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就业研究述评与展望

2021-01-13 14:50刘姗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16期
关键词:就业者界定学者

□文/刘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北京)

[提要]非正规就业以其灵活性等特点,在缓解就业压力、减轻贫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本文通过回顾已有研究,对非正规就业概念内涵、测量标准以及非正规就业理论基础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实证研究中非正规就业的重点研究方向,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一、引言

疫情过后,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巨大,保民生、稳就业工作成为当前重中之重,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支持劳动者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在此背景下,诸如“地摊经济”等非正规就业形式兴起,同时也引起学术界对非正规就业的广泛研究。

已有学者对非正规就业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首先,有学者从非正规就业概念引入中国后的本土化问题出发进行分析。例如,张华初(2002)对非正规就业概念在我国移植的情况、发展现状与政策措施进行了总结。与此类似的,王会涛和汪戎(2011)对非正规就业的重要价值、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综述。其次,有学者对不同国家的非正规就业进行了总结,例如李晓曼等(2019)对我国非正规就业市场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总结,并指出非正规就业市场的正规化规制会造成效率损失。姚宇(2008)对国外非正规就业的不同研究阶段以及主要研究机构进行了总结,指出国际非正规就业研究一直呈现多学科、多视角交叉的特点;最后,部分学者对不同群体的非正规就业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例如女性群体非正规就业、农民工群体非正规就业、城镇群体非正规就业等。

纵观现有关于非正规就业的总结类文献,已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已有研究偏向于分析国外非正规就业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而对非正规就业的内涵并未做出明确的概括总结;其次,现有综述中缺少对非正规就业理论基础的归纳总结;最后,对非正规就业在实证研究中的应用情况与热点研究方向缺少总结。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对非正规就业的定义、测量以及理论基础进行归纳,并分析非正规就业在实证研究中的几大热点方向及未来研究展望。

二、非正规就业概念界定与测量

(一)非正规就业内涵界定。国外学者对非正规就业主要从三个方面界定:一是根据组织规模,例如有学者认为,非正规就业者所在组织的规模一般不超过6个人;二是从就业部门性质界定,非正规就业部门主要指正规就业部门之外的部门;三是从就业性质界定,例如非全日制就业、临时雇佣等“非典型性就业”属于非正规就业的范畴。虽然界定非正规就业概念的视角、标准不尽相同,但学者对非正规就业的认识基本具备以下共识:非正规就业者与用人单位缺乏劳动合同与相应的社会保障,雇佣关系相对脆弱。

国内学者主要从劳动关系、企业性质、政府监管等方面进行界定。一是从企业规模性质进行界定,在组织规模小于7人的小微企业中的就业往往是非正规就业;二是从劳动契约关系进行界定:劳动者虽被雇佣,但并不属于正式职工且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就业被称为非正规就业;三是从政府监管角度进行界定,认为未进入政府监管、征税体系,处于就业边缘的就业均为非正规就业;四是从就业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非正规就业不具备稳定的劳动关系、不受社会保障制度保护。

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外对于非正规就业的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非正规就业中雇佣关系、就业形式的“非正规性”是学者广泛认同的。此外,尽管非正规就业在各国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早期文献中并未使用非正规就业这一概念,而是用非典型就业等词语,诸如非全日制工作、劳务派遣、临时就业等均属于非典型性就业的范畴。在国内研究中,早期学术文献常用“灵活就业”的概念,二者具有相似的内涵。

(二)非正规就业测量。学者对非正规就业的测量往往受研究所用数据库的限制,更进一步,尽管使用同一数据库进行实证研究,学者对非正规就业的测量也有较大出入,本文对学者利用国内几个主要数据库进行非正规就业测量的标准进行了总结,如表1所示。(表1)

三、非正规就业理论基础

(一)二元经济理论。“二元经济理论”已成为解释非正规就业现象的重要理论基础,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他指出,随着一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经济结构将出现农业经济体系与现代工业体系的划分,即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农业部门的产出和收入低于工业部门,有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而工业部门的扩大再生产造成了许多岗位空缺。因此,农业部门劳动力逐渐流向工业部门,但事实是,现代工业部门并不能完全吸纳转移的劳动力,导致没有进入现代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只得从事非正规就业。

也有学者在“二元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认为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是三元或四元的。例如,胡鞍钢、马伟(2012)认为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形成了四元的市场结构,包括农村企业就业、乡镇企业就业、城镇正规及城镇非正规就业。

(二)贫困就业理论。贫困就业理论也常被用来解释非正规就业存在的客观依据。非正规就业现象的出现意味着劳动力市场并未实现充分就业,技能水平与收入水平较低、无法进入现代部门的劳动者只能被迫选择非正规就业。贫困就业理论揭示了非正规就业形成的内部动力,解释了下岗工人以及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现象。

(三)综合理论。以上理论都只能解释非正规就业成因的一部分。由于非正规就业的就业类型繁多,需要一个更为综合的理论来阐释其形成基础。基于此,学者从劳动力的退出、进入、排斥和剥削四维度解释了非正规就业的形成。其中,退出即为退出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政府管制,相对于参与正规就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生产经营成本。为此,一部分劳动者主动选择退出正规就业市场。进入即为存在进入障碍,因为正规就业的劳动者在收入水平、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待遇更加优厚,导致进入正规部门就业存在一定的进入障碍、门槛较高,一部分劳动者受学历、能力等限制,只得从事非正规就业。排斥指正规部门劳动者对非正规就业者的排斥,正规就业者享有国家给予劳动者的各项权益,而这种权益无法实现全覆盖,因此就会出现已享有权益保障的劳动者排斥非正规就业者的现象,使得非正规就业形式长期存在。剥夺指许多用人单位为节省开支,减少用人成本,会在一些非核心岗位雇佣非正规就业者,进而导致非正规就业的形成。

四、非正规就业热点研究方向

(一)非正规就业的前因。对影响非正规就业的因素,学界进行了充分探讨。一部分研究认为从事非正规就业是存在选择性的,因此学者分析了哪些人更容易从事非正规就业,这种选择受到劳动者年龄、教育程度、所在地区等因素的影响。此外,劳动者是否具备使用互联网的能力会对非正规就业产生影响,相关研究显示,能够使用互联网的人从事非正规就业的概率更低;另一部分研究分析了影响非正规就业的其他因素,政府现行的最低工资制度、社会保险制度、政府管制、全球贸易等,均会对非正规就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非正规就业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关于非正规就业与正规就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认为从事正规就业的劳动者收入明显高于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劳动者。正规部门对劳动者技能水平要求较高,存在进入障碍,因此从事非正规就业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回报。相关研究表明,劳动者个人教育水平、工作经验等影响了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

(三)非正规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关于非正规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学界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首先,部分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非正规就业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因为非正规就业岗位创造能力巨大,能够提高就业率。例如,黄苏萍等(2009)在东北三省的研究发现,非正规就业对经济的贡献占三省GDP的36%。其次,有学者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非正规就业对经济增长有消极影响,因为非正规就业者往往不具备专业技能知识,更多从事简单重复性工作,不利于扩大再生产。最后,也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认为非正规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能确定,例如张延吉等(2015)发现非正规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曲线存在一个拐点,当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规模超过38%并继续扩大时,非正规就业对经济增长起负向影响作用。

纵观已有文献,非正规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主要包括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以及不确定。但不能否认,非正规就业在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居民收入中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对弱势群体。除了探讨非正规就业对居民收入、经济增长等的影响外,以往的研究也侧重于分析非正规就业对劳动者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非正规就业对居民健康、主观幸福感、社会融合、工作时间等方面的影响。

五、启示及展望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非正规就业形式不断增多,也引起学界对非正规就业的广泛讨论。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通过整理文献,首先对非正规就业的内涵与测量进行了总结,特别是在非正规就业内涵的研究中,不是对已有定义的罗列而是进行分类归纳;其次对非正规就业运用最广泛的理论进行了归纳总结,主要是二元经济理论、贫困就业理论以及综合理论;最后研究对非正规就业的主要实证研究方向进行了归纳,包括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影响因素、非正规就业对居民收入的影响、非正规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

研究发现,目前关于非正规就业概念还未形成共识。进一步,由于概念界定的差异导致在实证研究中,不同学者对非正规就业的测量标准也有很大出入,即使使用同一数据库,在文献中也会得到并不完全一致的非正规就业统计数据。因此,在未来研究中,可以对非正规就业如何客观测量这一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寻找最适合中国情景的非正规就业界定标准,为实证研究奠定基础。另外,非正规就业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是否积极影响我国经济增长还未能有明确的答案,未来学者可以充分考虑我国实际情景,例如随着“地摊经济”的兴起,学者可以对“地摊经济”这一非正规就业现象展开讨论。

猜你喜欢
就业者界定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学者介绍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
城镇化进程中灵活就业者养老保险模式的选择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大覆盖面的难点探究——基于灵活就业者缴费能力生命表的分析
城乡劳动力就业差异研究——基于非正规就业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