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凯,赵海月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1]这是中共中央部署“十四五”时期经济工作的重点和主题。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随着新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历史性转变,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解决好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问题需要不断努力的重心和方向。只有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有效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历史与实践证明,经济发展的质量是衡量一个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指标。马克思认为: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的形式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2](p47)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际上就是要实现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统一。只有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才能最大化地提高生产力的质量水平,并且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合理调整和良性延续。
对于一个正在发展的经济体来说,生产力的数量对其发展的速率快慢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生产力的质量才是决定其发展效益好坏的关键所在。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经济高质量发展应从生产力的本质内涵及范畴逐步深入理解。从实体性要素来看,生产力包含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大要素,其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可统称为生产资料。从非实体要素来看,生产力则分为科学技术、经验、管理、教育等影响生产结果的要素,其中科学技术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因此,可以把生产力的内涵简要归结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通过改变或改造客观世界(这里指经济社会)而获取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一种带有主观目的性的能力。新时代下,需要着重探讨的是作为非实体要素的科学技术,是如何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盛行的背景下有效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贡献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3](p23)的重要论断。从第一次以蒸汽机技术为核心的工业革命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科技的重视程度就在不断加深。对比前三次工业革命为人类社会带来的进步与繁荣,第四次工业革命(即信息科技革命或绿色工业革命)正颠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并迅速形成更具影响力的发展潮流。正是因为科技的力量无与伦比又不可阻挡,才因此不断推进人类文明朝着前进的发展方向快步迈进。尽管时代不断更迭,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却是日新月异,而且迅速传播并广泛应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发展水平的国家之中,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科技创新带来的丰厚成果不胜枚举,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强大引擎。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会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就会起到阻碍作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让社会的所有生产关系总和顺应整体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是高度适应、高质融合,因为“高质量”中的“高”字已经指明了经济发展的方向是向好发展,这就需要从供给端上减少生产剩余、优化供给质量,变革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提高能源利用率上的绿色清洁、循环再生、可持续发展,达到生产关系高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最佳效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要求我们必须把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和重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自觉地统一起来。这是因为,如果只重视发展生产力,而忽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必要性,以及没有自觉地致力于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其结果必然会导致贫富差距的两极分化。尽管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加快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距离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这样的处境相当于黄河决口泛滥以后再把它堵回来,因而就非常困难。社会主义不可能自发地发展生产力和公有制经济,也不可能自发地消除两极分化与实现共同富裕。我国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变革和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4](p30)如今党对高质量发展的准确定位,是当前和今后时期合理调整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只有理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脉络并结合基本国情,才能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未来趋势,完善符合发展实际的顶层设计。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漫长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考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5]这两个历史时期不能相互否定,缺少哪一个时期都不可能达成今天的发展结果。首先,高质量发展必须继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进一步引导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是我国发展经济的历史根基和现实要求。其次,高质量发展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以最大化发挥,同时政府要更好发挥宏观调控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时弥补市场失灵。使市场和政府达成协调一致、相互促进的互补优势,进而推进各项机制体制的完善优化。再次,实现高质量发展能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原则,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对现代化进程的阻碍,切实保护劳动者的根本权益,政府官员应当抛除杂念、回归初心,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最后,进一步拓宽对外开放的维度,是高质量发展保持稳定且持续的重要保障。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其实是“同呼吸、共命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与发展依旧是恒久不变的主题,只有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水平,才能牢牢把握住发展的新机遇,推动世界的共同进步与繁荣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6]这是新时代下,党对经济工作方向和目标的全新定位。从整体来看,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经济结构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取得了较为可观的初步成效。然而,经济下行带来的巨大压力,导致投资、生产、消费的整体水平普遍降低、缺乏动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依然需要面对许多现实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不断改善供给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7]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不再是总量小的问题,而是供给体系质量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举措。因此,要深刻认识当前供求结构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的本质问题。首先,供给结构的不充分主要表现在难以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诸如教育资源、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就业保险和津贴、基本住房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安全设施等公共产品的供给短缺矛盾愈发突出,难以及时填补城乡居民对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大的缺口。其次,供给结构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乡间、行业间、地区间、阶层间的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扩大。由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机制的不完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不协调、灰色收入和腐败现象的滋生以及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等原因,导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难度大增。要解决供给结构的失衡现象,只有通过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三去一降一补”工作的“减法”和“除法”,同时重视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做好创新化、知识化、技能化产业的“加法”和“乘法”,才能实现供求结构的动态平衡。
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挑战。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对全球贸易的稳定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自美国对中国开启贸易战至今,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稳定有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对于美国一开始单方面地加征对华出口商品的关税,我国虽然做出了合理的回击,但是双方长期进行贸易战不仅会限制两国进出口贸易的自由流通,而且会影响两国经济的合作共赢。2019年6月,由中国香港的“修例”风波滋生的暴徒行为,已经严重扰乱了香港特区的经济秩序及社会的和平稳定,英美等国在背后的政治操纵和经济资助导致越来越多迷失方向的香港青年误入歧途,加之香港司法机构对暴徒行为的袒护,使香港政府和警署陷入两难境地,影响了香港市民的正常生活,对香港旅游业的冲击更是雪上加霜。面对当前世界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残酷突袭,英、美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大国本应该发挥稳定经济秩序、促进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不是想方设法地压制中国发展的势头。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辩证关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一切生产力的发展都应该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因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8](p234)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发展理念就不断深入人心,党的十九大明确将“美丽中国”纳入“新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再次把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上升到顶层设计的高度。然而,当今社会仍有一些老工业区为了提高地方GDP 指标,不愿舍弃以污染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落后生产方式,加之长期保守思想的禁锢,导致绿色经济的转型发展难以全面覆盖。另外,垃圾分类还未普及至全国,随意堆积的垃圾不仅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空气,还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近年来一直提倡的“厕所革命”,目的就是要向城乡居民普及并增强环保意识,改掉污染环境的生活陋习,通过加大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还原自然环境原有的风貌,为人类创造更加绿色健康的宜居环境。恩格斯曾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9](p998)意在提醒人类倘若只是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而不计代价地进行生态破坏,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下场最终只有自食恶果。
语权。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不仅限制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机会,而且无法突破长期以来技术落后的壁垒,导致企业的发展陷入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大量引进外来先进技术在国内设厂,同时大力支持技术人才的出国学习和深造,加速推进了国际贸易的往来和科学技术的交流,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普遍提升。如今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发生转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倒逼科学技术的突破创新急需“更上一层楼”,尤其是在面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科学领域长期占有主导地位的挑战,我国要想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就必须在高精尖领域取得自主科研创新与核心技术创造的突破进展,极大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争夺科学技术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尽管随着我国“两弹一星”、航天载人飞船、航空母舰、高速铁路、国产大飞机、港珠澳大桥等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与成功,已经大大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但是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还是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尤其是对高精尖领域的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来看,一是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均衡。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68,比上年同期缩小了0.06。尽管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但是仍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二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农村居民尤其是偏远山村地区的居民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医疗、养老待遇,公共卫生资源的配给也有一定的滞后性,设施陈旧、环境落后限制了专业医疗人员向农村地区的流入。三是城乡基本权益不平等。诸如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滞后,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缺位等问题,成为城乡基本权益难以实现平等的桎梏。从农业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来看,一是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充分。尽管我国农业机械化率和装备水平近年来有很大提高,但是农业现代化水平始终偏低,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低的问题依旧存在。二是高质量农业发展不充分。从当前实际来看,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高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粮食生产出现了“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的“三高”现象,部分主要农产品存在供给不足或供过于求的问题。三是农村要素市场发展不充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完善资本市场、劳动市场取得较大成绩,但土地制度的城乡二元分割根深蒂固,造成了城乡要素市场的不统一。
当前时期,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的五大新发展理念,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先导,在深化各项机制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发挥着非同小可的积极作用,未来必须矢志不渝、坚定不移地贯彻和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要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10]作为新兴产业的数字经济,适时抓住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动下持续升温,尤其对服务业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进作用,而且催生出许多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化产物。各种以互联网为载体衍生出的网络节目应用平台、3D 打印机、人脸识别解锁防盗系统、在线学习辅导机构、无人零售商店、AR 技术体验馆等新业态纷纷涌现,增加了就业人员的选择范围和择业空间,极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娱生活和精神追求。在当今各类产品日益趋向数字化的时代,数字技术的突破与创新,成为改善产品质量和优化产品服务的关键技术,而且数字经济的核心理念是以客户为中心,充分体现了服务制造业的初衷和本质。对于东北地区老工业区的振兴发展,以及中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数字经济能够起到灵活的协调作用和有益的缓解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数字经济对缩小区域之间发展差距的协调力度,必须加快建设中西部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突破信息通讯、交通运输等方面的障碍,在布局5G 网络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充分运用大数据的优势,提升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方式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11]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协调共进的关键环节。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会围绕“三农”问题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调整,最终目的就在于加快实现精准扶贫目标,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真正为农业的转型升级出谋划策,为农民的生活幸福添砖加瓦,为农村的全面振兴持续助力。第一,重点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生产和经营三大体系。通过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速农业服务业智联转型升级与科技化融合发展,推进农业生产设备的科技创新,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第二,积极构筑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既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还要提升乡村治理的组织化程度,着力通过乡村文化的重建增强社区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使村集体真正具备实现乡村治理的能力。第三,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体系。必须保障乡村享有平等的发展权益和发展空间。同时,要实现农民的城市权利,保障“农二代”在城市的经营权、居住权和教育权。
绿色转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能促进新一轮能源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开启,是标志人类社会走向更加智能化、清洁化、低碳化和高效化的重要转折点,而绿色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正是推动这场革命不断前行的核心驱动力。一方面,以绿色转型打赢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为实现美丽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及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而打好这“三大战役”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回归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类若想被大自然的资源给予馈赠,就要精心守护生态环境的持久平衡。另一方面,以绿色转型带动清洁能源生产,推进一二三产业实现绿色发展。从第一产业来看,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环保生产模式,提高农业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和农业技术设备的高效生产力,改进农产品饲养原料的绿色化和清洁化特征,降低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对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程度。从第二产业来看,必须加快提升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对原有的煤炭、柴油等非再生能源的替换率,大大降低工业企业生产排污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通过科技手段优化能源生产布局,扩大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从第三产业来看,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环保节约、低碳出行的服务理念和生活习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多种媒介,全面推进服装、餐饮、酒店、公共交通、旅游等行业以绿色化服务为目标,实现高质量的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12]新时代下中国的发展早已和世界各国的发展融为一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是我国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全新定位。第一,推动进出口贸易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继续积极扩大进口,优化进口结构,合理调整进口关税,在更多省市增加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出口结构,保障出口产品的供给质量,充分发挥出口市场的贸易优势,激发外贸出口活力。第二,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国内国际市场的双重优势。继续推进整体营商环境质量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持续优化,在企业的监管效率和监管质量上要不断取得进步,对于违反营商法规和经营条例的企业的惩罚机制要更加完善,不断为国内市场的营商环境扫除更多障碍,为国际市场的营商准入树立更高标准。第三,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完善对外开放新格局。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必须抓住开放创新的时代趋势,不断提升国内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深化经济、科技、文化等多层次、全方位、高标准的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并有效整合国际创新资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实现跨越式提升奠定更加牢固的根基。第四,构建“一带一路”创新网络,实现国际贸易的合作共赢。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为构建“一带一路”创新网络格局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由数字经济搭建科技人文交流的桥梁,全面拓宽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科技化、便捷化和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国之本。”[13](p120)在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如何将实体经济和互联网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和创新,是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的重要任务。首先,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深度融合于现代服务业之中。以国有企业为主的传统制造业必须突破创新、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国内市场的巨大优势,加速推进传统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升级,这是实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出路。其次,实施严格明确的产权保护制度,激发实体经济的巨大潜力。振兴实体经济,关键在于建立长期有效的产权保护机制,实现产权保护的制度化和法治化。在保障企业家和企业的基本权益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在产权保护中的守信力度,严格纠正以公权侵犯私权的行为,进一步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最后,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人才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高等教育体系的深化改革,注重培育制造业人才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优良的实验环境和丰厚的科研补贴,进一步激励工程技术人才的自主研发兴趣和潜力,同时积极引进国外高精尖技术人才到国内进行技术指导和交流,通过全球人才资源共享的方式持续推进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