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艾香,尹 文
(1.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湖北 武汉 432200;2.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
《中国共产党章程》载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以史鉴今、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其中第二个“必须”的核心要义就是站稳人民立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秉持人民至上,坚持不懈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而永葆青春活力的成功密码。
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价值理念,源自科学理论的深厚滋养。
马克思主义是反映人类、自然和思维规律的科学。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两大伟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的源头活水。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科学理论既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毛泽东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人民群众置于推动历史发展根本动力的重要地位,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p1031)“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1](p790)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毛泽东有一系列形象生动的比喻。
“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尸子·君治)毛泽东把人民群众比作“水”。在延安时期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首次将党群关系形象地比喻为鱼水关系,他说:“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共产党是鱼,老百姓是水;水里可以没有鱼,鱼永远也离不开水!”[2](p92)1957年7月,他在《1957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再次强调:“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3](p547)“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历史规律不可违背。
毛泽东把人民群众比作“土地”。1945年10月17日,他从重庆回延安后,在延安干部会上作《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4](p1162)党只有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土壤之中,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离开了人民群众,党就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毛泽东把人民群众比作“铜墙铁壁”。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发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讲话,“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5](p139)人民群众是永远打不破的最强大力量,依靠人民群众就能战胜任何敌人和艰难险阻。
毛泽东把人民群众比作“先生”。1942年5月2日,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末,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1](p864)1964年8月29日,他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一文中强调:“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所以要当先生,就得先当学生”。[6](p324)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只有虚心向群众学习请教,才能增长干事创业的真才实学。
毛泽东把人民群众比作“朋友”。1938年10月14日,他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扩大)上说:“共产党员在民众运动中,应该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7](p522)领导干部要到群众中去,“打掉官风,实事求是,同人民打成一片”“必须使人感到人们互相间的关系确实是平等的,使人感到你的心是交给他的。”[8](p354-355)只有把群众当朋友,和群众心连心,以此心换彼心,才能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1](p1096,1094-1095)“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p1004)“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是党的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新中国成立后,1957 年3 月18 日,他在济南党员干部会议上发表《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讲话,再次告诫全党:“一万年以后,也要奋斗。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8](p285)在毛泽东看来,党的所有干部,不论职位高低,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人民的勤务员”。[9](p243)毛泽东的上述思想观点,为中国共产党奠定了人民至上的坚实思想理论根基。
邓小平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10](p368)不仅不能丢弃,而且必须结合新的实际加以发扬光大。1977年8月18日,他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说,我们一定要恢复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真正相信和依靠群众,细心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只要你关心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不仅不搞特殊化,而且同群众一块吃苦,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10](p228)
邓小平提出了著名的“工具论”。1956 年9 月16 日,他在党的八大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说:“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确立这个关于党的观念,就是确认党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力。”[11](p218)党是人民群众的服务者,党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她是人民群众完成历史任务、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工具。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领导就是服务。
邓小平提出了评判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论”。他指出,党的一切方针政策和工作都必须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落脚点和评判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这一标准成为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来开展工作和评判工作的基本准绳。
江泽民强调:“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12](p72)“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13](p57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了党的性质的内涵。“三个代表”其中之一,就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13](p279)1999 年1 月1 日,江泽民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说:“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我们最大最重要的政治。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点中,第一位的是群众观点。”[14](p371)他强调:“各级干部一定要牢记,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力量和优势所在,也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取胜之道。”[15](p364)
江泽民重申了评判党的工作的主体和准则。他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16](p181)他说:“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的一切工作和言行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这必须成为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原则。”[17](p577)
江泽民强调,领导干部要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真正同群众打成一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14](p581-582)
2006年6月30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胡锦涛强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18](p535)“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支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9](p224)“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19](p317)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2011 年1月10 日,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0](p850)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不断实现民利,保证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20](p646)
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21](p851)“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20](p372)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做群众工作,千方百计地把群众工作做实、做细、做深。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2]强调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核心观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中,第二个明确就是“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3](p15)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条基本方略”中,第二条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23](p16-17)
为什么要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22]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这是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逻辑。同时,坚持人民至上也有其现实逻辑。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24]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党执政为民、创业兴业的重大政治原则。为此,我们需要将人民始终置于心中最高位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无私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切实践行党的根本宗旨。
以什么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标尺?习近平强调,要始终坚持人民评判的根本标准。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在考察贵州时说:“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25]2013 年12 月26日,他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26]
如何践行人民至上?习近平强调,党的全部工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要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展开,以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物质利益需求为中心,实现共建共治共享。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27]关于共同富裕,他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要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4]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人民群众重要历史地位作用的论述,关于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论述,关于衡量党的一切活动和工作成败得失根本标准的论述,关于密切党群、干群之间血肉联系的方法途径的论述,等等,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思想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人民至上根本要求的科学指南。
基于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躬行践履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革命烈士、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淬炼出一系列伟大的革命精神,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成为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发展壮大、成就历史伟业的丰厚养料。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为了救国救民,中国共产党人做出了艰巨的努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入党誓言,“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随时准备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1](p1096-1097)年仅28 岁的共产党员夏明翰面对敌人的枪口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千古绝唱。夏明翰一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了5位年轻人的生命,伟大领袖毛泽东牺牲了6位亲人,徐海东家族牺牲了70 多人,贺龙宗亲牺牲了2050 人![28]据1945 年党的七大的初步统计,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仅在战场上就有32万多共产党人牺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无名党员烈士更是无以计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之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得以圆满完成。但是,中国经过长期战乱,满目疮痍,经济崩溃,民生凋敝。新中国成立时,工业产值仅占国民经济的12.6%,而且工业规模狭小,技术装备低劣,重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水平极低,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不到印度57 美元的一半,不及亚洲国家平均44 美元的三分之二,国家百废待兴。此时,中国共产党肩负起近代中国的第二大历史任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1949 年至1956 年,党领导人民一方面恢复国民经济,一方面进行“三大改造”,完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确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后来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956 年9 月党的八大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传承中华民族艰苦创业精神和红色基因,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了以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为核心内容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劳模精神……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四个现代化”建设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拨乱反正,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我们党秉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根本原则,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铸就了适应时代变迁和形势发展要求的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勇于探索、敢闯敢干、锐意改革、务求实效等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开放精神,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了孔繁森、谷文昌、杨善洲、郭明义、钟南山、张定宇等一大批先进模范和英雄人物。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9个“必须坚持”的宝贵经验,其中之一就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党提出既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一个不能少,又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共同富裕路上也一个不能掉队。建党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顺利达成,党向人民兑现了自己的庄严承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指明了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又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们党一方面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另一方面直面挑战、不惧风险、勇敢应战、全力以赴。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这只“黑天鹅”突然从天而降,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当即指示,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建立了中央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各负其责、协调配合,上下协同、高效运行的指挥体系和应对机制,开展全方位的人力组织战、物资保障战、科技突击战、资源运动战,在最短时间集中最大力量阻断了疫情的传播,维护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抗疫的危难关头,共产党员不顾生死,不计报酬,舍小家为大家,冲锋陷阵在最前头,日夜奋战在一线的党员、干部达3900 多万,参加志愿服务的党员1300多万,有近400名党员牺牲了宝贵的生命,[29]全国党员自愿为战疫捐款83.6 亿元。[3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生命重于泰山!只要是为了人民的生命负责,那么什么代价、什么后果都要担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至上理念的忠实践履。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确立并力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树立起党的光辉形象,得到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凝聚起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创造不断接续的辉煌业绩,构筑起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强屏障,积累了党自身建设和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为我们在新时代新阶段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提供了重要启示。
到底是个人或者少数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马克思主义认为,是人民群众创造了人类历史,人民群众具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思想支配行动,行动决定结果。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并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百年历程中,结合中国具体国情、中国共产党党情以及世情进行丰富、发展,形成了系统的群众观点和人民至上的思想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和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取得了累累硕果。这一经验启示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新征程,需要我们始终不渝坚持和践行人民创造历史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依靠人民群众共创历史伟业。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党不断发展壮大和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就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始终如毛泽东所说“站在人民一边”,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关心和解决群众的一切实际问题,把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作为根本准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站在人民立场上,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和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政治权益。中国共产党站在人民立场上,带领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改善了人民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不断迈进,增进了人民福祉,保障和发展了人民群众的经济文化等权益,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一经验启示我们,面对各种风险挑战,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行稳致远,必须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始终遵循人民至上的根本要求,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民立场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和实际工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的群众路线,并成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生命线,是毛泽东思想三大活的灵魂之一,是党百年来历经磨难而不衰、不断创造新辉煌、成就历史伟业的重要法宝。这一经验启示我们,在任何时候,党的群众路线都不能丢,放弃了党的群众路线,就失去了胜利之本,丧失了执政之根。在新时代新阶段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千方百计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要深入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不断完善群众工作的体制机制,努力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着力增强群众工作的实际成效,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成党群、干群勠力同心共创国强民富历史伟业的磅礴力量。
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腐败是对权力的滥用,腐败侵害群众的利益、伤害群众的感情,是政治毒瘤。人民群众最反感不正之风,最痛恨腐败现象。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是党和人民的大敌,危害党的生存和发展。百年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优良传统和作风,并多次开展整党整风运动、作风建设活动和反腐败斗争,纠治不正之风,强调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永远在路上,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积累了党风廉政建设的丰富经验。然而,有些问题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长一茬;有些老问题解决了,又会冒出新问题,作风建设和反腐败只有进行时,没有休止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阶段,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践行人民至上的根本宗旨,就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反对和痛恨什么,我们就反对和解决什么”,坚定不移正歪风、始终不渝反腐败,以不断巩固发展的党风廉政建设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维护党的清正廉洁形象,筑牢党的执政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