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絮
从零开始
电影《梅艳芳》团队花了三年的时间才从全亚洲的候选名单中定下来由王丹妮来饰演梅艳芳一角。安乐影片CEO江志强和《梅艳芳》的导演梁乐民在网上看到了王丹妮的照片,并邀请她参与到选角中来。对于彼时身为模特的王丹妮来说,电影是一个非常遥远,非常陌生的领域,但她希望自己能够走出舒适圈,接受全新的挑战,“我一直告诉自己接下来的几轮试戏要努力,看自己能走到多远,我也一直保持着陪跑的心态,专注做好当下该做的。”
长达半年的试戏结果显而易见,王丹妮最终被选中饰演梅艳芳。因为缺乏经验,王丹妮担忧自己的表演难以尽现出梅艳芳意义非凡的人生,她坦言,“刚知道确定是我的时候,心里挺害怕的,当时情绪波动比较大,逃跑去泰国哭了两天两夜,只有惊没有喜,梅姐这么有份量,我怎么演好,满脑子问号。”待到她情绪沉淀后,她又因为这一群为了展现梅艳芳的传奇一生才聚集在一起的人们而感到动容,“能遇到这么好的团队,遇到梅姐这个角色,是我的缘分和使命。”
梅艳芳年仅4岁就和姐姐梅爱芳一起登台演唱,而在唱歌、跳舞和表演上,王丹妮仿佛一张白纸,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电影开拍前,导演梁乐民和监制江志强特意请来如今已故的香港“戏骨”廖启智、殿堂级音乐监制赵增熹、著名编舞师麦秋成担任导师,对王丹妮进行了半年之久的特训。
王丹妮回想起进行特训时的自己,“我每天都要上6小时的课,下课就回家训练,在房间里面唱歌,洗澡的时候也唱歌,在练跳舞的房间猛跳两个小时,一定要把那个动作做好。就像梅姐说的‘只要有信心,无难事’,当时我能做到的只有每一天不停努力追,希望能再接近角色多一点点,哪怕只有一点点。我就凭着努力,最后这三样本来都觉得超级有难度的东西,反而被慢慢努力的自己很舒服地消化掉了。”
爱上梅姐
“越走近她越想她,越了解她越爱她。”这是今年7月18日梅艳芳出道39周年纪念日之际,王丹妮写在微博里的话。因为接拍电影的契机,王丹妮重看了很多梅姐的资料,从前辈们口中、影像记录中重新了解梅姐,甚至爱上她,成为“铁粉”,然而走入角色始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王丹妮特别感激彼时教自己表演的已故香港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演员廖启智,她期望他在天堂也能够看到这部《梅艳芳》。“有机会做智叔的学生是我的福气。”王丹妮说,智叔曾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她,用自己对表演的热诚来感染她,让她渐渐地敞开心扉,“他告诉我做演员信念要强,要给观众感觉你是真实的。”
对于王丹妮来说,从让她学起来压力倍增的招牌动作,到富有时代感的舞台风格;从研究梅艳芳独特的声线,到最终能演唱出片中的一首首歌曲;这些都无疑是在帮助她一步一步走近更真实的梅艳芳。
当被问到“会如何把握模仿和重新演绎之间的度”时,王丹妮回答说,“我一直记得关锦鹏导演来探班时,他叫我不要去模仿梅姐,我也一直提醒自己这不是参加模仿大赛,要用感觉真正走入她的世界。”
事實上,王丹妮第一次体会到自己快要和梅艳芳融合在一起的那种奇妙感觉,是在最后一轮试镜演唱《夕阳之歌》的时候,当她穿上那件婚纱,就能感知到梅艳芳嫁给舞台的巨大决心。直到后来导演才告诉她,当时很多同事都被她所感动,有的甚至落了泪。正是因为那一刻真诚而投入的表演,才让团队最终认定要与王丹妮携手完成这一页华章。
侠女的时代
维港之畔,当年梅艳芳喊出豪言壮语之地,如今矗立着一座她的塑像,赫然写着“香港女儿梅艳芳”。梅艳芳的一生也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从梅艳芳幼年演唱的荔园、启德游乐场,到后来建起的一处处城市地标,那个时代的香港也在追溯梅艳芳人生的同时得到了制作团队的复刻与还原。
电影拍摄的最后一场戏是《夕阳之歌》的舞台,为了还原当时的场景,江志强借到了红馆实地拍摄。王丹妮说,拍完之后大家都哭了,大家都很舍不得。这份舍不得,既有对告别梅艳芳的不舍,也有对这一程追忆梅姐的电影之旅的不舍。
“拍最后一场演唱会的戏时,在上台前我对着古先生说‘我舍不得’,我看到他眼神中有泪水。”在电影中古天乐饰演的Eddie一手打造了“百变天后”梅艳芳,二人是相依相伴的知己;而在电影之外,古天乐作为前辈在引导着王丹妮以自身经历来与诀别时刻的梅艳芳共情。“古天乐先生,林家栋先生、杨千嬅小姐,他们都是很好的前辈。跟他们合作很幸福,他们传递给我很大的安全感,让我在拍摄中没有压力,大家很愿意分享经验来帮助我。这非常有梅姐的‘前辈提拔后辈’的精神,所以我非常幸运,要更加努力。”
2003年11月,重病中的梅艳芳连续举办了8场“经典金曲演唱会”来回报歌迷。11月15日这天,她穿着曳地白纱出现在演唱会上,对台下的歌迷说,“我是一个歌手也是一个演员,穿婚纱不是第一次,不过没有一次是属于我自己的,这可能是我一生的遗憾,但是我有你们的爱,我这个遗憾已经被填补了。我将我自己嫁给音乐,嫁给你们。”一曲《夕阳之歌》唱罢,她转身走向长梯,渐行渐远,在长梯尽头梅艳芳回身挥手,在一声利落爽朗的“拜拜”中告别了最爱的舞台和观众。
梅艳芳一生坚韧勇敢,爱得有始有终,而她的这次告别就像一位潇洒恣意的侠女隐退江湖那样,留下一段传奇人生和未曾离去的错觉。时至今日,仍有很多故友在谈起她时,仿佛她只是迟来一些,语气里并没有太多悲伤。
梅艳芳的侠义精神从未和她一同离去,而是始终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成为了一种传世的品格。溯及源头,呕心沥血要拍出这部传世电影的江志强,他和梅艳芳的缘分也始于梅姐的侠义和善良――当时已经是香港当红歌手的梅艳芳欣然同意为当时规模不大的安乐电影制作的《子猫物语》宣传站台。而今,他又把这样的传世之作交到了新面孔演员和年轻一代电影人手里,这是一件很“梅艳芳”的事。
“我的年纪和梅姐最辉煌的时代错过了,一直到初中时SARS爆发,梅姐筹办1:99演唱会,短时间内叫了演艺圈很有份量的一班好友来帮忙,筹集很大一笔善款给需要帮助的人,这份大爱和侠女的精神,让当时的我有了很深的印象。”即使是没有感受过梅艳芳辉煌时代的王丹妮,乃至更年轻的一代,大家也都曾或多或少地被梅艳芳的侠女精神打动过。
“她是那个美好时代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梅姐她永远把别人放在第一位,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着想,她在顺境或逆境中坚持永不放弃的精神非常感染我,让我做每一件事情都觉得自己必须做好,我肯定能做到。无论有多少辛苦,只要熬过去,就会发现原来我又达成了我以为做不到的事情。我也希望可以通过电影勾起大家对梅姐的回忆,让她身上的正能量能够延续下去。”王丹妮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