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奇骇”与“民间劲气”
——陈洪绶与明代版画之关系解析

2021-01-13 14:56程燕妮深圳大学
环球首映 2021年7期
关键词:陈洪绶版画文人

程燕妮 深圳大学

陈洪绶,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小聪颖过人,天赋异禀。到了成年时期经历了家人的纷纷去世和国家的灭亡,对他影响颇深。他艺术风格独特,成就突出,在绘画、书法、版画、诗文等领域都有深厚造诣。在人物画史上,其作品更是惊世骇俗。陈氏生活的明代万历年间,是中国木板画发展史上“登峰造极,光芒万丈”的时期。郑振铎曾称赞到:“无书不插图,无图不精工。”以陈洪绶为代表的文人画家加入到版画艺术的创作中,将文人艺术家的精神带入到版画创作中,用巨大的热情和动力从事版画事业,为版画事业注入很多新的力量,民间的工匠们深受其影响,从而影响了版画艺术的发展。陈洪绶长期生活在杭州,杭州在当时版画印书业非常的发达,坊刻、私刻集中,他参与了民间插图、酒牌的创作,不仅如此,陈洪绶本身也非常关注民间的版画艺术,这些都为他在艺术创作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水浒叶子》《九歌图》等。从他的诸多人物画作品中,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其与民间版画艺术的密切联系。

一、陈洪绶对明代版画之影响

(一)百花竞放的明版画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文化环境相对宽松,为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条件。鲁迅在《〈木刻记程〉小引》中,曾对中国古代版画艺术总结到“中国木刻图画,从唐至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这里所说的体面实际上就是指经过一个很繁荣的时期,这个时期主要体现在明代的中晚期,明朝初期,版画业的繁荣已经开始萌芽,统治者重视推崇,推动了其发展。自嘉靖朝开始,版画艺术有了较大的突破和飞跃,题材广泛,版画品类繁多,创作、雕刻、印刷各个环节都出现新面貌。此后,版画大量在小说、戏曲中出现。明中后期,官刻和私刻版画事业都得到了很好地发展,尤其是到了万历年间,版画事业更是一片繁荣,其中私刻行纷纷崛起,为当时版画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极大的条件,这种繁荣景象一直延续到明末直至清初依然经久不衰。晚明时期,随着艺术家的参与与带动,在创作、生产和传播上呈现出异彩纷呈、光芒万丈的面貌,这一时期作品及为繁盛,内容丰富多样,通俗戏曲、小说的插图风靡一时,版画人才辈出,技艺日渐精湛,将版画艺术的发展推向了巅峰。雕版印刷中心和地区流派的形成是明代版画繁荣的标志之一,自万历年间至晚明,当时产生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刻画中心,例如建安派、金陵派、徽派、武林派等纷纷走向台前,推动版画艺术走向新的篇章。

(二)“尊艺”思潮下的“二妙汇流”

在早期宋元时期,由于时代的影响和士大夫阶层的不屑一顾等原因,当时几乎很少有文人从事版画创作。明初期版画还处在其固定的模式中,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文化领域的巨大变革,这时期程朱理学被王阳明心学所取代,各种学说百家争鸣,士大夫阶层的交往领域也超越了前代,与商人、手工业者、妓女等下层民众等也进行了广泛的交往,文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审美方式,而是开始与民间美术相融合,呈现出一派雅俗共赏、互相靠近的趋势,传统的艺术工匠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提高,从而形成了一股“尊艺”思潮,大量文人艺术加入到版画的创作当中,使版画艺术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因此,一些版画出版中心邀请文人艺术家进行创作的现象变得越来越常见,其中影响最深的当属陈洪绶,陈洪绶积极的投身到版画事业中,他与民间刻工积极沟通交流,当时与刻工黄健中之间就有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章候博古牌,为新安黄子立摹刻,其人能手也,章候死后,子立昼见章候至,遂命妻办衣敛,曰‘陈公画地狱变相成,呼我摹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陈氏和其交往之密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技艺绝佳的工匠刻工在长期为文人艺术家服务后,也会受到艺术家风格、创作精神等的影响,文人画家的文雅气韵、刻工的拙稚自然相互合作而产生微妙的反应,使得明代版画呈现出异于前代的新面貌。

除此之外,当时还有很多“伪托”的情况,商贩愿意铤而走险,冒用人名,无疑说明文人艺术家的影响之大。文人艺术家与民间刻工匠刻工所带来的“二妙汇流”,从而形成了“文心匠意”的时代审美,以陈洪绶为代表的文人画家与工匠们之间相互合作,相得益彰,从而使得明代中后期的版画艺术不仅在技术语言上得到了提高,更是在审美风格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提升,从而使得这时期的版画艺术变得璀璨夺目,这无疑说明了以陈氏为代表的文人画家对明代版画影响之深刻。

陈洪绶在人物画上的造诣最深,从他现存的许多作品中我们会发现其与民间版画的关系,例如《水浒叶子》,他注重人物精神气质的表达,抓住了每个人物的性格和神态特点,把人物的身份地位、个人经历融入在画面中,注重神态的表达刻画,这种刻画手法在当时几乎是没有的,大多的刻画水浒都是以表现当时的场景和描绘相关的事件为主。陈洪绶的《水浒叶子》却反常规的将人物重点的刻画放到对人物神情和精神气质的刻画上,例如打虎武松,在陈氏的画面中他没有把武松刻画成传统意义上一个身材高大勇猛的英雄形象,而是注重表现武松的神态特征,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武松淡定自若的人物特征。陈洪绶的创作精神极大地影响了民间版画艺术,为民间版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思考,他一生都在求变,每个阶段都有自我的变革,从他的各个阶段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画面的思考,而他参与到民间版画的创作,这种精神也随之带到其中,为民间版画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二、民间版画对陈洪绶的影响

(一)人物画造型

根据解剖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头身比一般为1:7,而在陈氏的诸多作品中我们会发现,大多为比例失调、奇怪夸张的人物形象。根据其特点,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头小身大,身材高大伟岸的形象,如《九歌图》中的屈原形象,被夸张为身材极其高大,头很小的一个形象,人物整个被拉长,在人物衣纹的处理上也极其考究,例如将衣袖口有意放大,在背景上只做少量的点缀。这成功的刻画出一位忧国忧民,内心苦楚孤寂,面对现实充满彷徨但内心坚定的一个人物形象。另一类为头大身小,身段比较肥而短的一种形象。这种形体特点,是陈洪绶利用民间版画夸张压缩的方式,将人物进行趣味性变形,使画面显得稚拙纯朴。例如在他的作品《问道图》中,画面中有两位老者,人物比例头大身小,身材约只有四个头长,一位老者在弯着腰问道,一位老者杵着拐杖在回答,画面中的人物形象稳重敦实,整体上给人一种拙、重、稳的感觉。在民间版画中,我们也能发现很多插图中所表现的人物也有此特点,只是民间版画更加稚拙敦厚、遒劲质朴。而这也是民间美术的精华所在,在陈洪绶的作品中除了高古奇骇之感还有文人画家的清雅逸致。陈氏学习民间版画中的人物造型特点而并非照搬,而是将其中的稚拙之感发挥出来的同时注入深厚的精神文化意蕴,有意追求古拙趣味的变形画风,这离不开他长期创作版画底稿酝酿而成的“拙”味。

除此之外,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在陈洪绶的许多作品中与民间版画的异曲同工之妙,例如陈洪绶的《史实人物图卷》与万历年间的新本《荆钗记》插图和德堂刊本《金童玉女娇红记》等版画有相似特点,画面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怪异变形,人物比例严重失调,造型独特,给人独特的心灵和视觉感受,陈氏不仅在造型手法上吸取民间版画的特点,也深受民间版画率意任性的造型观的影响。

(二)画面装饰性

通过陈洪绶的诸多作品,我们能从中看出其中的人物服饰都具有版画的装饰细节,他在结合版画的装饰细节的同时,通过自己的主观改造,巧妙地运用其中的装饰图案,使自己的画面具有强有力的视觉感和装饰性。例如《红叶题诗图》中,画面中人物的围裙图案与天章阁刊本《新镌李卓吾原评西厢记.梨园传唱》图中,崔莺莺的围裙纹样极为相似,围裙中的每一单元纹样都倾向于六边形,外框皆以双线勾勒,框内的图案又非常相似,若不细心比较,很难认出两者的区别。在陈洪绶的作品中为了突出画面线条的美感,他将围裙的纹样变得淡雅舒朗了一些,这样在整体上更加和谐精致而灵动。

此外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他将商周青铜器纹样和秦砖汉瓦纹样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在画面和谐的基础上使画面充满强烈的装饰性,《水浒叶子》是其中最好的代表,例如在描绘青面兽杨志时,人物整体轮廓给人犹如一尊青铜器,脸部如同饕餮的形状,整个身体充满装饰性,用十分繁密的图案装饰盔甲,将古代文物的厚重感和装饰的美感相结合,将人物的个性特征表现到极致,使得整个造型充满张力又有几分“拙”味。

三、结语

明代版画的繁荣有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而陈洪绶等文人画家的加入参与版画的创作与设计大大提高了版画的艺术性,从而使明代版画走向巅峰。同时,陈洪绶积极地吸取民间艺术的营养,将民间艺术中的美学精神融入到自己作品中的同时将文人气质与精神融入到作品中,将文人气质与民间劲气相结合使之成为文人心性与民间精神的图式化语言,不仅给他的作品带来了趣味性,更赋予了新的精神品位。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艺术家所处的环境和所经历的事,都或多或少的会影响到艺术家的创作。同时,我们在借鉴学习其他艺术作品时,不能一味的模仿借用,而应该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找到符合自己个性需要的精神内涵,从而来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猜你喜欢
陈洪绶版画文人
版画作品选登
模仿成不了真画家
一生如莲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陈洪绶传记解读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陈洪绶绘画的“四美”特征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文人吃蛙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