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数字教学空间研究:形态、要素、建构及拓展

2021-01-12 16:25肖雪莹
数字通信世界 2021年12期
关键词:要素建构数字

肖雪莹

(广东白云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450)

0 引言

即将到来的2022年是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实现年,我国已基本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并且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1]。

“教学空间”就是教学发生的场所。在信息化时代,它分为物理教学空间和数字教学空间。两者可以是相辅相成的,又是可以相互独立存在的。近十几年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被广泛接受,“学习空间”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教学空间”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但近几年来“重构教学空间”在新媒体联盟(NMC)的《地平线报告》中成为高频词,重构教学空间在国际上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尝试对数字教学空间的形态、要素和建构进行解析。

1 数字教学空间的形态

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下,涌现出了多种结合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主要有“翻转课堂”“移动课堂”“智慧课堂”以及“云课堂”。从名称中我们就能发现,进入信息化时代,教学空间不再是传统的、固定的、静态的,它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虚拟化和动态化。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应该是在互联网上对教学时空进行全新建构,创构出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无缝对接的互联时空,才能产生信息化时代下的新教育与新教学。

数字教学空间的形态有三大特点:动态的、流动的、可持续的。

(1)动态的:在互联网上创构出的教学空间不再拘泥于固定的场所,有网络覆盖和数据终端的地方即可进入空间,所以数字教学空间呈现出动态分布的形态。并且由于视频元素的出现,教学时间也不再固定,达到了时空动态流转,从而实现了学习者的学习时空自由。

(2)流动的:流动空间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他认为在信息化进程中人类社会产生了变化,假设“空间组织了时间”,并定义流动空间为“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同时发生之社会实践(或者在共享时间中选定的时间)在技术和组织上的可能性”[2]。并进一步解释道,流动空间可以把在同一时间里并存的实践聚拢起来[3]。建立这一新的空间形态的基础是互联网中由信息技术进行处理的各种数据流。

(3)可持续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存储功能实现了教学空间的可持续性,这也是数字教学空间受到教师普遍欢迎的重要原因。教师在网络空间中的各种教学行为都可以进行数字化存储,有的信息如授课视频,可重复利用,并通过开放性的网络共享;还有的信息如学生作业和测评的储存,能使成绩评定更具形成性、综合性、客观性。

2 数字教学空间的构成要素

曼纽尔·卡斯特认为,流动空间作为信息社会特有的空间形式,主要由电子交换的回路、节点与核心、占支配地位的管理精英三个要素构成[3]。我国学者齐军在曼纽尔·卡斯特流动空间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教育流动空间的概念,并认为教育流动空间的构造要素包括技术要素、区位要素和人力要素[4]。

以上学者对于网络空间的认识为我们对数字教学空间构成要素的分析提供了框架和参考。结合数字教学空间的实际,笔者认为数字教学空间的构成要素有三个方面:物理要素、课程要素和人力要素。

2.1 物理要素

互联网的出现在现代人类社会中建构出了一个数字空间,这个空间不断发展,功能日趋齐全;云教学平台的出现,使得教学空间的创构成为可能。互联网和云平台是数字教学空间所依托的物质基础,因此可归为其物理要素。

2.2 课程要素

云平台上的数字教学空间,一般以课程为基本组成单位,因此课程要素是数字教学空间的三大要素之一。以超星学习通为例,课程还可细分为班级活动、教案、章节、资料、通知、讨论、作业、考试、题库、统计和管理等要素。

2.3 人力要素

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网络和教学平台建构个人的教学空间。学生凭借自己的信息素养登录教学空间进行学习。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空间的人力要素,同时具备信息素养是教师和学生能够成为人力要素的前提。

3 教学空间的建构:生态思维是核心

“生态”最初是生态学中的概念,是指“一定时空内生存的生物及其所处环境的相互关系。”[5]生态一词通常用来描述地球上生物及其所处环境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将原先用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学理论借鉴到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等领域,从而形成了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新的方法论,即生态思维[6]。在当今,生态思维被广泛应用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形成了许多交叉学科。特别是在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生态思维是研究热点之一。笔者认为,数字化教学空间的建构,运用生态思维是其核心和关键,并尝试运用生态思维解析数字化教学空间的建构路径。

3.1 系统整体性思维

运用生态学的系统整体性思维构建教学空间。第一是要将教师与课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程看作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整体,注重发挥三者间的相互作用,使其互相促进,互利循环;第二要将教学空间的各大构成要素看成是一个整体,在整体协同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教学的实效性;第三是要将教学空间中的各门课程看作是有机整体,注重目标定位的务实连贯性、知识结构的系统完整性、考核评价的客观形成性。

3.2 多样性思维

在建构教学空间过程中要坚持生态思维中的多样性特点,做到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多样化,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外语类的课程,可以运用多模态路径建构教学空间,包括使用如口语、书面语的言语和如表情等的非言语的多种交流方式,借助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符号模态,实现多种感官模态,包括视觉、听觉的刺激,以达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锻炼与发展。

3.3 和谐共生思维

构建教学空间过程中运用和谐共生思维,是在以系统观整体观构建教学空间的基础上,注重系统内各要素间和谐共生、相互促进的关系。例如要注意课程要素间的和谐,即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和谐,课程评价与教学目标的和谐、课程资源与课程定位的和谐;以及注意人力要素间的和谐,即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团队合作的生生关系和空间之间以及空间内同一课程组和谐合作的师师关系。

3.4 动态平衡思维

教与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重新组合,以及教学空间中元素的流动,使得动态是教学空间的特征之一。在动态流转中运用平衡思维,是要达成空间内部的平衡和空间内与外的平衡。要达成动态平衡就是要掌握好“度”。“过”与“不及”都视为不平衡。空间内部重点应关注教与学、讲授与练习、理论与实践的平衡。空间内与外的平衡主要体现在教学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平衡,应提倡适度高效的教学。

4 教学空间的拓展

4.1 拓展云平台外空间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空间和时间重新组合。除了云平台上的课程教学空间,教师普遍会借助微信、QQ等社交平台进行答疑、发布通知等。这些社交平台在承担教学功能的时间里也成为教师教学空间的组成部分。通过教学空间从课程云平台向社交平台的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实现了重新聚合,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实现有指导的学习,教师的教学空间拓展到了各个时空角落。

4.2 拓展云平台内空间

数字教学空间是在互联网和云平台上建构起来,现代信息技术是它的基础和保障。教学空间无处不体现着技术的进步。然而,“在技术的强势介入下,要优化对流动空间的建构过程,就必须首先在价值理念上强调所建构的是人的空间而不是技术的空间。”[7]因此教师在教学空间的建构过程中应注重其人文性,体现教师特色,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4.3 课程要素的拓展:课程思政

目前,“课程思政”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8]。因此在数字教学空间的构建上同样要重视课程思政,在教学空间内挖掘和添加思政元素,在专业育人的同时强化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切实将“以德树人”融入教学空间。

在拓展路径上,教师首先要转变在教学中单纯进行知识传授的观念,同时要提升自身的思政水平,然后在教学空间课程要素的教学目标和定位上设定德育目标,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上发掘和添加思政元素,最后在课程评价体系中将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作为考核标准之一。

5 结束语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数字教学空间的建构和普及提供了基础和保证,数字教学空间的广泛建构又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体现,两者互为基石,相互促进。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5G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等现代技术推动着教育智能应用的智能升级,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也迅速融入教育教学。数字教学空间也将会与现代智能技术进一步融合、创新,并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本文谨此,抛砖引玉。

猜你喜欢
要素建构数字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答数字
建构游戏玩不够
数字看G20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