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怡 祺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也不是”由“也”和判断动词“不是”组配而成,这一结构不是组合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产生了更为丰富的新义。目前,对“也”和“不是”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马真[1-2]提出,“也”的基本意义是类同,这成为学界认同的主要观点。此外,他还提出表委婉语气的“也”是由表类同的“也”语法化而来。崔永华[3]发现,“也”字前面总有一个比较项作为语义上的前提。范熙[4]认为,对话中的“也”带有主观性,具有逻辑意义,用于追加与某信息相似的同类信息。史金生[5]提出,“不是”具有表提醒和确认两种用法。刘丽艳[6]提出,“不是”可以作为话语标记语。“也不是”这一结构与组合成分有一定的关系,但也有其自身独特之处。目前,学界尚无人对“也不是”这一结构进行专门考察。该文运用互动语言学的方法,从句法环境、语义类型和语用价值几方面来考察互动交际中的“也不是”,探讨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语义表现和语用价值,以期对“也不是”有更深入的了解。文中所出现的语料来自中国传媒大学语料库搜索结果的前500例和团队自建语料库68例,共568例。
“也不是”这一结构的句法环境比较复杂,下文主要从共现成分和分布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也不是”的共现成分可概括为3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用于“情态动词/副词/转折连词+也不是”这一句式中;第二种,出现在“也不是+否定形式”这一双重否定表肯定结构中;第三种,用于“不是……也不是……”这一固定句式中。第一种情况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情态动词+也不是。如:另一方面,他们可能投资的意愿也不是那么充分。2.副词+也不是。如:其实也不是,因为她说正好在放NBA比赛。3.转折连词+也不是。如:但是也不是,其实在网上,现在也可以,网络自己的公司也可以,比如说你滥发短信,它是有办法制裁你的,它是可以检举,然后再报给网络警察类似这样。第二种情况,“也不是+否定形式”构成双重否定,语义表明实际存在这样的可能性。互动交际中,说话人经常使用“也不是+否定形式”来表示肯定,具有强调的语用效果。如:当然,你用陷阱这两个字,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第三种情况,用在“不是……也不是……”这种逻辑性强,含有两次否定的句子中。如:年龄不是问题,长相应该也不是问题。
从话轮位置来观察,“也不是”这一结构在会话中的分布具有以下特点。
1.话轮之首
例1.C:你去的那个地方挺远的吧?
Y:也不是很远,反正打车过去,不到二十分钟就到了。
2.话轮之中
例2.记者:黄阿姨,现在既不是过年,也不是过节,您做这么多汤圆干什么呢?
例1中,“也不是”位于话轮之首,大多是对前一说话人的回应,一般用来否定前一说话人的内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管辖范围通常是所在小句。如例2这种“也不是”位于话轮之中的情况则比较常见。经统计,“也不是”位于话轮之首的概率约为10.21%,位于话轮之中在语料中的占比为86.80%,覆盖了4种语义类型,出现频率最高。位于话轮之尾的情况不属于该文的讨论范围,本文不涉及。
3.单独作分句
从语篇来看,“也不是”后面总附着一些解释内容,此时的“也不是”含有“不是”的否定判断义,但意义上不能完全被“不是”替换,
例3.许子东:是票房的原因?
严歌苓:也不是,最开始有几个候选人,然后我记得凯歌,他把黎明扮好了妆以后,扮相很漂亮,他扮成女装非常漂亮。
例3中,“也不是”单独作分句表示委婉否定。统计显示这种用法的使用频率为3.99%,目前较低。
“也”和“不是”这两个词丰富的用法是“也不是”语义形成的重要基础。在不同语境中,“也不是”呈现不同的意义,第一,表示委婉否定;第二,表示逻辑上类同性的否定;第三,表示转折;第四,表强调否定。在有些语境中,“也不是”会同时兼有两种意义。下文对“也不是”这4种语义类型依次进行分析。
表委婉否定的“也不是”由表委婉义的“也”和表否定判断的“不是”构成,通常位于第二话轮。发话人委婉否定上一说话人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表明态度。如:
例4.陈曦:像三代人都做过县长,您有那种想要突破父亲,突破爷爷的那种想法吗?
吴志扬:也不是突破,我是想把这个品牌可以延续下来。
例4中,面对陈曦的提问“是否想突破爸爸和爷爷”,吴志扬先以“也不是”进行否定,“也不是”降低了语力,使语气更加委婉,之后再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这类表委婉否定的“也不是”一般是后一说话人对前一说话人的回应,“也”无实际意义,删掉后对理解无影响,但语气则显得过于生硬。这类“也不是”可以增加听说双方的互动性,在该文统计的语料中占比为20.95%,频率相对较低。
表类同的“也不是”是由表“类同”的“也”与表常规否定义的“不是”结合而成。如:
例5.G:我们不是。
L:我们也不是。
例5中,L在听到G的否定回答之后,与G的观点处在同一立场,因此用“也不是”作类同性否定判断。不仅在互动交际中,在说话人自己的话语组织中也有表逻辑关系的“也不是”,也就是上文提到的“不是……也不是……”这一固定句式。如:
例6.P:对,有一种东西被人家占有的感觉。
D:对,然后我当时也没有说,也不是那种想法,也不是说,唉,我爸爸不爱我了,或者是怎么了,我就是在想,你是我的爸爸,你不应该给我吗。
说话人D用两次“也不是”表否定,第一次是否认对方P的观点“不是那种想法”,第二次是否认说话人自己的想法“爸爸不爱我了”,在两次否认后继而提出自己真正的观点“爸爸应该给我”。要注意的是,第一次的“也不是”是委婉否定,“也”字可去掉;第二次的“也不是”属于类同性的否定,“也”字不可去掉。因为第二次的“也不是”和前面的“也不是”在逻辑上呈并列关系,若去掉“也”,这两次否定将无法形成并列的逻辑关系,文理不畅。
说话人在组织语言时,认同上一说话人的观点或者在连续否定自己提出的观点时,通常选择用“也不是”表达类同性否定。这种类同性否定凸显的是“也”的原型意义,即类同义。如果删掉表类同的“也不是”,一般会影响句子的逻辑。表逻辑的“也不是”在这4种语义类型中占比38.73%,使用频率最高,但与其他3种语义的使用频率差距不大。
最初,“也”字并没有“转折”这种用法,但由于“也不是”本身具有否定义,在互动中又经常与表转折义的词共现,基于高频搭配的特点,“也不是”这一结构也吸收了部分转折义。如:
例7.李玲:(但是)也不是一日之间,它也确实还是需要一个过程。
例7中,说话人先用“也不是”对观点进行转折,再提出真正的观点“需要一个过程”。去掉“但是”这类明显的转折连词,该句的转折义仍然成立。要构成意义上的转折关系,一般应该有两个相反或相对的语义焦点,如例7中前后小句提到的“一日之间”与“一个过程”,“也不是”前置用来否定前焦点“一日之间”,从而更加凸显后面的语义焦点。因此,判断“也不是”表转折的标准为“前后小句之间有对立关系”。经统计,表转折的“也不是”占比11.62%,相比之下最少,可能是因为表转折需要的条件比较复杂。
从话轮和语义来看,表转折的“也不是”常见于同一个人的话轮内,用于相反的两种观点之间。而表委婉否定的“也不是”在两个人的话轮中才能明显辨别,通常是一方提出观点,另一方不认同,选择用“也不是”降低语力,委婉否定,进而表达自己的观点。
“也不是”表强调否定时,凸显话语焦点,“也”字一般读重音。如:
例8.所以最开始我要求父亲,有三站地,然后提前一站下车,走回家里、走上楼,不坐电梯。刚刚一开始也不是特别顺利,尤其是上了一天班很累,回来以后还要走,就慢慢把这个计划改一改,早晨您先走一站地,因为早上起来休息一晚上以后,身体比较舒服一些,比较放松一些,你先走一站地再坐车。
例8中,说话人先直接介绍自己要求父亲锻炼,结果是已然的,然后在回溯过程时用“也不是”强调过程的不容易,凸显话语焦点,表明说话人情感态度。去掉表强调的“也”句子仍然成立。表强调的“也不是”约占语料数量的28.70%,使用频率适中。
据统计可知,“类同性否定”现在仍是“也不是”最主要的语义类型,强调否定和委婉否定用法占比适中。表转折的“也不是”相对较少,可能因为达成条件较复杂。在一些语境中,“也不是”可能同时兼有两种语义。由于“也”和“不是”都是表主观判断的词,因此“也不是”的主观性较强。在主观性的推动下,同一形式发展出多个语义类型。李宗江[7]和陈宝勤[8]都认为,现代汉语中的副词“也”与古代汉语中的句中语气词“也”有直接的源流关系。陈鸿瑶和吴长安[9]提出,“也”这种主观性的功能势必影响它的发展变化。从构成和会话序列来看,“也”字本身的意义以及“不是”的否定义、共现成分和话轮位置都对这一结构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虽然“也不是”目前还未完全词汇化,但这一结构的凝结度在不断增加。
“也不是”的语义发展轨迹是其语用价值不断丰富的写照。范熙[4]曾提出对话中的“也”涉及立场和态度。在互动中,“也不是”不仅引发了说话人的主观判断,还可以表达态度和凸显焦点。从主观性的增强来看,“也不是”是一种新兴的评价表达;对互动双方而言,“也不是”是双方拉近距离的语言手段。下文从“也不是”出现的不同语言环境来分析其所具备的语用功能。
说话人在具体语境中通过“也不是”来表达对陈述对象的否定判断。如:
例9.嗯,不是那种真正的山芋粉做的那种,味道也不是很好。
例9中,“也不是”表类同性否定,说话人先作出对“材料”的否定判断——“不是山芋粉做的”,再以“也不是”否定“味道好”。说话人通过两次主观否定判断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不满意,有逻辑上的连接功能。从话语组织来看,“不是……也不是……”这一固定句式中的“也不是”具有连接功能,在话轮中有连接前后小句的作用。
比利时语用学学者维索尔伦认为,情态表达作用于交际者的心理世界,诸如个性、情感、愿望、动机、态度和意图等。而在现实的社会互动交际中,说话人通过使用“也不是”作为评价表达,表现明显的认知情感或个人态度等差异化的心理活动。人类在进行社会交际互动时,说话者往往对于其所要表达的知识内容进行有目的性的组织操纵,以此来构建有利于自身交际意图的语言情境[10]。而焦点是一个句子中在意义上比较突出的部分,是说话人希望听话人格外注意的部分[11],说话人用“也不是”引出话语焦点,表明态度。如:
例10.能欠下120万的人也不是一般人。
基于认知,一般人不会欠很多钱。例10中,用“也”字进行强调,得出结论“欠120万的人不一般”,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得到凸显。如果去掉“也”,句子的逻辑也成立。“也不是”凸显焦点,成为听话人重点注意的部分。表达了说话人对“能欠下120万这类人”消极和不认可的态度,确切表达了对这类人的贬损情感。此处的“也不是”具有表明说话人态度和凸显焦点的语用效果。此外,不仅表强调的“也不是”可以表明说话人的态度,表委婉否定的“也不是”也可以表达情感。如:
例11.Z:这还是跟老师关系处的好。
H:对,也不是,也可能有一个跟老师处的好,还有一个是那老师本来就什么都不管,他天天就坐那儿,自己坐那儿就没事干,也没啥事给学生做。
H先用“对”来认同对方,再用“也不是”来降低语力,省略了对前一说话人观点的重复,委婉表明自己与前一说话人Z的观点还是存在差异的,但基于人际关系,还是以“也不是”这种委婉否定来表现个人态度,突出后面的话语焦点,表示说话人认为存在其他可能性,从而反映了说话人真正的想法。此处“也不是”凸显了焦点功能。此外,表类同的“也不是”和表转折的“也不是”也有表达态度和凸显焦点的语用效果。
“也不是”这一结构在话语中具有评价功能,通过作出评价拉近听说双方的距离。如:
例12.M:我觉得,我用什么都比你们用得慢,我也没有舍不得抹呀,为什么我用得那么慢呢?
D:我用东西也不是很快。
基于互动关系,M评价自己用东西速度慢,D用“也不是”作出自我评价,“也”减弱“不是”的否定值,模糊了自己与对方的立场差异,凸显双方的认同关系,即说话人通过建立并强调双方的共同立场来进行评论或施加影响,最终达到拉近双方距离的目的。用“也不是”来表达主观评价,显示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立场认同和情感贴近。
综上所述,在互动交际中,“也不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语义表现,体现不同的语用价值。说话人用“也不是”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主观性是促使“也不是”语义类型和语用价值不断丰富的原因。基于目前的语料调查发现,“也不是”这一结构还不够凝固,正处于词汇化和语法化演变的过程中。未来,“也不是”可能会发展出更丰富的语义和语用功能,这仍需学者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