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丹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对于大学生而言,当他们面临心理危机时,通常会产生一些身心反应,并且这种反应将会持续1-2个月,甚至有人会持续更久。我们所说的“身心反应”主要是生理上、情绪上以及行为上的反应。有研究表明,当大学生出现自身难以应付突发性事件、心理失衡、负面情绪严重等现象时,就说明该学生很有可能处于一种心理危机之中。但是现在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建立一系列科学的评估指标来判断学生是否处于心理危机之中,这就导致人们对于心理危机的界定很模糊,因此导致很多学生不能被及时发现,并且有效引导,心理危机越来越严重。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危机管理都采用由班级到学院再到学校的分层管理模式,其中班级层面,心理委员对于每一个同学的了解是最为全面的,因此心理委员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作出早期预警。但是我国高校对于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网络的管理并不重视,只是将中心放在如何提升学生成绩上去,从而忽视了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机制的构建,另外因为每个班级的心理委员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各个阶段都无法起到早期预警的作用,导致学校无法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危机现象。
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开展工作时都会忽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导致开展工作期间对学生缺少人文关怀。尤其是对于高校的心理工作人员来说,他们常常容易忽视学生的心理诉求,注重结果而非过程,这就导致他们的工作刻板化、程序化,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我们不难发现,当前高校对于心理危机预警工作并不是很重视,虽然心理工作始终在日程上,但是却都是表面功夫,很少有人能设身处地地帮学生解决问题,化解危机。
(1)建立学生档案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档案的详细管理功能。尤其是对于学院来说,建立动态的大学生心理档案能够详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并且还能根据学生的心理测试测评结果建立心理健康基本档案,而对于心理工作者而言,还可以根据档案上记录的信息,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活动或者面对面谈心活动,并且收集数据来完善档案库的内容。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客观的思想动态追踪,根据他们的心理变化和行为特点来判断该学生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是否存在问题。如果发现某位学生的追踪指标不符合标准,就需要根据其自身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问题早发现,早干预,防止出现更严重的问题。
(2)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管理的周汇报制度,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首先,高校可以发动全体学生干部,在学生中建立起“宿舍—班级—学院”的三级联动机制,每一位学生干部都肩负起自身职责,定时走访学生寝室,并且每周上报走访记录,这有助于老师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因为学生干部第一时间将走访信息上报给学院辅导员,能够给辅导员处理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问题提供宝贵的时间,还能让辅导员全面了解出现问题的学生的近期心理情况,便于准确作出“诊断”。其次,高校还需要要求各个班级建立“学生心理情况实时上报”制度,让班级的心理委员将每个学生的心理动态实时回报给辅导员,这有助于辅导员对班级同学的心理动态全面监控,并且及时解决相关问题。最后,各个学院应该建立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并且要求每一个班级的心理委员都入会,然后填写按时《班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状况报表》上报学院和相关教师。通过该委员会的建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扩大对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管理网络的覆盖面。
(3)建立分层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管理信息网络体系,保证信息上传下达的顺利进行。这里我们要注意,高校要充分利用相关的管理机制,以现有的工作为基础,安排相关人员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的心理预警网络。其中,宿舍就是最基层的网络构架,班级、学院、学校的层次依次上升。高校要从最基层的网络——宿舍入手,自下而上,形成信息的层层传递。另外在这个管理网络之中,心理委员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因为宿舍是最基层的网络单元,所以也是开展管理工作最难进入的地方。而心理委员因为其独特的身份和活动范围,了解各个宿舍学生的心理动态是十分方便的。每个班级最好要设置两个心理委员,通过其通力合作,对学生的学习、思想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整合,如果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学院在这个管理网络中主要起到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进行把控,对每个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行追踪、分析,对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
(1)提升辅导员以及相关心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对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问题信息的搜索能力。第一,要具有优秀的人格魅力。众所周知,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了家长的约束,是最容易发生心理问题的时期,而高校辅导员就是学生在学校的“家长”,其对学生的管理不仅仅是依靠严厉的手段,更需要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对辅导员信服,这样才能推进心理危机管理工作。辅导员要充分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导学生在网络中的文明素养,让学生远离网络中不健康的内容,另外还要做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生心理引导工作,做到形象的统一。第二,辅导员要养成一个敏锐的觉察力能。因为现在的高校辅导员一般都会管理三百到五百的学生,除了及时了解学生基本信息外,还要经常找学生聊天,或者向心理委员询问学生的心理动态。
(2)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作用,搭建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管理的信息网络。众所周知,21世纪是“新媒体时代”,而高校则是网络化发展的第一线,由于新媒体的受众广泛、影响力大等特点,各类新媒体软件已经深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领域,是他们娱乐休闲和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新媒体时代信息的高度集中化、办事高效化等特点也给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许多新渠道和手段,有效扩大了对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管理的覆盖面,大大增强了高校心理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我们以信息搜集为例,高校传统的学生信息手机渠道和手段是比较直接的,大多数学生都很难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出来,甚至有的学生故意隐藏自己的心理问题,而新媒体平台的私密性能够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信任,避免传统模式中面对面交流产生的尴尬。在新媒体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与辅导员进行交流,这样能大大减少学生的心理担忧,能够想辅导员展示出一个真实的内心世界,实现畅所欲言。
做好定期上报工作是为了更加细致地对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行掌握,并且对其心理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同时,建立一个完善的动态危机预警库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我国有一部分高校就颁布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管理办法》,其中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级并分类,同时按照学校心理健康委员会的工作要求,对全学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梳理和分析,纳入预警库。不仅如此,还有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会定时填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汇总表》和《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管理登记表》。如果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紊乱,或者心理问题迅速恶化等现象,及时报告给专业的心理问题治疗机构,让专业的医生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由上述分析可知,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管理体系的建构不单单能够保障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还能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另外,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管理体系的建构还直接影响到家庭、社会的稳定。由此可见,高校需要逐渐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心理问题的应急处置能力,防止各类心理问题的发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