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强 吴治宏 程亚锋 刘蜀君
(重庆市万州区中医院骨二科,重庆 404000)
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多发于老年人,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其发生率逐年上升。临床治疗目的是减少患者并发症,实现早日下床活动,令患者体征恢复到伤前[1]。目前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有研究表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疗效显著[2]。本文旨在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早期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7年1月-2017年10月间收治的6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33例中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在62-72岁,平均年龄(68.42±4.69)岁,Evans骨折分型标准[3]:Ⅲ型16例,Ⅳ型17例。观察组33例中男性22例,女性11例;年龄在61-74岁,平均年龄(69.62±4.52)岁,Evans骨折分型标准:Ⅲ型18例,Ⅳ型15例。2组间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2 方法:对照组予以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患者取平卧位,予以硬膜外或全身麻醉,在C型臂透视下将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处理,确认复位良好后,在大转子顶端上进针,沿股骨干方向打入导针,确认导针位置良好后进行扩髓处理,并将合适型号主钉置入,然后安装钻头套筒、瞄准器,股骨颈内导针距离股骨头关节面约0.5cm的位置时,打入螺旋刀片,透视确定位置良好,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上远端锁钉。安装尾帽,术后缝合切口给予常规术后处理。观察组予以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患者取健侧卧位,予以全身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手术入路取髋关节后外侧,将皮肤组织依次切开后,将股骨颈充分显露,用电刀或骨刀标记截骨线,将股骨头取出,并记录相关参数。后调整好相应的外展角以及倾角,将适合的股骨头假体后复位关节,调整关节的松紧度及活动度后,确认假体安置位置满意,进行缝合切口及常规术后处理。
3 疗效判断标准及观察指标:记录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2组患者术后1个月、12个月时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Harris评分法[4]评价,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越好。患者术后12个月时临床疗效判断标准: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术后无并发症为优;患者骨折预后情况较好,术后无并发症为良;未达以上标准为差[5]。优良率=优比例+良比例。统计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5 结果
5.1 2组患者手术情况的结果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手术情况的结果比较
5.2 2组患者Harris功能评分的结果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2个月时Harris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Harris功能评分的结果比较分)
5.3 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结果比较:观察组临床优良率93.94%,显著高于对照组75.76%(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2.12%,显著低于对照组45.46%。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结果比较(n,%)
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临床中常采用手术方式治疗。但由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身体素质较差,因此对手术操作要求较高[6]。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常用方式,本次研究中,给予不同组别患者不同治疗方式。以探寻其优劣差异。本研究中,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2个月时Harris功能评分、临床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可见,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疗效确切,可缩短患者卧床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分析原因主要是(1)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采用闭合复位,患者骨折部位很难达到解剖复位[7],而人工关节置换依据患者骨折部位情况选择适合的假体置入,更符合生理解剖状态[8]。(2)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较差,加上常伴有骨质疏松等症状,采用髓内钉内固定容易出现固定失败情况,加剧患者病情。(3)人工关节置换后患者可以早日下床活动,患者可更快回复,降低因长时间卧床引发的并发症风险[9]。(4)人工关节置换术相较于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而言,无须2期手术取内固定。避免2次手术引起患者痛苦。
综上所述,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疗效确切,可缩短患者卧床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