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评估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

2021-01-13 02:19袁惠芬
关键词:课程体系方案评估

孙 莉,袁惠芬

(安徽工程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近年来,教育部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评估制度,并将专业评估列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1]。本科专业评估主要是从办学目标、建设规划、课程建设、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对专业的建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评估可以促进专业的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在评价体系中,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设置等涉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是必须达标的重要项目。下文以专业评估为契机,对照评估标准,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认真研究,并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

一、解读专业评估要求

安徽省普通本科轻工纺织类专业评估认证标准体系中有9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和53个观测点。其中,与人才培养方案相关的有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14个观测点,通过对这些观测点评价指标进行解读,明确了关键要求,这些要求就是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基本依据(图1)。同时,对这些具体要求进行提炼,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核心问题。

图1 专业评估的相关指标与要求

1.以自身实际为前提

专业评估中明确规定专业办学与建设要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体现专业的办学水平,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每个学校和专业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朝什么方向发展,这些都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设定,这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

2.以与时俱进为目标

专业评估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在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也应该随之调整。因此,必须了解行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产业市场需求,并以此为依据来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才能够真正满足社会实际需求。

3.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要保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必须围绕实际能力需求这个中心。在培养方案中,需要开设哪些课程、课程开设的具体内容以及课程教学要达到的目标都应该根据要培养的能力而展开。

总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必须结合自身的情况,将对人才的能力需求标准落实到培养过程中。

二、明确人才需求现状

根据专业评估的成果导向理论,应该先根据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再根据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2]。在展开具体改革工作之前,针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特点,围绕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相关调研。

(一)毕业生调查结果

围绕岗位现状和能力培养等问题,对安徽工程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近5年的毕业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毕业生有207人,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同学都在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就业地点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特别是上海市、杭州市和南京市3地。就业岗位最多的是跟单员、业务员和销售经理;其次是理单员、采购员和品质控制员。总体来讲,从事业务、理单、跟单和采购等业务类工作的人数相对较多,而计划员、生产主管、服装工程师、品质控制员和工艺员等生产管理方向及销售经理和店长等营销方向的人数次之,专业技能性较强的打板师和设计师等岗位占比更少。毕业生普遍认为,解决问题、实践操作和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最关键,其次是沟通表达、创新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表1)。

表1 毕业生情况调查统计

(二)用人单位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选择了与该学院联系较为密切的9家用人单位进行走访,了解他们在专业人才需求上的现状。目前,这些单位面向服装专业本科生招聘的主要是业务和营销类型的岗位,其次是生产管理类型的岗位。在学生能力要求上,他们普遍认为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最重要,这是工作的基本能力。而良好的沟通交流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也是工作过程中必备的能力。此外,这些单位还反映本科生普遍动手能力不强,工作适应慢且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同时这些学生不安于现状,频繁跳槽。

通过上述调研可知,该专业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业务、营销和生产管理3个方向,而对这些人才能力需求的焦点则集中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沟通合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

三、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从专业实际办学条件出发,结合办学定位,对照专业评估的标准,以培养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为目标,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如下调整。

(一)调整培养目标,适应社会发展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出发点和依据[3],而近年来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培养目标不能适应实际的人才需求[4]。在专业评估中明确规定了培养目标必须要适应国家和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从“立足地方、服务安徽、辐射长三角”的实际办学定位出发,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新工科建设等先进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产业发展的能力需求为引领,对原来的培养目标进行了细化与拓展,提出“通识知识、工作能力和道德品格”的三方位育人标准(图2)。通识知识是基础,要求达到掌握基本的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能力的目标。工作能力是核心,要求达到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及沟通合作等其他工作能力的目标。道德品格是关键,要求达到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积极服务社会的目标。新的培养目标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现代服装行业所需的具备“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能创新、高品格”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图2 培养目标的细化与拓展

(二)优化课程体系,满足能力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并非由一门门孤立的课程简单堆砌而成,而是以一定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由若干门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的课程体系。专业评估要求课程体系结构合理,能体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且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按照评估标准,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以夯实专业、强化实践以及综合发展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的,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

1.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在原有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结构包括基础、技术、工程和市场4方面内容,这是依据教学经验而设定的框架,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现实的市场需求往往是有差异的。因此,根据该专业实际人才需求现状,对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结构进行了重新调整。企业需要的岗位与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据。根据调研结果,确定了人才培养的核心知识为业务营销和生产管理这两个方面。同时,人才培养还应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虑到部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将专业所需的其它相应知识确定为特色知识。另外,专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也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与重点,将其确定为基础知识。由此,构架出业务营销、生产管理、基础知识和特色知识4个方面的专业知识结构。

根据知识结构,以相应能力需求为导向配置课程,形成课程群。业务营销和生产管理方面紧密围绕相应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开设课程,以能够胜任岗位为目标;专业基础方面全面围绕面料、造型、结构和工艺这4大服装构成元素展开,目的是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特色知识方面则围绕行业发展趋势与学生个性化发展方向而展开,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提供基础(图3)。

图3 专业课程体系

以能力为导向配置的课程,既有以往开设过的课程,也有新增的课程。对于已有课程,重点分析了课程的特点与需求的必要性,进而对课程的属性和课时的分配进行了调整。同时,加强课程之间的整合,尽量减少交叉与重复。例如在生产管理知识结构中,需要学生对生产工艺与生产设备有相应的了解,从而具备一定的生产组织能力,原本对应开设的“成衣工艺学”与“服装机械”两门课程虽然各有侧重点,但在生产工艺环节有很多交叉与重复。因此,在重新配置课程时将其合并为“成衣工艺与设备”,并将课程的属性调整为专业核心课,课时由原来共64学时缩为48学时。开设的新增课程则主要是根据需求内容与特点进一步调研确定。例如随着线上消费的普及,企业对于线上销售渠道的运营更加关注,有些学生毕业后也会创业开店。因此,对网络应用与开发设计的能力需求日益增加,为此开设了选修课“时尚网页设计基础”。

除了从全局出发系统地配置专业课程以外,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也进一步明确了各门课程的目标。要求各门课程围绕所设定的目标开展课程的更新与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对实际工作中所需求能力的培养,加强最新科技成果在课程中的体现,并依此重新制定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法。

2.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特点,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整体规划,将其分为基础实践、专题实践、创新实践和综合应用4个递进的层次[5](图4)。

图4 服装设计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原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课程主要是针对专业技能需求而开设的基础实践和专题实践,也有部分综合应用实践。此次改革根据实际产业对人才创新及实践能力的要求,强化了创新实践环节。一方面,是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创新实践内容,如将原专题实践类课程“成衣设计与工艺实验”的课时由4周改为“2+3”共5周,分两个阶段进行专题实践和创新实践;另一方面,是增设创新实践类课程,如新增创新创业专题实践课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具体的项目任务作牵引,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创新或创业项目的企划书,以此锻炼学生创新应用的能力。

在各层次课程的设置上,强调依托各种实习实训基地,积极对接企业。如将专业生产实习课程由2周调整成3周,从而加大学生企业实践的广度与深度;在针对市场的专业考查课程基础上,增设针对企业的专业认识实习课程,让学生在低年级就能够接触企业并了解企业,明确发展方向。在“成衣设计与工艺实验”“创新创业专题实践”和毕业设计等课程的目标与内容设置中,要求引入企业的产品开发项目,以项目为驱动,完成“市场—理论—实践—市场”的专业实践教育[6],让学生体验实际工作,锻炼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精神。

3.拓展通识教育内容

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关注专业能力,还必须重视综合素养,这也是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因此,拓宽培养口径并增强毕业生适应能力成为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7]。结合该专业文理交叉和艺工结合的特色,以综合素质拓展为目的,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在通识选修课中增设国学教育、美学教育和职业教育3个板块(图5)。由于学校内部资源有限,这些板块的课程主要是通过现代网络资源引进的校外优质通识课程,包括MOOC课、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等。通过开设这些课程,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图5 通识教育的拓展

四、改革成效

以专业评估为背景展开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已经在该校2017和2018级学生的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参加各类大赛和申报项目的学生数量明显增加。截至2020年6月,已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项和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项;获得校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市场适应性也有所增强,在2017级学生的假期实践中,学生能够很快融入企业实习的氛围中,对于实习岗位也能够很快胜任,得到了实习单位的认可。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课程考核和参赛中,学生选题的自主性与创新性明显增强,完成设计作品的过程也更为独立。同时,培养方案调整之后,所配置的课程也按照要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近3年该专业共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改项目2项、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新工科示范课程1门和校级金课2门。

专业评估是对专业教育教学的全面性和综合性评价,是对专业办学水平、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检阅。以评估为契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改革的核心在于结合自身特点、与时俱进并满足能力需求。围绕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优化了课程体系,构建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综合发展”3者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经过改革,强化了专业的内涵,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了专业建设的水平。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方案评估
烂脸了急救方案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资产评估法:能否终结“多龙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