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愚一流课程与教材建设的实践及其经验借鉴

2021-01-13 21:28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年1期
关键词:俄语外语教学外语

赵 洁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随着全球化发展,国际交往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我国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外语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支撑国家发展,还是应对全球性挑战,高素质的外语人才培养都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但目前高校外语教学的效果与国家社会的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合作的需求,尤其是非通用语言人才的短缺不能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梳理回顾我国卓越的外语教育家王季愚的外语教育思想,学习并创新她外语教学的实践举措,对今天的高校外语教学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重视外语技能培养、强调外语和专业融通的课程教学

早在20世纪60年代,王季愚校长就已经认识到,传统的外语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存在“单一化”问题。她认为,学校的“培养目标、规格学制、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毛病”,对培养的各类专业人才,如外事人员、导游、翻译、科研人员的培养模式“一锅煮”,“规格、教学内容与方法大同小异,没有特色”。针对这一状况,王季愚提出,学校的课程设置应该多样化,“增设人文社会学科的其他专业和系”,“使学生不仅掌握外语工具,而且在某一学科领域里进行专业性的学习和研究”。她主张,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译”言语技能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强调外语与专业的相互融通,外语专业人才应该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还应该根据社会需要,了解掌握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才能适应各行业的工作,这样才有利于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和综合能力培养。不难看出,这一思想与我们当今高校大力推行的“一流课程”建设有暗合之处。

“一流课程”建设的本质是使课程目标、课程内涵与时俱进,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尤其是满足国家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课程内容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不断调整更新,形成课程动态调整机制,剔除掉与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不能形成支撑关系的课程,内容陈旧、与社会需求脱节的课程,内容重复或相近的课程。每一门开设的专业课程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度都要有贡献,要使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特别强调要突破传统的教学体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外语专业课程应与其他学科课程融合,组建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团队,课程建设需要交叉学科知识的支撑。例如,面对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的快速发展,有必要融入神经科学、心理科学、认知科学等知识要素,根据培养目标构建特色课程。创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课程,归根结底的任务是培养一流人才,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为导向。

二、重视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原则

20世纪50年代,哈外院的教学传统曾一度受到冲击。有的前苏联专家认为直接教学法不可取,他们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强调两种语言的对比,强调自觉实践。于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1955年哈外院开始推行分科教学,开设语音、语法、词汇等课程,每门课程各自独立,有自己的教学大纲、教材和教研组。分科教学的弊端是三门课缺乏配合,教师理论讲解过多,忽视语言的综合训练,导致学生口语、听力等能力的不足[1]。面对这种状况,在1956年召开的俄语教学会议上,王季愚校长强调:“俄语实践教学必须保证学生能实际掌握俄语进行交际,实践课必须贯彻实践性原则,在教学中要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要发扬哈外专长期形成的强调外语实践的好传统……在外语实践课上讲授给学生的语言理论知识必须是少而精的,经过精心选择的,有利于学生言语实践的。”[2]之后分科教学被否定,重新又回到了综合教学的体系上,教学中曾一度出现的偏向及时得到了纠正。

秉承老校长的教学思想,黑大俄语专业的课程教学历来重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多年来形成了课堂上以“小问题”“小对话”“小短文”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学的传统一直是“精讲多练”,教师的讲解不超过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一,学生语言能力的实践训练不少于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在传承老外院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三精”、严把“三关”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重视立足中国国情、自编适合中国人学外语的教材

1958年,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的基础上,黑龙江大学正式成立,王季愚在创建文理各系的同时,就提出要注重“三材”发展的学科建设思想,“三材”即人才、教材和器材,她强调要抓好外语教育的四大基本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图书资料建设、现代化电教技术设备的建设。

人才建设指的是坚持“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的原则,通过组织教师进修班、研修班、理论学习班、高级学习班等各种方式和途径,打造出一支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结构优化合理的教师队伍。教材建设坚持“结合工作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鼓励并积极组织教师自编自写教材,强调教材编写要讲求实效,要符合我国的外语教学实际情况,抓住中国人学习外语的难点。器材建设指的是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在哈外专创建初期,王季愚校长就非常重视学校图书资料的建设工作,认为图书资料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是激活教师和学生主体内在动力的要素之一。从成立资料室到扩建图书馆,她亲自筹划购书经费,与国内相关部门联系,寻找书源,补充馆藏。哈尔滨外国语学院成立初期,建立了语音实验室、电化教研室,可以说,她早在几十年前就注意到了在教学中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问题。

王季愚校长认为外语教材的编写是重中之重,“我国外语教材建设工作还有不少问题,学院31年来编写、修订的各种教材就有914册之多,可是能相对稳定地用上几年的却很少,这些教材大多是实践课的,而且没有配套成龙,编写教材的路子不够宽,内容也不够新颖,我们应该在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编好多种多样的教材,使教材建设工作更上一层楼”[3]。

一直以来,黑大俄语学院铭记老校长的教诲,在积累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本着紧密联系中国国情、结合教学实际、注重日常交际、突出实用性的原则,以最新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编写了俄语专业系列教材,这些教材被国内外多所院校俄语专业使用。新时期学院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更新机制,鼓励教师开发专业教材,更新教学材料,扩充教学资源,尤其注重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于2016年、2018年对学院自编实践课教材《俄语》进行了修订,更新了教材内容,现正组织教师进行《俄语阅读》和《俄语听力》系列教材修订和重新编写,将最新的充满时代气息的内容加进课堂,与时俱进。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注意知识脉络的整理、习题的新颖度和高效度、有声材料和视频材料的配套、课内内容与课外内容的整合、课堂辅导与线上辅导的方式等多维度、高效度的系列教材,逐步使专业教材建设不断完善。

目前全国都在着力推动高校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外语专业更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塑课程体系,注重互联网时代新的教育信息化理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应该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将国家精品视频资源课的优质平台引入到教学当中;在现有的多媒体课件基础上更加完善内容,适当增加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力求立足实际,发挥更多的教学辅助作用。

半个世纪过去了,国际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国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王季愚校长的办学举措和外语教育思想不仅没有过时,而且经受了时间的检验,今天仍显示出卓有成效的深远价值,值得我们不断学习、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俄语外语教学外语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3D虚拟情境的俄语视听说教学
俄语称呼语的变迁
今日俄语:语法领域中的积极过程*——“今日俄语”系列研究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