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娅兰 向云波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传统文化不仅代表一个民族的存在,更代表着该民族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华优秀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1]。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出事物的发展呈螺旋上升趋势,看似往回走,实则迂回前进,这使得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不应只是考古式的陈述事实,而是重在发现规律,找寻符合当代人发展的新内涵。这一过程需要创新,创新一词自1912 年由经济学家Schumpeter 提出之后,在业界的研究方兴未艾,早已突破一开始的经济学范畴,与设计紧密相连。创新是人类前进的驱动力,是否有创意被作为评价设计产品优劣的标准,随着设计内涵的不断丰富,相对应的设计美学观念也需更新,黄柏青[2]提出设计美学边界还在不停地蔓延,武星宽[3]认为设计美学是研究“设计之美”的本源和动因、创造和表现的基本规律,由此看出设计美学不仅是从视觉角度探索设计产品是否具有美感,而且包括广泛内涵、内在价值。陈望衡[4]认为设计美具有多元性,并指出设计的创造性、形式美、文化意蕴等是设计产品的美学性质,设计本身就是创造性活动,在这个创新的时代,应该拓宽设计的审美维度,将创新作为一种设计美进行传播,因此本文提出创新美,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探讨创新美的内在含义及实现路径。
对于传统文化创新的讨论在学术界多从发掘传统文化内涵、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创新实现路径等角度展开。首先,闫平[5]从传统家风家教文化中借鉴传统家庭教育方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徐礼红[6]深入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剖析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发展价值。朱华桂等[7]从传统文化提取创新精神,提出传承文化精髓推动科技创新。其次,陈世华等[8]以日本神话文化产品为例,剖析其运用特征及传播路径。王蕊[9]洞察传统年画与人们生活建立起的新联系,提出与时代接轨、积极宣传、保护年画文化使三大年画适应新时代方针,吴余青[10]将传统文化元素“朴拙之美”与包装设计相融合,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性运用。再次,对于传统文化创新路径是众多学者探讨最多的方面,傅才武等[11]提出整合政府和社会两种力量,建立健全传承、创新工作的“全民模式”等三大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路径。李凤亮等[12]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换的技术路径。黄意武[13]剖析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所面临的障碍,提出对应的创新解决路径。郗戈等[14]提出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3 条措施,即加强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有效结合;阐扬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推动传统文化面向世界。
以上学者要么站在时代的角度,认为传统文化要适应当代社会,由此提出传统文化创新路径,要么站在文化强国的角度,认为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点突破口,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其研究极具理论价值,值得学者去思考,也让传统文化话题一直在学术圈活跃,但关于怎样才算是好的传统文化创新,以及什么样的创新才能称为传统文化创新美方面少有讨论,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阐述。在探究过程中,发现丹麦设计师汉斯·瓦格纳“中国椅”的设计一直备受好评,被业界称为是对明式家具的极致创新,该椅不仅本身极具美感,还象征着一种传统文化的创新之美,成为本文探究传统文化创新美的范例。
丹麦设计师汉斯·瓦格纳于1943 年设计第一把中国椅,在1944 年改进后推出纸绳编制版和皮革软垫版。“中国椅”是在保存中国明式风格雅致中正的意境之外,与功能主义和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完美融合,这把椅子不仅富含视觉上的美感,更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
1.1.1 造型结构 对比中国椅和明式圈椅的造型装饰,可以发现以下几点。其一,中国椅是对明式圈椅的创新,两者造型感相似,能感受到中国明式家具的韵味,扶手都采用弯曲的造型。其二,从装饰上看,中国椅没有多余的装饰,然明式圈椅在保持材质本色的基础上进行了雕刻纹样、描边等装饰效果。其三,中国椅相较明式圈椅来说体型小,后者上半部分的扶手长,从侧面上看曲线向外延伸,突出到椅面之外,前者为减少占地空间,扶手曲线向内收缩,在减小空间的同时增加稳重感。其四,中国椅考虑人坐着的舒适性,采用人机工程学理念,符合现代人的坐姿习惯,古代人讲究坐姿的端正,以突出威仪和仪态,体现出“地位”,所以圈椅下半部分会比中国椅较高,以保证人的坐姿不能随意更改。
1.1.2 生产方式 从材料使用来看,明式圈椅采用名贵、高大的木材,生长周期长、产量少、不易运输[15],相较而言,中国椅使用便宜且易加工的人造木材。从加工方式来看,明式圈椅扶手弯曲部分运用楔钉榫技术,将多段木材进行衔接,形成弯曲的效果,是技艺高超的手工艺人精细加工的结果。然而中国椅的扶手采用蒸汽热弯、预压冷弯技术一体成型,并采用模块化榫卯结构,对接口的尺寸形状进行了通用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设计,使结构便于拆卸、组装,适应批量化大规模生产[16]。
1.1.3 社会背景与用户 圈椅起源于唐代,是明代家具中最为经典的制作。明代是木材家具发展最为繁盛的朝代,与木材丰富、手工艺繁荣有关,封建社会观念奠定了明式圈椅的内涵、文化意义,高超的手工技艺将造型塑造到极致,一方面,封建主义的社会性质是以帝王权贵为主,是明式圈椅专为帝王使用的文化因素,另一方面高昂的成本使明式圈椅只能用于皇室贵族,平民无法企及[17]。
中国椅产生的时代是工业革命时代,大工业机械化蓬勃发展为大批量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大众消费文化为大批量生产奠定观念意识,中产阶级兴起,成为购买物品的主力,对比以往专为贵族使用,使需求激增,以往的手工艺技术不能满足消费需求,但是机械化粗制滥造的产品并不能被追求审美、用来彰显自己资本的中产阶级所接受,这就驱使产品的改革。中国椅就是背负着这种时代使命而诞生的,其造型简化、生产方式革新不仅受功能主义等风格影响,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因素,中国椅的受众也是从拥有权力的少部分人向拥有资本的人民大众转变。
中国椅的成功不仅因其本身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还和创造性运用明式圈椅有关,一方面,明式圈椅对中国椅带来造型文化的启发,奠定影响力;另一方面,中国椅对明式圈椅的创新使明式家具在现代语境中鲜活起来,两者隔着时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瓦格纳中国椅的创新美体现在4 点:一,是现代主义新观念的结果,是时代孕育的产物;二,摒弃中式圈椅贵重材料、装饰,使其符合时代的需求;三,蕴含明式风格的造型特色,但是创新结构、简洁造型,吸取明式家具的核心内容;四,采用新生产技艺,成为为大众服务的设计。瓦格纳的设计对中国明式家具再设计的探索提供借鉴,这种创新性是设计美学的体现,值得被肯定并传播。
周丽昀[18]阐述使设计进入美学领域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们对设计物特殊的评价方式,传统文化创新美的建立,是对现有传统文化创新产品的评价,是对现在随意模仿、刻板复制传统文化现象的修正。设计活动就是一种创新活动,追其本质,不管是创造出新形式还是新功能,都体现出设计独特的创新能力,蕴含独特的创新文化,具有美学意义,建立在传统文化上的创新美,不能只谈创新产品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功能、材料、结构、形式之类的美学价值,而是包含创新产品对原本传统文化所产生的创造性价值,这种价值已经超越物质本身,体现出创新文化、创新能力、创新发展对当代和对传统的影响,其内在含义体现在以下3 点。
传统文化创新美,是能够赋予产品新内涵、新生命力的美。传统文化是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自国家提出文化强国、文化复兴以来,传统文化作为核心内容备受关注,从一开始对传统形式的模仿,到后来跳出对外在的改造,强调对传统文化内涵创新。柳冠中教授[19]提出对“传统”的创造,是对“基因”“精神”的继承,不是表面之“象”的模拟,如果只是外在的模仿,没有结合时代,那留给未来的将是以前的东西,没有属于这个时代的内容,因此只有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内涵,融入现代语境,才能够体现传统文化创新美,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鲜活的、能够被不断丰富的美。
传统文化创新美,是对发展具有实际意义,并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美。好的产品首先必须要满足其实用性,如果是装饰品,就需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符合装饰环境,如果是日用品,功能是基础,必须能解决某一实际问题。只是为了创新传统文化而创新,不顾其他要素的产品一旦过多,只能是对资源的浪费,对传统文化的过度透支,能被大量流通的产品必须具备实用性。此外,对传统文化创新的产品还有发展意义,从产品生命周期来看,在这个物质丰富、更新极快的市场,如果对时代没有实际意义,非常容易受到风格、式样的冲击,很快从大众视野中消失,另一方面要求本身能成为一种划时代的产品,能代表这个时代的声音。如中国椅,其作为一把椅子,既能解决人们坐的问题,又能满足人们对舒适休息的需求,同时它还能代表那个时代的北欧设计风格,并对其他风格产生影响,作为产品本身对时代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传统文化的创新美,对传统文化具有传承贡献,对传统文化有正推力。传统文化的创新,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双向作用,一则作为产品本身能满足人们需求,二则对创新的源头,也就是对创新的传统文明具有传承和发扬的作用。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要能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到传统文化上,使传统文化被更多人了解,被更多人研究,从而达到一种正向推动作用。如果设计的传统文化创新产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但是产品本身和传统文化没有联系,不能带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那么就不能称为对传统文化的创新美,而只是一件好用的创新产品。中国椅的设计完美体现了这一内在意义,它本身具有独特的价值之外,还带来人对明式家具的思考,将人们的注意引导到明式家具中。
以上3 点通过剖析瓦格纳中国椅的设计和创新文化凝练出的传统文化创新美的核心内涵,用来评价和鉴定是否具有传统文化创新美。
通过对传统文化创新美内在含义的诠释,发现要实现传统文化创新,需整合传统与现代知识,实施创造性转化,传统知识主要包括:文化背景、时代精神、传统符号及图样背后的含义等,现代知识主要包括:现代生活方式、时代特征、社会语境、用户心理、发展趋势等,相对于传统文化来说,对现代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直接影响到传统文化创新结果是否能被大众认可,将整合的知识内核创造性表达出来必定要采用设计的手段,设计是传统走向现代的桥梁,从现代、传统、设计3 个角度出发,思考传统文化创新美的实现路径,分为以下5 点。
对现代语境、现代生活方式、意识形态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必然不能脱离现代生活语境,符合现代人的观念,吸取有利于人们发展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内涵。例如,中庸之道的精髓天人合一理念,就和当今生态设计、追求本真自然的观念有异曲同工之意,还有很多理念都是由传统文化延伸而来,既对现代生活给予启示,又符合现代发展大趋势。
对经济基础、物质基础、生产环境调研。传统文化创新中,在观念符合现代人思维方式的情况下,还必须依靠物质载体,人们研究理论一是为了思辨发现规律,二是为了能运用于实践。物质是思想的载体,如果只考虑意识形态,不考虑客观实在,这样的创新不能被生产出来,因此要对当代的技术以及生产环境进行充分调研,基于现有技术创新。
抛开传统文化形式、表象,剖析传统文化内涵、文化背景及观念。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于思想,传统纹样、图案是在当时的社会制度、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创新应该透过表面剖析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与现代社会架起桥梁。早年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多是机械运用传统纹样、图案等,深受业界批判,这种表象的移植,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没有带来新契机,而成为资本家敛财的手段。所有表象都受到一定观念影响,就如同祭祀文化的饕餮纹样,狰狞的表情,就与古代的鬼神之说有关,这背后的原因才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采用设计驱动创新构建传统与现代的联系。设计与创新密不可分,要创新出新产品,必定要进行创新设计。设计驱动创新是对产品语义的创新[20],是重构传统文化内涵的有力武器,设计创新通过整合外界知识(包括传统文化、现代观念、市场需求等),创新产品内在含义,重构产品语言,将产品意义和语言结合起来,从本质上说是通过设计将新观念体现在新产品当中,由此达到对传统文化的创新。
当一个创新理念诞生,对其进行有力宣传,是使产品得以在上市之前收到广泛回响的第一步,先从观念上让受众接受,通过媒体、大众传播,包括广告、书籍、展览等方式进行宣传,打开大众视野。其次收集反馈、改进并上市,通过观念宣传产品,又通过产品丰富观念,达到双向互动。
本文跳出对传统文化如何创新的研究模式,探讨传统文化创新美,诠释创新美的内在含义和实现路径,为传统文化创新研究提供新视角,为设计美学提供新角度,为传统文化创新提出评价标准。在各种传统创新产品市场,对这些产品进行反思评价,不仅有利于更新观念,发掘出更加丰富的创新方式,还可以对产品进行修正,在研究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课题中,可以运用到现在市场上已有的产品之中,进一步分析产品的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