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克斯的音乐民族化问题研究

2021-01-12 01:01:22檀昊廷
艺术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萨克斯管文化融合爵士乐

檀昊廷

摘要:萨克斯自诞生以来在西方传统音乐与民族音乐中各自发展,在诸多要素上有着特定联系,萨克斯在民族音乐中的广泛应用正是基于二者之间在文化特质、情感导向等因素上的相似倾向。以萨克斯在西方经典管弦音乐、美国爵士音乐、中国民族音乐中的应用为例,通过横向对比萨克斯在西方传统音乐与民族音乐中融合情况的差异,纵向分析萨克斯特性与民族音乐特质的相似性,发掘萨克斯与民族音乐的潜在联系。

关键词:萨克斯管 音乐民族化 爵士乐 中国民族音乐 文化融合

在当时萨克斯的“二十四键金属大管”系统的、囊括从低音到高音的各种尺寸、各种音区,音量大小、灵活程度还是适配音区都没有明显弱点的乐器,深受法国音乐界,尤其是军乐团与管乐团的关注——萨克斯在低音区强奏时宛如铜管乐器,声音明亮宏大;而在高音区弱奏时,又能保持木管乐器柔和抒情的音色。音响的张力、穿透力以及灵活的指法使之能够适应军乐团大多数的室外演奏需求,就这样萨克斯很快便被欧洲众多类似乐团所采用。

一、西方音乐中萨克斯应用及原因

代表西方古典音乐的众多主流作曲家以及管弦乐团始终对萨克斯的应用持观望态度。这时一些管弦乐队把萨克斯纳入编制而创作的音乐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只有比才创作的歌剧《阿莱城的姑娘》、拉威尔创作的《波莱罗舞曲》以及重新配器的《图画展览会》。这些乐曲都为法国作曲家所创作,且创作的时期也都处于浪漫主义晚期至20世纪早期。此后,摆脱德奥浪漫主义音乐影响,振兴法国民族音乐就成为了浪漫主义晚期及此后法国乐坛的首要任务。萨克斯这件从法国发扬光大的乐器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浪漫主义晚期法国音乐家革新德奥传统管弦乐配器的首要考虑对象。以拉威尔作品为例,作为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注重音乐色彩的斑斓变化,在配器领域有着卓越成就。其代表作《波莱罗舞曲》便以相同主题的不同音色表达为主要线索,萨克斯凭借其多变且独具风味的音色,承担了该曲中音色转换的重要任务,次中音萨克斯与高音萨克斯间的音色对比更是为听众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感受。同样,在拉威尔为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所重新配器的交响音画中,第二首《古堡》也充分发挥了萨克斯的独特音色,并将多种木管乐器的音色巧妙融合,渲染出近乎真实的山中古堡气氛。由此可见,萨克斯在西方管弦乐中的少量应用主要是以重塑德奥传统管弦乐配器为核心,因此才得以存在于浪漫主

义晚期的法国音乐之中。

除上述这些浪漫主义晚期后以音色为主要表达对象的印象主义音乐,西方传统音乐中再难发现萨克斯的身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萨克斯诞生于浪漫主义中期,可直至浪漫主义晚期甚至20世纪才在以印象主义流派为主的音乐中以管弦乐队成员身份露面,而西方音乐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的黄金时期都未能见其身影,这自然使萨克斯与西方传统音乐的结合存在天然的裂隙。其次,从形式的角度分析,西方音乐的诸多经典体裁,如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等都是在与乐队形式、编制乃至乐器本身的磨合中同步成长的,将萨克斯这一新型的乐器强行整合入已经发展百年的体裁形式中,本就不太可能实现。最后,从内容角度出发,当某一音乐以音色的表达为核心发展逻辑时,萨克斯这件拥有独特且多变音色的乐器无疑是优秀的叙述工具。可问题在于,类似于印象主义音乐,强调音乐色彩表达的流派直至20世纪早期才出现,而在西方传统音乐的广袤海洋中,以动机、旋律、和声等因素为核心发展逻辑的音乐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要素。在演奏这类作时,萨克斯独特音色优势反而会使其在管弦乐队中极不相容。因此,纵使阿道夫在创造萨克斯时,曾许下改良西方传统管弦乐队的美好愿景,但以上种种原因的共同作用却使萨克斯始终无法完美融入西方传统音乐之中。

二、民族音乐中萨克斯的应用及原因

在萨克斯与世界各民族音乐融合的众多音乐实践之中,美国民族音乐(爵士乐)及中国民族音乐与萨克斯的结合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前者是在萨克斯发展陷入危机境遇时赋予萨克斯崭新生命力的关键;而后者则是东西方文化积极交流的有力见证。

1.美国爵士音乐中的萨克斯

萨克斯于19世纪中叶登陆美国到爵士音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新奥尔良地区出现的这半个世纪中,萨克斯无论是在曲目的形式,还是乐队的编制上,与同时期的欧洲相比,均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动。直到19世纪20年代,一些爵士乐队才采纳了萨克斯,不过也仅仅是为了替换某些被淘汰的陈旧管乐队乐器。萨克斯真正迎来在爵士乐中的大量应用是在爵士乐发展至“大乐队”时代后。早期的爵士音乐以新奥尔良为中心,结合不同的风格特征发展出了不同的流派,其中的“大乐队”爵士乐受到爵士交响音乐的影响后,将爵士乐原有的乐队编制扩大数倍,形成了一种气势浩大的爵士乐形式,风靡一时。在“大乐队”爵士乐中,乐队不仅采用了之前较为常见的中音萨克斯,而且还添加了次中音萨克斯以及上低音萨克斯等不同调性的萨克斯,形成“萨克斯”组,与其他乐器组配合演奏。所以,“大乐队”时期的萨克斯摆脱了替补身份,真正得到了大规模应用。而萨克斯与爵士乐结合最紧密的类型当属“比波普”爵士乐,这种出现于20世纪中叶后的爵士乐类型可以将整个爵士乐发展史以此一分为二成两个时期。在这之前的爵士乐受室内乐的影响较大,对于各样乐器各个声部的分配较为均衡,整体上有些类似于西方古典音乐中弦乐四重奏体裁的“复调”风格;而比波普爵士乐则是在原先编制的基础上简化了配器,通过伴奏声部的衬托强调旋律声部的线条,类似于“主调风格”。这种简约的爵士乐风格更能满足当时社会上人们的听觉要求,所以其很快便淘汰掉了原来冗余、复杂的大乐队爵士乐类型。而萨克斯凭借其独特音色带来的优越抒情能力,理所应当地成为了這种爵士音乐的主要旋律乐器,由此开始,萨克斯这一乐器逐渐成为象征爵士乐的音乐符号,以至于我们现在提起爵士乐时,脑中浮现的也是萨克斯纵情演绎的形象。

萨克斯与爵士乐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对于身处西方传统音乐中的欧洲音乐爱好者而言,经过数代完善、以德奥音乐体系为核心的古典主义及之后时期的音乐已成为他们心目中的经典范式,这些经典音乐的种种具象表达如音乐体裁、管弦乐队编制、乐器种类等也相应地在听众的听觉习惯中根深蒂固,因此对于萨克斯这一新型乐器的加入,他们自然很不适应。而反观直到欧洲步入古典主义时期才成立的美国,不管是其音乐传统还是文化底蕴都十分浅薄,显然没有漫长的历史去确立众多固定的典型范式。萨克斯之所以能成为美国爵士音乐的象征,与两者在文化特质上的相似性密不可分,这种“反传统、反经典、反精英”的精神恰恰是二者共有的品质。

关于反传统这一特点,美国爵士音乐背后映射的是自新航路开辟以来数千万黑人被劫掠至美洲大陆遭受奴役的血泪史,是美国黑人对白人社会不公对待的有力控诉。似乎只有在这自由灵动、无拘无束的音乐律动中,黑人们才能暂时忘却痛楚,纵情欢乐,于周遭令人窒息的重压之下得以喘息片刻。爵士音乐在美国社会的迅猛发展正是黑人们向象征上层白人社会的西方传统音乐发起猛烈反叛的强力证明。萨克斯亦是如此,它的诞生与发展也伴随着对西方音乐传统形式的革新,虽然身处西方音乐大本营中的这股革新力量渺小到并未撼动这种传统音乐形式,但这种反叛传统的乐器在美国音乐界的传播恰恰为爵士音乐——一种同样反传统的音乐类型——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可以说,在美国爵士音乐的手中,萨克斯这件乐器所带有的桀骜能量才得以全面释放。

在反经典这一特质上,萨克斯与爵士乐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对于身处西方传统音乐中的欧洲音乐爱好者而言,经过数代完善、以德奥音乐体系为核心的古典主义及之后时期的音乐已成为他们心目中的经典范式,这些经典音乐的种种具象表达如音乐体裁、管弦乐队编制、乐器种类等也相应地在听众的听觉习惯中根深蒂固,因此对于萨克斯这一新型乐器的加入,他们自然很不适应。而反观直到欧洲步入古典主义时期才成立的美国,不管是其音乐传统还是文化底蕴都十分浅薄,显然没有漫长的历史去确立众多固定的典型范式。所以对于美国来说,萨克斯在美国的发展时间与钢琴或其他西方经典乐器在美国的发展时间几乎没有太大区别。在这典型范式对美国听众的影响微乎其微的情况下,音色动听且新颖的萨克斯自然会受到崇尚创新与进取的美国社会的热情接纳。

至于反精英这一特质,虽然说在巴洛克时期之后,西方音乐就逐渐由面向王公贵族的创作转为面向大众的创作,可这里的大众也多为资产阶级的精英阶层。对于真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而言,即使音乐的题材取自其真实生活,但将这些題材组织起来的音乐语言与普通人的欣赏视角间仍然存在较大隔阂。而爵士乐这一由底层黑人音乐家们创作的音乐类型则是恰恰相反,它不仅能够反映这些普罗大众的真情实感,其音乐语言更是源自于人们的生活。而得益于科学合理的按键系统于哨片式的笛嘴,萨克斯相较于其他西方传统乐器的上手难度更低,这种简单易学且表现力十足的乐器正是演绎爵士乐这一大众音乐的完美选项,它将爵士乐反精英、大众化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萨克斯与爵士乐二者背后相似的特质,才使得二者互相成就了彼此,让萨克斯得以成为美国爵士乐的精神符号,也使美国爵士乐得以给予这一乐器第二次生命。

2.中国民族音乐中的萨克斯

相较于美国爵士音乐,萨克斯进入我国的时间要稍晚半个世纪,但其进入我国的方式与途径却与美国如出一辙,即以军乐团或管乐团的创建为媒介,通过类似性质的表演于我国民族音乐中生根。早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张之洞创建的南洋自强军军乐队与袁世凯创建的北洋新军军乐队中就已经出现了萨克斯的身影。此外,在中国民间还有一些非军乐性质的管乐队也随着欧洲侨民的迁入而零星出现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该阶段可视为萨克斯在我国发展的初始阶段,该阶段的萨克斯与我国民族音乐的联系也仅存在于表面上的联动,即使用萨克斯简单模仿并演奏民间曲调。而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萨克斯在中国的发展进入第二个阶段,以当时的远东大城市上海为中心。彼时繁荣的商业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兴盛,各种歌舞厅与娱乐场所遍及上海滩,在这些场所中,来自美国的爵士乐成为了主要的演奏形式,而演奏曲目也不仅包括国外的经典爵士音乐,还出现了不少具有中国风味的作品。相较于第一阶段使用萨克斯进行简单的模奏,此时萨克斯与中国民族音乐的结合则更加深入,黎锦晖先生就曾以中国民间戏曲与歌曲为素材,为“清风舞乐队”创作过不少改编舞曲,这些乐曲在旋律上保持着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而在节奏上却继承了爵士音乐浓厚的SWING风格,传统音乐的亲切感以及流行音乐的时代感使得这类乐曲在当时大受欢迎,也使得萨克斯与中国民族音乐的结合达到一定的高度。但在这之后,萨克斯在中国的发展几乎陷入停滞状态,直至改革开放,才重新恢复活力。各大音乐院校纷纷开设萨克斯演奏专业,大批根据中国民族音乐改编的萨克斯作品也不断被创作出来。而在民间,萨克斯演奏家凯利金对萨克斯在中国的传播同样功不可没,其采用中国经典音乐素材创作的萨克斯作品《茉莉花》《春风》等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所喜爱,正因如此,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萨克斯热潮,这种火热的氛围反过来又激励萨克斯演奏家与作曲家创作出更多的萨克斯作品,直至今天,作为舶来品的萨克斯凭借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依然占据着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内心。

即使美国的爵士音乐完全生长并发展于本土,但在其演化过程中,依然无法摆脱西方传统音乐的影响,所以对于在一定程度上与欧洲同源的美国民族音乐,萨克斯与其的融合总体上并未因文化隔阂而受到较大阻碍。但对于与西方音乐截然不同的中国民族音乐来说,萨克斯仍然可以较好地与之相融,这背后存在的或许便是二者在某些追求上的一致性。首先,中国民族音乐向来以极致动听的旋律而著称,无论是民歌小调、戏剧唱段还是器乐作品,音乐的歌唱性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萨克斯作为旋律表现力极佳的乐器,凭借其可明可暗的百变音色、强弱对比明显的音量力度以及与人声歌唱类似的呼吸与送气方式,萨克斯得以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各色旋律演绎都有较强的概括性。其次,中国民族音乐对于许多节奏与节拍的处理都十分自由随意,我们会经常发现在一些旋律演绎时,为了使演奏能够最大限度的抒发情感,乐曲往往会采用“散板”的形式以给予演奏者最大的发挥空间。而萨克斯极强的表现力使得其驾驭这些自由段落时足以得心应手。最后,萨克斯因其与管弦乐队不相容的音色,导致其较难与其他乐器搭配而达到和谐的音响效果,只有在独奏或承担主要旋律演绎时才能实现其价值。而不同于西方音乐的多声部音乐甚至复调音乐现象,中国民族音乐几乎被单旋律音乐所主导,这种单旋律音乐在失去多声部复调音乐精巧对位的同时,在旋律与情感的表达上则显得更加纯粹,这正好给予了萨克斯一个展现价值的机会。此外,萨克斯在硬件上也具备一些其他西洋乐器所不具备的优势:得益于萨克斯使用的类似木管乐器的笛嘴与哨片,萨克斯演奏者可以通过控制嘴唇与舌尖而完成一些特殊的音色,这种技巧与我国民族乐器的唢呐有些许相似,所以萨克斯也可以模仿出中国民族音乐中一些特有的滑音效果。而且波姆式按键系统又赐予萨克斯指法强大的灵活性,使得其可以较为轻松地演奏出中国民族音乐中十分常见的装饰音。

上述的三项原因即旋律的歌唱性、节奏的自由性、单旋律性归根结底都是中国民族音乐倾向于质朴旋律的反映,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纯洁情感的不懈追求,这样的表达方式需要一件拥有强烈表现力的乐器,显然,萨克斯也是其中之一。也正是由于萨克斯在硬件上的优势以及主观上的演奏倾向,使得其在众多与中国民族音乐融合的西洋乐器中脱颖而出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结语

在萨克斯与各个民族音乐的交流融合过程中,与美国爵士音乐及中国民族音乐的结合无疑是较为成功的案例。这与中美两个民族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不无关系:美国本身就是多元化、多融合的大国,所以其对待萨克斯这一欧洲传入乐器的态度亦是如此开放;而中国自古以来对待外来文化更是保持积极吸收同化的态度,诞生了许多中外文化的结合的产物。但除了开放包容的对外态度,美国爵士乐对于精英、传统、经典的反叛精神以及中国民族音乐对于纯甄情感的表达欲望或许才是吸引萨克斯与二者完美融合的首要原因。尽管发明萨克斯的阿道夫最终没能如所愿作为管弦乐队的一员重塑西方传统音乐的音响效果,但萨克斯在与爵士音乐、中国民族音乐以及世界其他民族音乐的交流融合中实现了其更大的价值,并且这种跨民族发展有力证明了:或许不同民族音乐与不同民族乐器间的界限本就不应该划分地如此明确,厘清不同民族音乐间的特质与性格并与相应风格的乐器进行搭配可能才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志豪.萨克斯管在交响乐中发挥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以《图画展览会》、《波莱罗舞曲》、《蓝色狂想曲》为例[D].中国音乐学院,2018.

[2]王京龙.萨克斯管与爵士乐之融合背景—基于1853-1904萨克斯管在美国初期发展的梳理[J].艺术评鉴,2021(6).

[3]吕婕.萨克斯管在20世纪爵士乐队中的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4]屈梦雪.中国民族音乐风格萨克斯管作品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萨克斯管文化融合爵士乐
形态与层次在多声部写作中的运用——以我的萨克斯管四重奏《八段锦》为例
乐府新声(2022年3期)2022-11-21 08:37:46
萨克斯管在民乐队中的运用
我国萨克斯管未来的发展思索
北方音乐(2018年17期)2018-01-25 11:09:50
论爵士乐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
黄河之声(2017年5期)2017-01-28 15:04:01
浅析儒释文化融合对石恪绘画的影响
知识型新移民文化融合的内容及途径分析
科教导刊(2016年28期)2016-12-12 06:32:29
基于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探讨
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 07:07:58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当代音乐宝库中的瑰宝:爵士乐
《爵士乐》中的“创伤重演”和“创伤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