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术 张禹涵
摘 要:“网红”现象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雕塑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创作形式,在“网红”浪潮下也孕育出了“网红雕塑”这一名词。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网红雕塑”进行分析,探讨了“网红文化”下雕塑艺术的更多可能性。
关键词:雕塑;“网红”现象;“网红雕塑”
关于“网红”的定义,学界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学者吴明红在《论网络明星现象及成因》一文中将“网红”一词界定为:“通过有效利用网络的优势,在现实社会中不具有各种成名的必备条件,而在网络世界中却表现杰出、成功地吸引了广大网民的眼球,引起了网民的广泛关注,并且在网民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个人。”学界普遍认可这一说法。另外,还有学者认为,作为个人或是群体的“网红”自身有着一定的缺陷。学者严峻在《群体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红”现象分析》一文中提到,“草根性”“所传播的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相背离”“生命周期短”等都是“网红”的明显缺陷。但是“网红雕塑”则不然,其并不是主观的个人或群体,而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在“网红文化”的语境下,由非专业的人有意或无意地选择出来的,可以迎合更多群体喜好的雕塑作品。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网红雕塑”进行阐释。
一、历史遗留类“网红雕塑”
历史遗留类的“网红雕塑”通常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例如,在“网红”概念盛行之前,西安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就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其“网红”属性主要来源于悠久的历史和严谨的造型。人们之所以愿意来到此地“打卡”,是因为想要了解一下久远的秦朝文化。另外,为了增加人流量,相关部门也会主动地宣传这类雕塑,将其打造为“网红”。对于这类雕塑,相关部门应在保证对外开放的同时,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并且利用法律手段,提升雕塑衍生品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该类雕塑的良性发展。
二、现当代艺术类“网红雕塑”
《大黄鸭》又称《橡皮鸭》,是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的代表作之一,其造型为一只黄色的卡通形象的玩具鸭。艺术家唐尧曾这样评价这个雕塑作品:“小黄鸭是非常成功的公共艺术,它在香港引起如此巨大的轰动是因为它超萌、超可爱!”如今,我们更倾向于将有着又大又圆的脑袋和眼睛、小巧的嘴巴和手脚、更加接近于球形的身体的人物或动物视为“萌”。这类人物或动物够把幼年的状态一直保持到成年甚至老年时期。在生物学上,这一现象被称为“幼态延续(Neoteny)”。另外,“泡泡马特”的爆火也证明了人们对“萌”这一特质的喜爱。除了营销手段吸引眼球之外,“泡泡马特”“呆萌可爱”的造型也俘获了无数人。这种类似于婴儿的卡通形象最容易戳中大众的“萌点”,使得一些人不再痴迷于巧夺天工的古典雕塑,也不再追捧简洁优美的现代雕塑,反而迷恋这种有着简单可爱形象的“萌态雕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卡通作品对大多数的80后、90后以及00后群体影响颇深;另一方面,是因为如今网络科技发达,信息传播迅速,人们可以从小了解各种艺术。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许多人难以对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一见钟情”。而这种“萌态雕塑”恰恰能够从视觉和情感方面来俘获大众。
另外,这些较为成功的雕塑作品除了要有较“萌”的形态之外,还要有较大的体量。《大黄鸭》曾在世界各地进行展览。尺寸最小的“大黄鸭”高度为5米,尺寸最大的“大黄鸭”高度为26米。这种尺寸设计能够以最简单的方式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人们似乎从远古时期开始就对巨大的东西十分着迷。若想较好地传达出某种观念,人们通常会采取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将巨大的雕像作品展示在人们面前。例如,威伦道夫的维纳斯又称“母神雕像”,主要反映了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生殖崇拜”。该雕像作品具有祈求生殖的目的,强调体积感和重量感。在这个雕塑作品中,人们对女神的乳房、腹部以及臀部进行了夸张处理,使其能够对人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又如,焦兴涛的《物语系列》也是将我们平时生活中经常会见到的小物件进行放大处理的雕塑作品。一张带有褶皱的被丢弃在街角的口香糖包装纸是几乎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的,但若是将其放大几百倍之后,就会引起人们的深思。因此,巨大的体量也是《大黄鸭》雕塑作品获得成功的一大因素。
在颜色层面上,《大黄鸭》雕塑作品选择了明亮的黄色。在三原色中,黄色是一种鲜明但没有攻击性的颜色,与象征着“危险”的红色和象征着“忧郁”的蓝色有着明显不同。在大多數人的眼里,黄色是一种积极的颜色。颜色在雕塑作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将“大黄鸭”变成红色,其就会传达出“危险”“伤害”等更加激进的意义,也不再是这个漂浮在水面上的、悠闲的、能够给大众带来愉悦的“大黄鸭”了。因此,选用黄色来设计《大黄鸭》雕塑作品是正确的。因为巨大的黄色玩具鸭可以充分与“萌”的意义相呼应。
在心理层面上,《大黄鸭》雕塑作品的展出地点均为大都市。这些大都市虽然繁华,但却到处都是一些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的“灰色巨怪”。再加上如今大多数人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其居住环境与工作环境中的颜色几乎都是黑白灰等纯度偏低的颜色。而将一个又大又萌的黄色卡通鸭子放在这些场景之中,有助于人们释放心理压力。因此,颜色的选择也是《大黄鸭》雕塑作品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三、互动装置类“网红雕塑”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雕塑边界的不断模糊,《大黄鸭》这类雕塑作品越来越受到艺术家与大众的喜爱。原因很简单:这类雕塑作品既好玩,又好看。大众基本不会像艺术家一样去过多地思考雕塑作品的艺术性问题,而是更关心这件作品能够带给自身什么样的感受。《大黄鸭》雕塑作品就恰恰满足了大众的这一需求。互动装置类的“网红雕塑”通常会运用一些简单或复杂的科技手段,如机械臂、传感器等,能够架起一座雕塑作品与大众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使得雕塑作品能够根据大众的活动做出相应的反应。同时,雕塑作品的反应也会促使大众产生强烈的互动欲望。还有一些雕塑作品融合了灯光、声音等多种元素,让人沉醉其中。互动装置类“网红雕塑”是一个很好的雕塑艺术的发展方向。艺术家只有不断地尝试使用新的雕塑语言,才能设计出独具特色的雕塑作品,让艺术更加“亲民”。
四、为“红”而建的“网红雕塑”
为“红”而建的“网红雕塑”作品较为普遍,应引起艺术工作者的重视。前文所述的几种“网红雕塑”均为非有意成为“网红”的,而这一类的雕塑作品则是有人利用商业炒作等手段,强行将其变为“网红”的。在如今这个“网红文化”盛行的时代,“网红”就意味着“流量”,而“流量”就意味着“金钱”。于是,部分人开始带着非常明确的目的去制作雕塑,甚至不惜以“丑”来博得人们的关注。这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会使制作者自身蒙受名誉损失。另外,对于艺术工作者而言,其要对“美”“丑”有所判断,不能成为部分人利益的牺牲品,毕竟艺术家的作品就代表了艺术家本身。
19世纪,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曾 在 他的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预言:“我们将要步入的时代就是一个群体的时代。”勒庞认为,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且具有潜在的巨大的破坏力。因此,艺术工作者要对前人的作品进行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网络手段来引导人们的审美观念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艺术对大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网红雕塑”能够有效地聚集人群,吸引流量。因此,在创作雕塑作品时,艺术工作者应提高自身的艺术涵养与文化底蕴,在大胆创作的同时,也要考虑周全。
总之,“网红雕塑”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相关部门在促进“网红雕塑”良性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大对其的管控力度,对低俗的、有损人民精神文化建设的“网红雕塑”进行拆除或适当惩罚,引导艺术工作者创作更加优秀的“网红雕塑”。
参考文献:
[1]严俊,李昊泽.群体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红”现象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29-136,145.
[2]王俊秀.“网络推手”的罪与罚[EB/OL].(2010-05-12)[2021-06-20].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0-05/12/
content_13481329_2.htm.
[3]吴明红.论网络明星现象及成因[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5-28.
[4]勒龐.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5,24.
作者单位:
宜宾学院
通讯作者:
张禹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