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志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了国家未来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直接关乎国计民生。当今时代是科技支撑、创新驱动的时代,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就来自于科技创新。为此,我们要深刻认识科技创新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助推建筑业在构筑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在这样的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筑业运行相对独立、内部产业链条相对完整,必将成为我国稳就业、拉内需、保增长的重中之重,将在助力我国构筑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为7.0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6%,增速上升了0.8个百分点,占全国GDP的7.16%,较上年上升了0.04个百分点,达到了近十年最高点。可以预见,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地位依旧稳固。未来的较长时期,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建筑业仍将保持较大产业规模,担当国民经济发展的“引擎”。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体系中带动能力最强的产业,通过吸收大量的物质产品带动了建材、冶金、有色、化工、轻工、电子、运输等5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建筑业总产值逐年增长,2019年达到24.8万亿元,增长了6%。如果包括上游房地产,下游建材业和建筑、勘察、设计、施工、造价等在内的广义城乡建设产业,产值已经超过50万亿元,必将在拉动国民经济全面发展中持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 729亿美元,同比增长2.28%;新签合同额2 602.5亿美元,同比上升7.63%。在2019年ENR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排名中,我国内地76家企业入选,比上一年度增加了7家。入选企业共实现海外市场营业收入1 19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4.3%,占250家国际承包商海外市场营业收入总额的24.4%。未来建筑业将在壮大对外经济、拉动关联产业国际化发展等方面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六稳六保”成为我国针对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直面和克服困难挑战的积极举措。“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建筑业在吸纳就业、稳定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2019年底建筑业从业人数5 427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总数的7.01%,此外建筑业对促进全产业链就业的间接拉动作用更大,在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拉动经济增长,保证“六稳六保”行稳致远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以“一业带百业”,助力产业升级、带动创业就业,为国家经济发展增添澎湃新动能。从长期看,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仍然来自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基建的关键在于要精准对接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需求,要有力支撑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要把握住我国新型城镇化进入规模增长和内涵提升关键时期的历史机遇,持续推动“两新一重”建设。未来,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将形成“以新型城镇化为主战场,以建筑业与新基建协同共促为方式”的新城建模式,助推全面高质量发展。
当前建筑业总体上发展质量还不够高,产业大而不强、细而不专,建设组织方式仍然落后,企业核心竞争力还有待提升,监管体系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在保持较大产业规模的基础上,显著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在行业发展上集中体现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过程安全、精益建造、品质保证”,最终实现价值创造。面对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建筑业需要关注几个发展趋势:一是理念变化,建筑业需要更注重绿色节能、低碳环保,需要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是技术变化,建筑业已开始显著向工业化、智能化方向升级;三是市场变化,建筑业的“增量市场”逐年缩减,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功能提升项目等“存量市场”将成为新的“蓝海”;四是要求提高,建筑业企业需要持续提升质量标准化、安全常态化和管理信息化;五是协同发展,建筑业需要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关联行业加强融合发展。站在建筑业生产方式的视角,我们要有如下理解。
当前,在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的有力支撑下,工程建造正以品质和效率为中心,向绿色化、工业化和智慧化程度更高的“新型建造方式”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其落脚点体现在绿色建造、智慧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将推动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三全升级”,促进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的“三新驱动”。
1)站在历史观,要深刻理解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纵观历史,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业革命,每一次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巨大跃升。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大潮也已汹涌而至,席卷众多领域,极大改变了产业生态。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更充足的资本涌入,要求建筑业必须向工业化进程的更高级阶段迈进,也就是要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建设领域节能减排的有力抓手;是促进当前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措施;是带动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建筑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2)站在未来观,要准确把握智慧建造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当前正在加速推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其实质就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投资奠定了人类数字文明的发展基础,不仅本身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数字经济产业,还将颠覆传统产业、使之走向数字化,从而产生不可估量的投资叠加效应、乘数效应。此外,“新基建”需要新技术的应用,必将推动建筑业加快技术升级的步伐。根据麦肯锡的研究,从世界范围来看,工程行业的生产力提升一直相对缓慢,过去20年间,生产力平均每年提升1%左右。而未来应用新技术后可以帮助工程行业提升约15%的生产力,其关键就是要顺应时代趋势,抢占科技先机,发展新型建造方式,推动智慧建造的发展与应用。这是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必然要求,是提升行业科技含量、提高人才素质、推动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是解决我国资源相对匮乏、供需不够平衡等发展不充分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建筑产业未来能占据全球行业制高点的关键所在。
3)站在全局观,要紧紧抓住绿色建造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归宿。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品质的建筑产品,打造更具价值的应用场景,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建造服务,要兼顾人与自然,也就是要实现绿色建造。为此,工程建设要严格遵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把握道法自然、承启中华、AI赋能的绿色建造发展路径,把在家园层面实现绿色、生态作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归宿,通过推动碳中和等面向未来的绿色建造技术应用,把建造的绿色化水平由浅绿推向深绿,在未来的绿色建筑实现群落智慧的碳平衡,真正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行业中用实践来贯彻落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产业现代化。
新时代,以科技创新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主要源于3个逻辑。
1)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逻辑”。当今时代,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影响范围和作用领域持续拓展,实现了从融入经济发展到支撑引领经济发展的重大转变。建筑业承载着为人民提供幸福生活空间的使命,客观上要求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来解决需求的结构矛盾和发展的牵引动力这两个根本问题,为实现“平衡”和“充分”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2)科学技术发展的“演进逻辑”。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引发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正在改变各个行业的发展形态。正如历史上混凝土的发明、钢结构的应用一样,新兴技术必将改变建筑业未来发展的形态。
3)行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逻辑”。与先进制造业相比,工程建设行业生产方式还相对粗放,资源消耗大,劳动密集特征明显,有待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和建造效率,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为此,在内外部发展环境的倒逼下,工程建造向“绿色化、信息化、工业化、国际化”的方向转型,已成为必然。
总的来看,科技创新正在引发工程建设行业的全方位变革,在改变产品形态,引发新需求、创造新业态;在改变生产方式,向平台经济、服务建造转变。展望未来,建筑产业将伴随着空间云聚集、产业链大协同、智慧化链接、绿色化建造、工业化生产、多元化建筑文化等新趋势的加速推进,塑造新的产业生态。
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其实质是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基本方向是推动“纵向拉通、横向融合、空间拓展”。纵向拉通就是围绕工程建设行业主业从投资融资、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运营维护按上下游产业链条纵向拉通;横向融合就是结合国际发展趋势、行业发展特点,推动新兴技术与行业的跨界融合发展;空间拓展就是推动工程建造向空中、地下、海洋的立体式发展。为此,一是要围绕产业链纵向一体化推动科技创新,加快推动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建筑师负责制等工程组织模式变革,加速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以现代信息技术打通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以科技赋能提供基于“产业链纵向一体化”的产品和服务综合解决方案,向平台经济转型;二是要围绕打造“横向联合体”推动科技创新,推动跨界融合,推动诸如5G智慧工地等融合创新,打造诸如具有国际标准的医疗建筑团队等专业力量,将建筑业科技创新的动能进一步放大,推动工程建造走向精益建造;三是围绕空间拓展占据科技制高点,特别是要围绕“上天、入地、下海”,推动研发深层地下空间开发、海洋工程等人类工程能力核心标志的硬技术,有效支撑重大工程建设,为提升综合国力提供科技硬核支撑。
当前,我国建筑业的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绝大部分企业仍然位于产业微笑曲线的中间低附加值环节,行业内企业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行业利润水平非常低下。在这样的形势下,一方面兼并重组等整合策略正成为大型企业的发展战略,推动着行业集中度提升;另一方面产业价值链正发生根本性变化,以提供一揽子建造服务的大型、超大型建造服务提供商正在发挥资本+建造服务的更强竞争优势,一些具有独特技术创新能力的行业独角兽正遍地开花,努力争取摆脱传统建筑市场的竞争红海,驶向更为广阔的创新蓝海。因此,培育超强的建筑企业就不仅要掌握产业链的资源优势,更要以科技创新赋能新业态的开辟,掌握独特的技术能力来占据高端市场,来开辟新业态、新市场,赋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科技支撑、创新驱动。
当今时代,我国建筑业面对着来自于劳动力短缺压力增大、对能源资源消耗巨大、工程科技含量不高、未能实现与国际化完全接轨等诸多挑战,科技将在应对这些艰巨挑战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机器人、3D打印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已经开始展现出对人更深层次的替代,并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对人的替代由体力替代升级为脑力增强。再如,武汉“两山”医院建设通过充分发挥全产业链技术体系优势和一体化建造能力,采用模块化设计新理念、装配式建造新技术和全专业穿插新工艺,实现了极限工期内的快速建造。未来科技创新必将成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帮助人类应对诸如海平面上升等各类艰巨挑战,以科技硬核力量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中国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要体现在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之上,要持续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此,围绕建筑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
1)持续壮大产业体系的核心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中国建造与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这“三造”共同发力改变着中国的面貌。中国建筑产业形成的“基建狂魔”能力是我们的核心竞争优势,是支撑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以科技创新持续提升中国建造的能力,在极端条件快速建造、深地深海开发等领域进一步壮大技术优势,推动中国建造在“一带一路”做大做强做深,全面塑强中国建造品牌,这应是我们在“十四五”以及更长远时期的战略选择。
2)加快补齐产业体系的关键短板。站在产业链的视角,中国建造在高端设计、全过程服务、工程总承包能力、高性能建材、工程软件与装备等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要通过工程建设组织模式的国际化接轨和科技创新来改善我们的短板,特别是我们全面推动建筑信息模型等技术的应用,但工程基础软件几乎都是依赖进口,存在卡脖子风险,给工程建设领域的信息安全带来了考验。因此,必须加快工程软件等卡脖子领域的自主研发,解决关键短板。
3)有效支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当前我国建筑产业还存在不少突出的结构性问题,未来要以科技创新有效支撑行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一是要围绕整个工程建设,推动集成创新,把产业链拉通,把经营运作的流程简化,使得总承包企业综合技术和管理优势更为明显,真正提升国际竞争力;二是要向发达国家建筑市场学习,加大对基础创新的支持,推动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培育一大批细分行业冠军企业,让创新能力突出的专业企业率先摆脱低层次竞争、微薄利润生存的发展窘境,走上以技术领先占据高端市场的发展快车道;三是要缓解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行业整体技术基础管理水平,解决工程品质参差不齐的行业突出弊端,为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展望“十四五”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放到突出的位置,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建造,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建筑产业现代化体系,勇攀世界工程建造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