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飞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
制度问题具有根本性意义,伦理价值是制度的灵魂。党的十八大报告113次提到“制度”;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们必须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加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制度伦理”问题伴随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建设而产生,是制度的灵魂,制度的有效性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制度伦理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伦理道德为制度建设提供了合理与正当的价值根基与精神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是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立场出发,借鉴制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相关成果,以人的制度化生存和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的内在要求为切入点,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审视与发掘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的价值向度与新时代关系图景。
制度伦理概念是在世界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历史大背景下提出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伴随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和批判导致了制度主义的兴起,此后不断演化发展出现了制度经济学,哈耶克、布坎南之后,20世纪90年代初科斯、诺斯、威廉姆森相继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新制度学派的影响达到顶峰,制度是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甚至决定性因素这一认识被学者喻为哥白尼式的革命。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实质是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系列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造就的经济繁荣与发展,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呼唤理论上的总结与创新,20 世纪90 年代制度伦理成为我国伦理学、制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新兴研究视角,教育制度伦理也成为学者们新的研究热点并在21世纪不断深化与扩展,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研究目前在国内还是凤毛麟角。
制度伦理概念的界定要从制度开始。制度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人行动”,[1](p83)约束人们行为的交往规则,最主要的集体行动就是法律制度。制度本身就蕴涵着伦理价值的诉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斯甚至认为制度就是法制和道德规范。[2](p226)制度学派代表人物康芒斯在著作《制度经济学》中回顾从洛克到斯密、边沁、马尔萨斯、凡勃仑等经济学家的思想推演制度的产生,一直围绕着“价值”这个核心,认为制度的产生同时是合理性和“合理价值”观念产生的过程,制度就是习俗经过“合理价值”解释成为正当的“运行法则”,“合理价值”包含着秩序、效率、自由、公正等道德原则。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在社会过程的舞台上,制度与人类行为互补与对比,永远相互塑造。”[3](p372)制度能够塑造人,好的制度能够发扬人性中至善至美的一面,使人变为好人,坏的制度则倾向于逼迫好人变为坏人。人也能塑造制度,人们的道德认知等价值观念影响制度选择与变迁。制度伦理是制度的合理性、正当性事实如何及其应该如何的规范。其包含两个层面,首先是对制度伦理实然状态,即对制度本身所蕴含的伦理追求、价值取向的探究;其次,是对制度伦理应然状态,即理想制度的价值取向的探究。制度伦理涉及公正、自由、秩序、效率、民主等多元的基本价值。[4]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的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机构与组织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体现为国家意志的《民法典》《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党内法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还有原则性和灵活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主要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教育部等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政策性文件。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进行伦理分析,探究其合理性和正当性事实如何以及应该如何的规范。其包含两个维度,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本身所蕴含的实然的伦理规范、价值取向的分析;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应然状态,即应该的、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价值取向的探究。实质是分析“什么是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应该包含哪些基本价值”,涉及秩序、自由、集中、民主、效率、公正等多元价值。“新制度学派极为重视意识形态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把它看作减少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5](p54)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的使命就在于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中意识形态作用的有效发挥。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是主观随意制定的,而只能从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实然存在、事实如何的客观本性中推导出来,只有社会或者政府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认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事实如何的客观规律相符合,才有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产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才实现了实然与应然的统一。
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6](p525)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地谈论道德的概念,而是从唯物史观出发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构建正当的社会伦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的基本价值呈现出秩序、自由、集中、民主、效率、公正、理性、情感的丰富多元维度。
美国法律哲学家埃德加·博登海默认为秩序具有“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秩序价值是强调为政治、经济等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工具善。伦理学将善分为工具善与目的善。亚里士多德认为,目的善即事物自身即是善,工具善即事物作为达到善的手段而是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国家的意识形态之翼,为了实现国家政治、经济目标作为工具而存在,有其合理性与正当性。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在国外表现为国家主义教育制度、苏联集体主义教育制度。孔多塞、费希特、杜威等都是国家主义的支持者,集体主义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苏维埃社会特点提出,国家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质是为国家巩固其统治服务。2017 年2 月,《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事业。2020年3月施行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规定:思政课教师是承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通过系列法律、规定承担着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秩序的使命。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目的善体现为受教育者作为自觉自由的人的凸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的确立。传统教育是依托自然经济土壤的“人的依赖关系”的服从训练,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现代教育发现了“人”,教育成为人自己造就自己的过程,开启了“使人成其为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时代。随着教育领域在20 世纪末向人的转向,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在强调人的社会工具价值的同时也开始关注人的个体目的价值,不断深化对“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终极宗旨的认识。“使人成其为人”是伦理学中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人道既是视人本身为最高价值而善待一切人、爱一切人,也是视人本身的完善为最高价值而使人自我实现的行为,而自我实现最根本的条件是自由。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自由就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追求目的善,凸显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规定:思政课教师应当按照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要求,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表现出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伦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最本质的特征。2015 年1 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切实加强党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第一条是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党的建设贯穿始终,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党的团结统一,牢牢掌握党对高校的领导权。党内法规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必须遵循的根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重要内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尤其凸显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是领导一切的,党中央制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依据和基础。[7](p21)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马克思认为民主是实现阶级利益维护统治的国家制度,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8](p443)只有在公有制的基础上,真正的民主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民主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由人民制定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的,也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中的体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院(系)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健全院(系)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提升班子整体功能和议事决策水平。《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再次强调要建立健全学校领导、院(系)领导联系师生、谈心谈话制度,在平等沟通、民主讨论、互动交流中进行思想引导,有的放矢、生动活泼地开展工作。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强调推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这些制度保障了社会各方面力量实现民主权利,通过创新行动对新环境做出反应,推动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断完善。
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有效率的制度是经济繁荣的原因,制度的区别在于不同的效率,当私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最接近的时候,效率是最高的。伴随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效率原则也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中,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效率即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安排是否实现了最佳的投入产出比。《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2018年1月《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目标任务是到2035 年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科学高效,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建立多元多层、科学有效的高校思政工作测评指标体系,完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实施机制,构建科学测评体系。这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为改进管理模式、提高效率提供了保障并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公正核心是平等,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平等的权利义务分配方式,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平等的个体尊严的承认。首先,制度伦理代表人物罗尔斯指出公正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是平等的权利义务分配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现了权利义务分配的公正。《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既有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与要求,也有高等学校应当切实提高专职思政课教师待遇、设立岗位津贴等权利保障,规定高等学校制定思政课教师规范或者在聘任合同中明确思政课教师权利义务与职责。其次,平等的个体尊严理念是实现公正分配制度的前提、源泉与根本。承认正义的核心人物阿克塞尔·霍耐特指出:正义“是尊严或尊敬构成了核心范畴”。[9](p87)2018 年11 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强调要坚持原则,处事公道,光明磊落,为人正直;2020年6月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人格权独立成编,体现了尊重和保护人格尊严与人格权的以人为本的立场,遵循了平等的原则。这些制度保障了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首先都是有平等人格尊严与人格权的人,追求公正的社会伦理。
罗尔斯认为公共理性是平等公民追求共同善的理性,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理性也是一种公共理性,是为了公共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共同利益的理性,理性的目标是公共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理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现解决“人的根本问题”的科学性与规律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铸魂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要科学理性回应这一问题。《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制度建构唤起受教育者思想道德修养的理性自觉,自觉自由选择执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强调思政课教师应当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按照八个统一的要求,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只有启发唤醒受教育者的理性自觉,实现马克思所说的觉悟到人的类本质与历史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才能促使受教育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最高信仰并不断奋斗。
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伦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通过乐教、诗教养成君子人格实现仁政;孟子高扬“浩然之气”的个体情感与伦理至善交融的人格美;老庄强调精神自由可达天地之大美。情感是真善美之和谐统一,真善美最终统一于人性。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发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道德的传统,仍然崇尚情感的人文价值。《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强调关心爱护学生。严慈相济,诲人不倦,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指出,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信仰的教育,情感是构筑人的信仰精神世界的重要基础,这些制度对情感的强调保障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制度经济学中的均衡是指现存制度安排的有关变量相对静止、各行为主体对交易结果处于相对满意的一种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价值是多元的,丰富的,这种丰富性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其是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带来的“人”的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进入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统合的时代,自由与秩序、民主与集中、公正与效率、理性与情感等价值存在多元共生、某种价值主导的非均衡和均衡的动态博弈的复杂关系,可能是弘扬一种价值会贬损另一种价值的冲突对立,也可能是互相促进的依赖互补,冲突与互补会相互转化,不均衡会达成均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是在多元价值的冲突、互补的共生过程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迸发了生命力,实现了一种主体相对满意、相对优化的均衡状态。
秩序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社会价值的体现,自由是个体价值的体现,工具善与目的善的统一,自由与秩序的均衡是时代的呼唤与必然。马克思指出,“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10](p13)秩序价值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社会价值、工具价值,是历史的必然,是人作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的社会化存在的映射。[11](p2)21 世纪初,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市场经济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转向人学,转向个体价值、目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开始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由与秩序作为不同的价值取向存在明显的矛盾冲突。秩序强调国家整体,自由更侧重个体;秩序强调被动的政治服从性,自由更侧重主动发展性;秩序强调共性,自由侧重个性。历史上,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在自由与秩序之间往往是单向度的抉择,作为工具性存在,秩序主导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忽略了受教育者作为人的自由存在。尽管自由与秩序有冲突,还要看到二者的互补均衡。人是社会的存在,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同时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互补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宗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应该在坚持秩序的价值前提下,深化、拓展、超越原有的社会价值,强调、凸显个体价值,在秩序与自由之间寻求均衡,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融合,实现工具善与目的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合。
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作为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坚持这一制度优势,在集中的主导下探求与民主的均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首先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党和国家权威,确保国家的社会主义方向。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前进旗帜,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通过规定相关主体管理、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事务的权利,发挥组织成员主人翁意识和创新意识,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民主与集中是相对的,在运行中矛盾常常很尖锐,高度集中会导致民主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高度重视的政治工作,一直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有时候会破坏党的优良传统,忽视党内外的民主问题,比如1957 年—1978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曲折前进和严重挫折时期的重要教训是脱离群众、民主制度缺失,如同邓小平指出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2](p333)组织制度核心就是民主制度。民主和集中是互补的,正确的集中一定是在依靠群众、发扬民主的基础上,民主要在集中的指导下进行,集中支持和保障民主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要坚持党的集中领导,充分保障教育者、受教育者等各个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主体的参与,实现民主与集中的互补均衡。
公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核心价值,公正与效率之均衡意味着两者处于一种协调和相对静止的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平正义是社会核心价值追求,[13](p147)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的都是一个平等自由的公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公正是在承认平等的人格尊严的无歧视、程序公正的基础上,追求物质禀赋和结果的再分配平等。公正价值对于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发展的社会目的、满足个体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效用远大于其他价值,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融合的体现。效率是市场的选择,达到在资源稀缺条件下的资源利用最大化,促进繁荣发展。曾经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伴随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服从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移植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市场原则,获得大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公正与效率的冲突,损害了公正,比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区差别、双一流和非双一流院校差别都较为严重,这种两元发展模式无法实现机会均等。公正和效率还存在互补关系,公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能提高受教育者积极性,促进效率;效率促进发展的同时可以增加机会促进公正。进入21 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兼顾公正与效率,在不断深化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认识过程中实现平等,同时强调有限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使用,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应该在公正与效率之间实现均衡。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动人,理统于情。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要保障马克思主义作为“精神的太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认识、理性自觉,遵循育人规律用科学的彻底的理论掌握群众,同时还要激发情感认同促使思想道德从坚定信仰转化为坚定行为,发扬重视道德情感的教育传统。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伦理道德的基础就是情感。孔子提出“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情感是中国教育的源头,情是主导,理统于情。理性和情感常常是冲突的,理性驾驭着情感,或者成为情感的奴隶。柏拉图将灵魂描述成由道德和节制构成的理性和情感欲望驾驭的战车,战车在理性控制下才能走向善。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时候指出:“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14](p525)弗洛姆赞成马克思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一切活动服从于经济利益,手段成了目的,人变成了机器,爱变成了商品交换的关系,真正的爱是罕见的现象。[15](p109)认知研究证明理性和情感又是互补的,存在着相互促进作用。情感容易引发行动的动机,科学深刻的理性会强化情感理性内容的认同,情感受到理性的控制和引导转化为意志信念,理性和情感共同作用使认识转化为行为。列宁指出,有了“人的感情”才能追求真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理性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规律性,发扬传统教育的情感主导作用,激发受教育者对其道德观念、审美评价和爱国等情感进行理性反思与自觉,在理性与情感的交互中实现均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13](p168)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的多元价值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并且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下,旨向均衡共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价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践行与体现,秩序、自由、民主、集中、公正、效率、理性、情感等多元价值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和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上的体现,只有坚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伦理的多元价值才能在力量不断变化的非均衡与均衡的动态博弈过程中行有所归,实现多元价值的互补与协调,达成各主体的相对满意的均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