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南汐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部对高中美术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样一来艺术鉴赏教育就变得非常重要,而这种变革可以有效地促进高中美术鉴赏目标的实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那究竟应该怎么操作呢?这一大难题深深困扰着我们。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影响高中生审美心理的因素及培养审美心理的过程的猜想,相应的给出了解决审美能力低下的方法,为进一步优化艺术欣赏教学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审美能力;审美心理
引言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艺术欣赏是高中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学生们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文化课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应该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从而使学生们的艺术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学生審美心理的影响因素
在高中时期,学生审美能力还在初步发展的阶段,没有定型,如果受到良好的教育,美术鉴赏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相比起传统的美术教育,新时期的美术教育不仅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于学生们来说,也有着更高的挑战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更加理性和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从而加深学生的艺术体验。
首先应该提供基础的理论知识。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而且基础理论知识在学生鉴赏艺术的角度和赞赏评价的标准中也占有很大的分量。其次,应该帮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知道作品的形成过程,体会事物背后的美。只有学生亲自去感受过,体验过,才能够产生极为深刻的理解,进而结合自身特色,形成一定的审美标准。而高中老师在平常教学中,主要的美术教学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专业素养,完成学生的审美心理过程。最后,我们必须把情感和理智结合起来。作品总是包含各种感情的,我们应该了解艺术背后的特征,体会作者想表达的艺术感情,不能仅仅只凭着直觉去感受作品的好坏和美丑,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认真真的分析,在默化潜移中提升高中学生的鉴赏水平。
二、学生审美心理的要素构成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学生的审美心理由多种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因素构成。其中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是最重要的三个要素。
审美感知由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两部分组成。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态,它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审美知觉比审美感觉复杂,审美知觉依赖身体多个器官的联合活动,但是审美知觉并不是审美感觉的简单组合。美学的一切情感体验,都来自审美感觉。而最初的感觉往往也是真实的。审美知觉是在欣赏的过程中对情感的把握,它具有主观性,和审美者的生活经验有关。审美知觉随着审美感觉的发展相应的得到提升。
审美想象心理学分为重建想象心理学和创造性想象心理学,在艺术学习的第一阶段主要是打好重建想象心理学的基石,这对于后面提升审美能力的发展有很大作用。同时训练可以使教师发展创造性想象力,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随着互动,都能得到新的提高。另外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去理解阅读艺术作品,并将他们联系起来,一方面使学生继续加深对艺术作品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高中的学习,学生的能力会得到质的提升。
审美情感是艺术作品和欣赏者自身的主观感受碰撞而产生的,审美情感是交流的桥梁,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通过自身审美情感的交流而升华。
三、学生审美心理的形成历程
随着课程的推进,高中学生的审美心理将经历三个不同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包括外部作业、感知热身阶段;第二阶段是体验工作的内在魅力,即认知。第三个阶段是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即高潮。人们很难理解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幸运的是,情感和理智的完美转化在第三阶段得到证实,而感官体验的过程是感性向理性的过渡转换。学生通过高度整合的心理状态表达了自己的个人情感,审美水平提升明显。因此学生就可以通过不断的提高审美境界,得到身体上的放松和精神上的愉悦。
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措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越来越成熟。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从源头上抓起改变看法。其次,要加强学生的艺术感知,强调艺术欣赏的目的。同时,对于教师自身来说,在不断加强教育机制的灵活性的同时,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对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创新。最后充分利用学生的主观想象力,加以引导,体会作品的背后意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结语
高中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审美心理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教育质量。但是仅仅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不仅不能够很好的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而且也无法切实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因此,在高中阶段我们需要开设美术鉴赏课程,从艺术的角度来切实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美术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永成.高中生审美心理特征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研究.教育观察[J]2018(6)2.
[2]陈丹晨.美术鉴赏教学对高中生审美心理影响的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J]2015.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