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晓琨,刘竹云
(1.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省烟台市中医医院儿科,山东 烟台 264000)
腺样体又可称作咽扁桃体,在生理条件下,腺样体在出生时存在,6~7岁时增殖最明显。如果临近器官如鼻、耳、喉等有长期炎症,就会延缓或刺激腺样体的收缩甚至生长。腺样体增生且引起一系列症状,我们称之为腺样体肥大。鼻咽部的空气流动受到增生的腺样体阻碍,极易导致细菌在局部停留和繁殖,从而加重了邻近器官的病变。腺样体肥大属于长期慢性疾病,可将其归档于睡眠呼吸暂停、鼻窦炎、中耳炎等局部病变。若治疗不当,有可能会形成“腺样体面容”,甚至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西医治疗有明确的临床指南,药物症治疗主要通过鼻喷糖皮质激素,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来缓解患者的症状,手术治疗多为鼻内窥镜下手术切除或等离子体射频消融,以达到缓解症状。西医治疗短期疗效好,但易反复,且大多数家长认为西医药物治疗有一定的副作用,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和创伤。此外,腺样体同人体上颚的扁桃体相似,都为人体极为重要的免疫器官。若过早切除,将加大上呼吸道感染的机率。近年来中医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的研究有较大进展。
腺样体肥大的病因病机多归结为内因(肺脾肾三脏不足、饮食劳倦)与外因(感受风寒、风热之邪)两个部分。郑日新认为风邪为主要病因病机,咽喉为人体上部易感受风邪之部位,风热之邪聚于内,瘀阻经络,结于咽喉而发为此病[1]。姜之炎认为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小儿的脏腑娇嫩,行气未充,易感受外邪,外邪之中风邪为主要致病因素,风邪与寒热邪气相结合,风寒、风热之邪阻于肺,肺失宣降,津液输布失常,煎津成痰,痰阻鼻咽,而阻塞气道[2]。刘竹云则认为外感邪气是诱因,脾胃虚弱是根本[3]。杨季国将本病归结为本病之本为脏腑虚弱,痰瘀邪毒为本病之标[4]。李云英则认为痰浊凝聚,阻滞于鼻咽是病机关键[5]。
本病分型并未形成统一标准,各执己见。赵丹丹[6]通过对本病相关文献及著作资料的整理、分析以及归纳得出,腺样体肥大可归纳为4类证型:肺脾气虚型、肺经蕴热型、气血瘀阻型、肺肾阴虚型。刘虹根据临床诊疗经验认为本病发病病机为痰壅清窍,将本病分型为风热郁结证、痰热互结证、气血瘀阻证[7]。阳星妹等[8]对88篇腺样体肥大文献进行相关数据分析,总结出大部分医家认为腺样体肥大有风热郁结证、气血瘀阻证、肺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以及痰瘀互结证五大证型。
中药口服治疗。中药口服治疗腺样体肥大是最传统、最便捷的治疗方式。徐淑英等[9]给予患儿清腺汤(生牡蛎30g,玄参15g、海浮石15g,陈皮9g、制半夏9g,浙贝母6g、夏枯草6g、赤芍6g、甘草6g)口服,对照组给予孟鲁司特钠口服,两组均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治疗组85.0%、对照组3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沈建春[10]用消腺通气汤对60例患儿进行治疗,病程大于1年者可加用牡丹皮、丹参。患儿治疗3个疗程后,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3周后总有效率为93.3%。朱晶[11]用化腺汤(夏枯草、川贝母、浙贝母、款冬花、玄参、木蝴蝶、茯苓、桔梗、炙甘草)口服,并联合西药孟鲁司特钠口服,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鼻喷,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83.3%、治疗组93.3%(P<0.05)。杨广源注重健脾化痰、疏风解表[12],自拟加味过敏煎(防风6g,银柴胡6g,乌梅6g,五味子6g,黄芩6g,赤芍6g,炒杏仁5g,穿山甲15g,炒牛蒡子6g,木蝴蝶6g,辛夷6g,甘草6g,紫菀10g,盐车前子12g,蜜炙麻黄5g,桔梗10g,炒鸡内金6g,炒白术6g,生黄芪6g),患儿口服每获良效,疗效甚佳。阳星妹[13]治疗60例符合风热蕴结型腺样体肥大的患儿,治疗组口服银芪解毒汤(黄芪10g,金银花10g,积雪草10g,紫花地丁10g,蒲公英15g,党参10g,当归10g,川芎10g,皂角刺6g,甘草5g),鼻塞流清涕者加辛夷、白芷、豨签草;鼻塞重、流浊涕者,加藿香、佩兰、黄柏;耳闷耳鸣,耳痛、听力减退者,加泽泻、泽漆;咳嗽时间长者加玄参、麦冬、沙参;扁桃体红肿者,加夏枯草、威灵仙、白英;便干者,加制大黄、枳壳。对照组口服西药孟鲁司特钠咀嚼片,鼻喷糠酸莫米松。结果显示银芪解毒汤在改善AH患儿夜间打鼾、张口呼吸、缩小腺样体体积方面优于西药联合应用。刘冬微[14]治疗腺样体肥大肺脾气虚型的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自拟消腺散,药用黄芪1.5g、白术3g、防风1g、茯苓1g、山药0.5g、黄芩2g、川芎2g、浙贝母1g、牡蛎0.5g、升麻0.5g、枯梗1.5g、辛夷0.5g、甘草0.5g。对照组鼻喷糠酸莫米松,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1%、80.95%。中药口服治疗AH有良好成效。
穴位治疗。赵文明等[15]用针刺疗法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选取太冲、丰隆、阴陵泉、曲池、臂臑、列缺等穴位进行针刺,手法采用平补平泻,总计治疗2个月,症状得到明显改善。邓建[16]等治疗88例符合实验要求的患儿,对照组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耳穴,选取肺、脾、内鼻、外鼻,用王不留行进行一侧耳廓的贴敷,同时口服补肺健脾通窍汤。治疗4周后,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36%、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赵瑞国[17]善用艾灸治疗腺样体肥大,选取印堂、身柱、太溪;鼻塞严重者加迎香,患有鼻窦炎者加上星,眠时打鼾者加丰隆,若同时患有中耳炎、听力下降者加阳池。23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0.6%。张艳平[18]用雷火灸治疗腺样体肥大。治疗21天后,各项指标均得到改善。汪新芳[19]用穴位贴敷治疗60例腺样体肥大患儿,将辛夷、生麻黄、徐长卿、细辛、升麻磨成粉末,姜汁调糊后密封保存,每次取黄豆大小贴敷于双迎香、天突、大椎、双风门、双肺俞、双神堂、双膏肓、双脾俞等穴位。对照组口服辛芩颗粒。总有效率治疗组76.67%、对照组63.33%。
推拿治疗。耿亚棋等[20]用推拿疗法联合刮痧治疗30例腺样体肥大患儿,推拿选取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迎香各3min,补脾经、清肺平肝、清天河水各2min,按揉涌泉3min,横擦肺俞,令局部发热,捏脊6遍。刮痧选取选用医用凡士林、牛角刮痧板,刮拭背部、颈后三线,且在咽喉部揪痧,至出现散在痧点或瘀斑(具体视皮肤情况)。结果痊愈8例,显效16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金俊芳[21]治疗痰瘀互结型腺样体肥大60例,采用推拿法(开天门50次、推坎宫50次,按揉太阳1min、迎香1min,拿风池1min、合谷1min,补脾经100次,清补肺经100次,顺运内八卦1min,掐揉四横纹1min,按揉足三里1min、丰隆1min),且配合穴位贴敷(天突、膻中、大椎、肺俞、膏肓)。总有效率93.12%。
中药熏蒸治疗。谯凤英自拟消腺方(赤芍10g,牡丹皮10g,鱼腥草10g,黄芩10g,辛夷10g,白芷10g,薄荷6g,荆芥10g,防风10g,细辛3g,鹅不食草10g,藿香10g,石菖蒲10g,路路通10g,甘草6g)。水煎至100mL后对鼻部进行熏蒸,每天2次,每次10~15min,1个月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88.9%[22]。
其他治疗。朱镇华等[23]用参苓灌洗液治疗腺样体肥大。将黄芪20g,党参10g,茯苓20g,砂仁10g,白术10g,桔梗10g,白芷10g,山药10g,辛夷8g,黄芩6g,皂刺10g。制成300mL灌洗液。外加口服玉屏风颗粒,1次1包,1天2次;桃金娘油胶囊,1次1粒,1天2次。总有效率治疗组94.2%、对照组78.1%(P<0.05)。陈雯[24]用鼻腺方(象贝母、柴胡、辛夷、黄芪、赤芍、白芷等)滴鼻治疗64例AH患儿,治疗14天后,总有效率为75.00%。周璇等[25]将刮痧、点刺联合应用于腺样体肥大的治疗。对督脉、膀胱经、肺经、膈腧、脾俞、膈俞、三关穴等进行刮痧,每周进行1次,连续进行4周。耳廓上方尖端处,折耳向前,进行点刺,出血1~3滴。总有效率93.33%。
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中医优势正在逐渐显现,尤其是改善临床症状有独特优势。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随机对照试验中样本量较小,且盲选意识不足;辨证分型主观性强,缺乏统一标准等。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在了解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基础上,辨证施治。还应解决患儿服药困难,依从性差的问题,让患儿更好的接受中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