”字,其政治内涵也与此相似。辽朝为契丹族所建,契丹人信奉萨满教,尊崇“天神”,这种意识无时无刻不渗透其中,故帝后圣节的取名多使用“天”字绝非偶然,而是带有浓厚的少数民族宗教色彩。

辽朝还有一种独特的现象,即老皇帝驾崩后,其圣节并非完全废除,仍会不定时地庆祝,但不再直呼圣节名,而是以“在时生辰”代称。然唐五代至宋朝皇帝驾崩后,其圣节也会相应废除,不再进行庆祝活动及相关恩泽奖赏,辽朝此举与其他朝代相比有自身的独特性。兴宗重熙十五年(1046)“十二月壬申,曲赦徒以下罪,是日为圣宗在时生辰”[3]234,道宗时期,也曾在圣宗在时生辰期间“赦上京囚”[3]253。除了大赦外,有时还会宴请群臣进行赋诗追悼。清宁二年(1056),辽道宗“以兴宗在时生辰,宴群臣,命各赋诗”[3]253。此外,辽道宗登基后,圣宗钦哀皇后萧氏被尊为太皇太后,其圣节没有因其身份的转变而取消,而是依旧照常庆贺,如清宁元年(1055),“应圣节,上太皇太后寿,宴群臣、命妇”[3]253。

四、辽代太后圣节的深层内涵

圣节自唐玄宗时确立,其后不断发展,但一直以来都是皇帝所独有的特权。而辽朝太祖淳钦皇后耶律氏永宁节的建立打破了这一局面,使圣节成为了帝后的生辰节日。辽朝虽首创太后圣节,但并非每位太后(皇后)都建有圣节名,明确建节的仅有4位,分别为太祖淳钦皇后述律氏、圣宗仁德皇后萧氏、圣宗钦哀皇后萧氏和兴宗仁懿皇后萧氏。其中,仅有圣宗仁德皇后萧氏是在贵为皇后的时候就建立了圣节,其他3位都是在被尊为太后后建节,而且这3位皇太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均“摄政”掌权或勇谋可嘉,绝非平庸之辈。

太祖淳钦皇后述律氏在辽太祖驾崩后“称制,摄军国事”[3]1200,她虽未称帝,却实际掌控了国家最高军国大权;圣宗钦哀皇后萧氏因“母以子贵”被尊为皇太后,“后初摄政”[3]1203,再次开启了辽朝历史上皇太后摄政的新时期;兴宗仁懿皇后萧氏虽未摄政,也未称制,但她却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强者,面对叛乱“亲督卫士,破逆党”[3]1204,虽为女流却不失男人气魄。此外,仁懿太后还“仁慈淑谨”[3]1204,每次正旦及生辰时期各国送来的贺礼“悉赐贫瘠”[3]1204,使得“中外感德”,社会影响力极高。圣宗仁德皇后萧氏身为皇后期间就建立了自己的圣节,这不仅在辽代历史上是唯一一位,而且在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历史上也是唯一一位。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为当时圣节制度尚不完善;二为圣宗独宠。

辽景宗后,虽然新继位皇帝都建有自己的圣节名,圣节制度趋于完善,但却仅限于皇帝圣节,太后圣节仍旧处于萌芽时期。从天显三年(928)太祖淳钦皇后耶律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后圣节——永宁节,到太平三年(1023)圣宗仁德皇后萧氏建立顺天节,其间近1个世纪的时间内没有一位太后或皇后再次建节,就连以皇太后“摄国政”而实际掌控国家大权的景宗睿智皇后萧燕燕也没有为自己设立圣节。因此,虽然太祖淳钦皇后耶律氏打破皇帝垄断的局面为自己建节,但对于其后的太后(皇后),尤其是“摄国政”的景宗睿智皇后萧燕燕而言,太后圣节在当时还是一种模糊的政治概念,她不敢贸然打破。圣节制度的不完善也为圣宗给仁德皇后萧氏建立圣节提供了一定的可操作空间,为太后圣节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契机。仁德皇后萧氏得宠并非偶然,“年十二,美而才”[3]1202,这与她的容貌与才华有着极大的关系。其受宠程度从其车马出行的规格就能看出,“所乘车置龙首鸱尾,饰以黄金”[3]1202,“龙首”饰品为皇帝专有,早已远远超出了皇后乘车规格。以上两个原因造就了圣宗仁德皇后萧氏圣节的建立,推动了辽代太后圣节制度的发展,从此太后圣节的概念逐渐清晰。但不是每位太后都有资格建节,只有掌权或名望极高的太后才有资格建节,圣节逐渐发展成为政治权力的象征。

综之,圣节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由唐确立,经辽宋发展,尤其是辽朝打破了圣节为皇帝所独有的局面,首创太后圣节,后经金朝延续,圣节制度逐渐走向成熟。辽景宗后,每位皇帝均建有圣节名,这标志着新皇帝登基后建立圣节成为了辽朝政治生活中的一项必备程序。辽首创太后圣节制度,且仅为个别“摄政”或名望极高的太后建节,其深层次的内涵依旧是对政治权力的标榜。辽代圣节制度逐步完善和确立的过程也是少数民族政权向中原王朝学习传统文化及相关政治制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辽朝并非一味照抄照搬,而是结合自身实际加以融合发展,逐渐创立了符合自身特色的一整套制度。

注 释:

① 唐时皇帝的诞辰日称为“诞节”,宋时多以“圣节”称谓。

② 参见秦嘉谟编《月令粹编》卷十二《七月日次》,清嘉庆十七年秦氏琳琅仙馆刻本。

③ 天赦为春,戊寅;夏,甲午;秋,戊申;冬,甲子。此处圣节当日为秋,戊申,正值天赦。

猜你喜欢
太后皇后皇帝
全方位满足客厅娱乐需求 派对屋5.1皇后系列加强款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黄太后”驾到
皇帝怎么吃
绚丽多彩的宝石皇后
为什么皇后镇被称为“冒险之都”?
太后是个有故事的人
触龙挽狂澜 攻心巧垂范——《触龙说赵太后》劝说艺术摭谈
看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