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叶子
洞头有“八大巧”:“水船用火烤”“驾舟靠双脚”“纸灯水上漂”“动物满船跑”“鸡鸭桌上叫”“熟饭用粉包”“猫耳朵下水煮”“美人儿任你咬”。而我最喜欢的就是“鸡鸭桌上叫”了。
这里所说的“鸡鸭”可不是一桌鸡鸭鱼肉,而是冬至时节每家主妇制作的米塑小吃,闽南语叫“鸡母狗馃”。
过去我们洞头,养鸡下蛋,是家庭的主要副业之一,换盐换糖换火柴,靠的就是那些蛋。为了确保来年禽畜兴旺,尤其是免受鸡瘟,便在冬至时节做鸡母狗馃来拜土地公、敬菩萨,求得庇护。
我的奶奶是做鸡母狗馃的高手。奶奶做,我经常在旁边看。先将米粉搓成个圆团,再用十指擺弄一下,一个鸭子的形状就被捏出来了。奶奶还会妙用剪刀:轻轻一横剪,鸭子的嘴巴张开了;稍稍一竖剪,鸭子的尾巴翘起来了……再拿出山上采集来的野生植物,把里面黑豆般的果实取出来,往上一嵌,鸭子的眼睛睁开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鸭子就诞生了。除了剪刀,牙签、叉子等都是她信手拈来的工具,不一会儿,小鸡、小狗、小兔子都已经摆在桌子上,每一个形态都不同,真像是一次动物家庭大派对。
接着把鸡母狗馃摆放在蒸笼里蒸熟,出笼后晶莹剔透、香味四溢。让人既想吃又舍不得下嘴。轻轻咬上一口,糯糯的、香香的、甜甜的,实在是太好吃了!
捏鸡母狗馃,吃鸡母狗馃,其乐融融,代代相传。
发稿/庄眉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