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侠
(松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吉林 松原 138000)
慢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影响听力及生活质量等特点,患者可见耳痛、流脓、头晕、头痛、恶心、听力受损、发热等表现[1]。当患者出现本病后,应及时治疗,一般多可选择手术治疗,但手术会使患者出现应激和不适,心理亦可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科学的护理,但传统的基础护理不足以满足目前患者的要求[2],而路径化护理模式的优势逐渐突显。本文及观察了路径化护理模式对慢性中耳炎手术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现汇报如下。
共选入82例慢性中耳炎患者,均在我院治疗,治疗时间为2018年10月~2019年11月,男50例,女32例,年龄26岁~59岁,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41例、对照组41例。研究组41例中,男27例,女14例,年龄26~57.5岁,平均年龄(43.69±4.11)岁,病程8个月~3年,平均(1.95±0.52)年;对照组41例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27~59岁,平均年龄(43.57±4.23)岁,病程10个月~2.5年,平均(1.91±0.53)年。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故可比较。
①年龄25~60岁。②明确诊断为“慢性中耳炎”,手术指征存在,无手术禁忌症,同意并接受手术治疗。③排除非手术治疗的慢性中耳炎患者,合并肾衰竭或肝衰竭等严重疾病者。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做处理,应用t检验、x2检验,采用百分率(%)进行表示,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本组采用传统的基础护理模式干预:即在术前遵医嘱提检各种理化检查,完善临床资料,做好病情评估;做好患者的病情监测工作,尤其是注意四大生命体征,同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并发症或其它不适等,详细记录;再次是做好用药护理工作,在给予静脉药物时,注意巡视病房,保证用药安全,告知患者口服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时间等;给予常规的饮食治疗和心理疏导,使患者对病情和手术方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能够做到合理饮食,避免摄入一些对病情不利的食物,如辛辣、油腻性食物,均有加重病情的风险;最后是做好局部换药的护理工作,保证皮肤清洁,避免发生感染。
本组实施路径化护理模式:首先是成立路径化护理模式小组,包括1位医生、护士长及3位护士,明确分工;其次是按照路径开展护理干预,如第1天进行健康教育、完善理化检查;第2天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开展心理疏导,减少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紧张感,树立信心,第3天即进行手术治疗,指导患者在术前禁食、禁饮等,手术过程中做好护理配合工作,术后第1天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指导患者的饮食过度,同时可以进行适当的活动等,术后第2天~第7天,主要是帮助患者病情的恢复,指导其摄入科学的饮食,注意易于消化,纤维素和维生素应充足[3],保证足够的营养等,并指导患者增加一些活动量,介绍一些注意事项和要点,掌握耳部的自我护理方法等。
①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比较。②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基础护理、消毒护理、技能操作及专科护理评分分别为(89.16±3.24)分、(88.97±3.52)分、(86.05±3.36)分、(87.01±3.13)分,对照组分别为(79.35±3.82)分、(78.84±3.62)分、(78.02±3.23)分、(78.98±3.47)分,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41例中,非常满意35例(占85.37%),满意5例(占12.19%),不满意1例(占2.44%),总满意度为97.56%;对照组41例中,非常满意24例(占58.54%),满意11例(占26.83%),不满意6例(占14.63%),总满意度为85.3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慢性中耳炎的危害性较大,如发病后未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控制,常常会引发严重的不良后果,故而在起病后应快速的接受治疗[4],以控制病情,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手术方法一般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其可迅速清除病灶,有效控制病情,效果较为满意。然而手术属于一种有创性的治疗,患者往往会出现一些躯体不适和心理不适表现,故而在手术治疗的同时配合护理措施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次研究即是针对慢性中耳炎手术患者,开展了路径化护理模式,有研究指出,慢性中耳炎手术患者实施路径化护理模拟进行管理,可以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将路径化护理模式应用于慢性中耳炎手术患者当中,并与传统的基础护理模式相比较,其优势是明显的,既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同时又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与相关报道结果相当[6],提示该模式的综合效果更为理想,故而值得在临床中开展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