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及其培育路径探析
——基于“两个超越”的研究视角

2021-01-12 09:09黄传球
湖北社会科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历史使命培育意识

黄传球,戴 锐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表征着我国新发展历史方位的到来,同时也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时代使命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1](p172)同时,“青年也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1](p167)因此,培养具有强烈时代使命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已经成为当下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在2019 年3 月18 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代新人的培养业已成为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主要目标指向。以笔者之言,时代新人的培养理应将使命意识的培育置于首要环节,大学生唯有养成牢固的使命意识才能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重担,才能真正成长为引领时代潮流的时代新力量。鉴于此,本文在系统梳理新时代蕴涵及其对大学生历史使命新要求的基础之上,基于“两个超越”的研究视角对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培育的新理路进行探讨,以期能够进一步推进和深化高校有关时代新人培育研究的现有成果,并使之朝向科学化的路向不断发展。

一、新时代的蕴涵与大学生的历史新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具有丰富的时代蕴涵,既昭示着近代以来历经沧桑、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跃迁,亦预示着中国将以新的精神气场重回世界舞台之央。这一蕴涵着新的发展目标和精神气场的伟大时代也必然赋予大学生新的历史使命。

(一)新时代蕴涵着新的发展目标。

回溯人类漫长的发展、演进历程,不难发现每一时代均有属于该时代的特殊矛盾和主要任务,这便是构成这一时代的核心论题与发展指向。对于新时代的中国而言,其核心论题与发展指向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实现民族复兴的热切期盼,这既是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使然,也是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国家自强”的共同祈愿。近代以来,历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探寻、失败、抗争和思想砥砺,中国人民终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的协力同心之下建立起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经过再次思想解放和洗礼的中国迈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40 多年来,随着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社会的整体面貌业已发生了深刻的改观,“富起来”的发展目标得以逐步实现。先后历经“站起来”“富起来”两个阶段的发展,当下的中国正式迈入一个全新的纪元。由此可见,“新时代”的提出绝不是脱离历史唯物主义的“天才”构想,而是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之后的历史必然,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逻辑必然。因而,建立在“新时期”基础之上的“新时代”,其发展目标必然转变为如何将“富起来”的中国进一步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强国,重回世界舞台的中央。

(二)新时代蕴涵着新的精神气场。

除却新的发展目标之外,新时代还蕴涵着新的精神气场,即要不断塑造、弘扬新的中国精神。“从中国精神的实质来看,中国精神是中国道路和中国力量的精神支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要求”。[2](p28-33)回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漫长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被视为最具“特殊性”的存在,在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同时,兼具深厚的东方智慧。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取得的成功实践,中国人民在内心深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愈发自信。于国家而言,新的精神气场要求国家要具备更加自信的气度,敢于直面国内外的种种挑战,在战略上具备一定的定力。于个人而言,新的精神气场就是要求人们要具备更加自信的精神气质,既要在顺境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要在逆境中勇于自省、积极担当。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之希望的大学生,就是要在学习生活当中养成敢为人先的精神气场,引领时代风潮、争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三)新时代赋予大学生新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所蕴含的新发展目标和精神气场标注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指向和发展样态,同时也赋予了大学生新的历史使命。就使命的内涵而言,原指受命者所需完成的命令,而后泛指重大的任务,时代性、发展性、客观性是其最主要特征。马克思曾经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3](p212)由此可见,使命是由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并建立在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基础之上的,而历史使命作为使命的一种类型,“时代性”是其最重要的外部表征。例如,五四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之际,鲁迅先生曾号召广大青年去创造这中国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而这“第三样时代”便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青年学子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即要敢于走出封建传统文化的束牢,努力去追寻和实现对自由和民主社会的向往。概观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整体进程,伴随社会形态的更迭和主要矛盾的转换,不同时代的人所需面对和承担的历史使命也必然有所不同。新时代的时代蕴涵之于大学生而言,不仅需要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文化精华,更需要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征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4](p3)这便是新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历史新使命。

二、新时代对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的新要求

新时代赋予大学生新的历史使命,并对其使命意识提出新的要求。具体到日常学习、生活当中,需要大学生们在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之上,在承继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筑牢担当精神的过程之中,不断强化自身的使命意识,积极将个人梦想同民族、国家的复兴之梦融为一体,成长为新时代的主体力量。

(一)要坚定以“中国梦”为核心的理想信念。

“中国梦”作为一种理想信念,凝聚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对中国苦难史和解放史的整体记忆,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美好期盼,既是历史之源和现实之基的共同催生,也是个体与国家、民族之间的内在统一。一方面,“中国梦”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辉煌过往的深刻记忆,更易在心理和思想上引起中国人的同鸣共振,内化为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坚定向往。另一方面,“中国梦”作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之梦,同时也是每一个中国人个体成长发展的现实之梦,个体之梦的达成与国家、民族、集体之愿的最终实现具有天然的同构性,两者相辅相成,和谐共生。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5]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更应成为“中国梦”的坚定信仰者和“筑梦人”,这既是时代发展之潮的客观使然,也是他们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成长为时代新人的动力之源。首先,坚定以“中国梦”为核心的理想信念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应对外部思潮影响的思想免疫力和思想定力,才能以科学的认知来审思自身肩负的历史新使命,并对承担历史使命产生深度认同。其次,坚定以“中国梦”为核心的理想信念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而形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使命担当,并以实际行动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要承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既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传承中不断形成的精神食粮,也是中华文明得以绵延至今的重要力量支撑,更是新时代大学生牢固树立新使命意识的思想保障。五千年中华文明史表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无论是面对外族侵袭时的同仇敌忾,还是面对自然灾难时的共渡难关,爱国主义始终将中华民族凝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为一个历史性概念,爱国主义具有丰富的时代意涵;鲜活性、生动性、具体性是其最鲜明的特点。因此,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爱国绝非毫无对象的空喊,其与爱党、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天然的同构性。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和历史发展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才能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宏伟目标。因此,要想成长为国家、民族未来的栋梁和希望,不仅需要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素养,更要承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唯有养成爱国、爱党、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厚情怀,才能从思想深处坚定对承担新时代历史使命的意识自觉,才能主动肩负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三)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人民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创新实践历程,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正所谓“时代精神反映时代主题的基本状况,时代主题构成时代精神的主要内容”。[6](p55-59)一幅丰富多彩的改革开放画卷,向世人呈现了中国人民勇于改革、积极创新的精神图景。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难免会生发一系列时代疑问。例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何以可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成真?对于上述种种疑问,唯有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来予以回应。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富于创新性的伟大实践工程,而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弘扬势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前行的精神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体力量,势必要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融入日常学习、生活的点滴之中,积极养成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能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在肩负新使命的征程中不断打破传统的束绊,成长为具有创新品质的时代新人。

(四)要筑牢以社会责任为核心的担当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谈到责任担当,并从责任担当的逻辑意涵、理论溯源以及实践价值等多个维度深刻阐释了新时代责任担当的精神实质与现实意义。何谓担当精神?笔者认为,若以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视之,就是要求每一个中国人要勇于承担起自身的时代使命,履行好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之路上勠力同心、共同前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7](p70)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而言,是否具有担当精神,也是判断他们是否具备使命意识、能否成长为时代新人的重要标准,而自我责任、他人责任、集体责任以及国家责任则是构成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主要内容,其中国家责任精神则处于最高的层次。因此,面对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复兴强大之历史机遇,大学生们更要形成强烈的责任担当,主动承担起民族、国家繁荣之责,时刻将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姿的时代风采。

三、新时代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培育的新理路

探讨新时代大学生历史新使命的根本旨趣在于揭示和探究新时代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培育的新理路,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构成,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题中之义。总体而言,“个体思想的形成均有一定顺序和规律可循,大致遵从个别到一般、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低级到高级、现象到本质的发展逻辑,”[8](p182-188)其培育路径决不能囿于特定思维和统一模式。鉴于笔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这一角色立场,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培育新理路的探讨主要还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两个超越”的研究视角。

(一)超越主场域——科学选用与建构新使命意识培育空间。

就当下青年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培育现状而言,其空间选用仍然局限于校内场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空间、学工部门的主题教育空间以及辅导员校内工作实践空间是其最主要的空间选择。相较于新时代中国生动而多彩的社会空间而言,现有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培育空间已严重滞后于培育实践的现实需要,亟须拓展、建构和优化新的空间形态。

1.积极拓展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培育的外部空间。所谓外部空间也称为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培育的社会空间。“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主要由学校课程空间、校园生活空间和校外社会空间构成。”[9](p121)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培育空间的社会性拓展既是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培育空间不断生成的内在诉求,也是社会空间本身所具有的使命意识培育功能与意义的逻辑彰显,这是一个渐进和相互建构的历史性过程。正如有学者所言:“空间在其本身也许是原始赐予的,但空间的组织和意义却是社会变化、社会转型和社会经验的产物。”[10](p140-14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正在不断建构和呈现出复杂多维的社会空间形态,并赋予其多重的社会意义。因此,就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培育而言,将其置于宏大的社会空间背景之下,通过多样化的空间体验来感受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伟大转变,进而明确和牢固树立科学的使命意识具有重大的教育价值,这也是提升使命意识培育针对性和实际效果的重要保障。诚然,社会空间的宏大性和多重意义会对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培育社会空间的选用产生一定的干扰和选择困难,甚至还会滋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在拓展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培育社会空间的过程中,需要教育者具备一定的空间选用智慧,具体而言,就是在坚持工具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原则之上,紧紧围绕培养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这一教育目标来选用社会教育空间的具体类型,通过教育主体与空间的相互建构来达成和实现最终的教育目标。

诚然,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培育的外部空间的拓展、建构与优化绝非高校一家之责,更非高校一方单独就能完成的工作,而是需要社会全体的有效协同。首先,政府部门应积极肩负起建构蕴涵使命意识教育意义空间的主体责任,通过多样化、多元化的空间建构来满足高校的社会空间选择,这也是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培育外部空间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其次,其他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也应积极融入使命教育空间的优化、建构过程当中,致力于形成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关心、关注大学生使命意识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各类社会空间的育人功能,才能在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培育过程中发挥正向作用。最后,作为高校教育者,要敢于突破传统校内场域的囿限,在与社会的联动中探索新的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培育空间,提升培育方式、方法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

2.持续优化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培育的内部空间。所谓内部空间亦即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培育的校内空间。鉴于以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的局限,大学生历史使命校内教育空间呈现出明显的板结化和封闭化倾向,教学空间与学生管理空间、学生管理空间与其他育人空间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空间割裂,不仅严重制约了大学生使命意识培育合力的有效生成,而且还造成教育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若以系统的视域观之,大学生历史使命校内教育空间是由诸多空间子系统组成的空间整体,如学生教学空间、学生管理空间、后勤服务空间、校园文化空间等等,这些子系统也可以视为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培育系统的系统要素,相互之间本是一种结构化的整体性存在,而不是单子化的孤立体。因此,优化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培育的内部空间亦即优化其系统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通过结构的优化来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目标。在具体教育行动中,就是要求教育者在开展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培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协同和把握教学空间、管理空间、服务空间、文化空间等子系统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围绕使命意识培育目标使之形成整体性、有序性、层次性的结构关系,来促进系统整体的不断优化,最终实现持续优化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培育的内部空间的目标。

3.主动建构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培育的网络空间。近年来,随着网络以及自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实践的空间早已超越了传统物理空间和现代社会空间的阈限,网络空间越来越成为人类生活和交往实践的重要承载,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交往选择等产生重要的影响。网络空间作为现实空间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对外部信息的传播和筛选往往呈现出很强的个体化特征,从而能够更加契合人们的个性化需要,进而对特定群体产生更加直接、有效的作用。正如有学者指出:“在舆论话语泛化的今天,谁掌握了拟态空间,谁就掌握了一定的舆论话语权。”[11](p43-46)就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培育而言,教育者应充分利用网络空间信息传播个体性、快捷性和易接受性的特点,通过富于针对性和目的性的主体教育实践来建构和重塑网络空间的使命意识培育意义和使命意识培育功能。通过建构网络空间来开展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培育是一项极难操作的系统工程,在实践当中需要审慎处理和解决网络空间建构的三大难题:一是要积极建构网络空间青年大学生使命意识培育话语,提升教育话语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二是要不断提升教育者的信息技术与媒体融合的素养,提升教育者开展网络空间建构的主体能力。三是积极推动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在青年大学生使命意识培育过程中的协同,形成虚实相容的使命意识培育空间效应。笔者认为在解决上述难题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大数据技术,“运用数据系统对所采集和掌握的数据进行科学数据分析,判断数据的相关联系,做出合乎逻辑和合乎实际的预测。”[12](p46-52)

(二)超越主渠道——致力形成使命意识培育的协同效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由来已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师资建设近年来均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育人效果十分明显。然而就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境况而言,不同教育渠道之间的联结和融通路径仍然存在不足和梗阻环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主渠道与其他育人渠道之间还没有实现无缝对接;二是专业、通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凸显;三是主渠道与其他育人空间之间的协同育人效应仍然十分有限。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培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构成之一,在具体实践当中也难免会遭遇上述种种问题的挑战。以笔者观之,打破这一局限的关键就是重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体而言,就是要在积极承继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之上,敢于实现对主渠道的超越,致力于形成“思政教育主渠道与思政教育多渠道”协同共进的局面,进而积极培育和形成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培育的协同效应,这也是进一步推进和实现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和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培育的协同效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具有两个方面的意涵:一方面是指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培育要超越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所谓课程主渠道的局限,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同时,还要善于激发其他课程的历史使命意识培育功能,“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3](p33-41)在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整合其他专业和通识课程,以及有效融通教材、教学、评价、考核等各环节,来推进各门课程在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培育过程中同向而行,实现课程整体的协同育人效应。另一方面是指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培育要超越高校党、团、学、宣之所谓部门主渠道的局限,统筹协调上述部门与教务、科研、总务等其他部门之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职能分担,真正建构和落实“十大育人体系”,形成“三全育人”和协同育人的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意识培育新格局。

综上而言,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客观使然,也是青年大学生基于自身身份所应当肩负的责任担当。各级各类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培育的过程中,既要严格遵循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他们对美好学习生活的实际向往,更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最终目标指向,积极探索新时代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培育之新理路、新方略,助力他们不断成长为综合素养过硬、理想信念坚定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愧于时代新人的光荣称号。

猜你喜欢
历史使命培育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为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只留清气满乾坤”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担起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