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燕
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门诊部 455000
部分慢性肾衰竭患者需要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使生命得以延长,等待肾脏移植机会,而建立高通畅率的血管通路是透析的先决条件[1]。随着肾内科护理工作的不断发展,临床逐步开展动静脉内瘘满足需要[2]。赋能教育强调自主决策的重要性,鼓励患者与家属自己决定是否需要接受某种特殊干预不仅可以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疾病,也有助于主观心理上的康复进程[3]。因此,本文将针对透析患者与家属的双重赋能干预及效果进行评价。
1.1 临床资料 收集某三级医院2016年2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20例慢性血液透析患者;收集的资料包括性别、制作内瘘时的年龄、病因、部位、内瘘的初始失败原因及处理、内瘘成熟时间(从建立到第1次应用时间)、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及内瘘的转归。排除标准: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恶性肿瘤等;神经发育障碍者以及近期一般健康状况不良或经历严重应激事件以及负性事件的受试对象;各种原因不能配合调查进行的受试对象。确诊为终末期肾病并需要维持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以动静脉内瘘作为永久性血管通路。遵循随机化原则将120例入选患者分为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可比。
1.2 方法 对符合要求的门诊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取随机抽签进行分组,奇数为观察组,偶数为对照组,对受试者当面详细讲解研究要求后,取得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现场填写干预前调查问卷并收回。干预3个月后采用网络问卷星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
1.2.1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和生物反馈治疗,常规护理有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同时包含饮食指导等。治疗期为1个月,研究中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的同时还接受生物反馈治疗干预,治疗细则:每周2~3次(每次治疗45min)。
1.2.2 观察组:(1)在对照组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患者与家属的双重赋能的护理”。包括:专门人员提供专业知识指导。由2名主治医护和工龄>6年的4名护师以上级别共同组成的专业团队。医护分工明确又相互协助,医师明确诊断,将符合要求的患者纳入研究并进行全程治疗的指导,护士执行医嘱并进行全程健康宣教,对患者治疗全程进行跟踪指导。(2) 组建病友会:免费召开“透析病友会”“营养管理”等健康讲座为观察组患者和家属提供知识援助。免费发放健康资料,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其内容,让患者和家属了解,其内容包括疾病发病机制和对健康的危害、临床表现、目前治疗方法、生物反馈治疗的优势、日常护理、饮食护理。并根据患者和家庭情况,在微信或者QQ建立互助家庭等,形成抗病联盟。(3) 创建医、护、患微信群。专业指导咨询团队通过微信对观察组提供持续性的医疗帮助。每周固定周一,由一名主管护师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形式多样的健康宣教,将透析相关知识以多种渠道和形式推送,同时针对患者或家属的问题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医患群能更快捷地帮助患者解决疑问,增加医患感情,以增加患者治愈的信心。
1.2.3 研究及随访时间:两组受试对象随访观察3个月。并且在研究开始(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分别对两组进行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各项评分越高,优势越明显。
2.1 两组治疗依从性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按时按量服药以及回访态度平和方面的依从性得分显著更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日常规律锻炼、饮食搭配合理方面的依从性得分在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中的差别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依从性评分对比分)
2.2 两组随访生活质量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情绪、社会方面的量表得分显著更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躯体功能以及认知方面的得分差别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2.3 两组对护理干预的满意度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干预的专业技术、宣传教育和生活护理方面满意度评分均更高,同时在服务态度以及综合评分中也可见观察组患者评价的满意度水平更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分)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终末期肾病患者接受透析治疗。患者长期血液透析效果和生存质量依赖于稳定可靠血管通路建立。美国肾脏病透析指南中推荐体重超过20kg并且预期要进行1年以上血液透析时要以自体动静脉内瘘或人造血管内瘘作为血管通路[4]。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优点包括较低的感染率及血栓形成、透析更充分、通路寿命长、更大的活动自由;而缺点是需要2~6个月时间成熟、穿刺时疼痛、透析时前臂需固定。
本次研究中,患者家属双赋能干预模式同常规的护理模式对比,可见赋能干预对于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进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也同时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水平,提示该干预模式的临床优势。在我国,目前赋能心理模式在众多临床诊疗领域应用还不是很多,既往国内外研究报道提示[1-4]这种干预手段特别是对于日常症状尚好,病情不是非常严重,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的患者特别适用,因此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接受此类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预后生活质量,同时也利于疾病的管理。其原因与赋能心理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不仅对于患者有必要进行赋能干预,对于慢性病患者的家属或照护者也有必要进行赋能干预,配合患者共同提高自身疾病管理信心与水平。从根源上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以及自我效能水平[5-6]。
当然,本文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譬如具体执行干预的过程中,存在部分护理人员把握患者人格特征能力不够精准,干预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意识还比较薄弱等,这也提示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对患者乃至照护者的赋能及其效果,仍然需要更多实验验证,也是今后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