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健康为中心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及对策

2021-01-11 05:18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0年11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慢性病医疗卫生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国民生活水平提升,人们的健康需求发生了一定变化,接受医疗的目的从最初的“看病”逐渐转变成如今的“健康”。为满足民众现阶段健康需求,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模式也必须做出相应转变,即由“治疾病为中心”转变为“健康为中心”。简言之,就是要培养同时会“治已病’与“治未病”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的,下面围绕以健康为中心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探讨。

一、以健康为中心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动因

(一)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采取以健康为中心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其动因之一是为了适应医学模式上的转变。关于医学模式转变,可总结为:随着医学不断发展,传统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展现出它的落后性,为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并促进医学事业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被提出并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认可与运用。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落后性主要表现为它的关注点始终只位于生理层面,比如关注疾病给人带来的生理变化,忽视了社会层面、心理层面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随着医学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除生物因素外,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等都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明显影响,而且局部、具体的生理疾病并不仅仅只会影响人的某一部位,而是会波及人的整个躯体以及心理状态。此情况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应运而生,关注心理、社会等因素以人类健康为中心加强疾病防治成为主流。

(二)满足我国新医改需要。以健康为中心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其动因之一是为了满足我国新医改需要。实施新医改的主要目标,可简单总结为——使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人可享,保障国民健康,全面促进国民健康水平提升。此背景下,将“治病为中心”转变为“健康为中心”,做好健康促进工作,使医疗卫生服务重心前移,是达成新医改目标的必然路径。为配合新医改,促成新医改目标达成,那么相应的,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也应做出改变,即应当围绕“健康”实施新一轮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不断为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提供优质人才,真正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前移,从“治病”变为“治未病”。

(三)应对慢性病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以健康为中心进行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可帮助我国应对慢性病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根据《2019—2025年中国慢病管理市场专项调查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提供的数据可知,2017年全球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人数为41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7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未来我国医疗卫生体系面临的挑战,随着慢性病患者低龄化、我国劳动力人口素质逐步下滑,它还会给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除慢性病外,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也冲击着我国医疗卫生体系,要减轻慢性病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卫生压力,需摒弃以治病为中心进行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采取以健康为中心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预防慢性病、老年病来加强国民健康管理,以此应对慢性病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二、以健康为中心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对策

(一)贯彻“治未病”思想与“预防为主”方针。在以健康为中心进行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时,首先要贯彻“治未病”思想与“预防为主”方针,简单来讲,就是从思想层面入手,改变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时多关注“治病”、少关注“防病”的固有思维,使人才培养兼顾防病与治病。在贯彻“治未病”思想与“预防为主”方针时,可采取的策略有:将“治未病”思想与“预防为主”方针融入各大院校的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当中,使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重心前移,此时,一是要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疾病预防意识,二是要使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具备更加专业、系统的疾病预防知识、健康管理知识。

(二)注重多学科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注重多学科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加快以健康为中心进行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策略之一。简言之就是在培养医学卫生专业人才时,不将学生束缚在狭窄领域当中,鼓励学生积极进取,跨学科、跨行业选课,汲取其他相关学科与行业的知识,并参与到其他相关学科及行业实践当中。例如,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鼓励医学专业学生积极学习心理学知识、社会学知识,使学生对健康与心理、社会之间深层次关系有一定认知,以此帮助医学专业学生构建出更加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为学生后续投入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打下更加牢固的知识基础。

(三)结合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在以健康为中心进行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时,为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及效果,必须结合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需求。换言之,就是使教育系统与卫生系统形成良好联动,使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它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结合卫生系统人才诉求落实人才培养工作,从而为卫生系统提供它真正需要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此时,可采取的人才培养策略有——结合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即在以健康为中心进行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时,围绕卫生系统人才需求进行课程设置,除了通过设置医学专业课程来培养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通过设置文化课程、实践课程等等,来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以及其他作为一名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应当具备的能力。

(四)对乡村医生实行“县管乡用”盘活基层人力资源。确立以健康为中心,探索完善乡村医生“县管乡用”或“乡聘村用”机制,解决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薄弱和人才匮乏问题。首先,按照部门职能职责,依据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决定,中央和各省委、省政府关于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都明确规定,对可由市场提供、社会承担的公共服务,逐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由政府设立公益岗的方式完成。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5部委联合印发的《村卫生室管理办法(试行)》中已作出规定,村卫生室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拨付。二是村医按照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卫生室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村卫生室属于村委会管理范畴,由县级政府层面规范乡村医生工资待遇,工资待遇由政府补助、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进行供给,根据乡村医生在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院的实际工作量进行核算,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三是各地可以在推进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强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卫生健康等部门政策协同,探索开展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县管乡用”或“乡聘村用”机制。鼓励有条件地区探索实行基层医务人员“乡聘村用”。优先培养贫困县村医,实施村医培训培养计划,为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及卫生室配备合格医生。

(五)以健康为中心调整医学教育专业方向。在医学模式发生转变、以健康为中心成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主要方向的情况下,为加快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可采取的对策有——以健康为中心调整医学教育专业方向。此时可具体做法有:首先,放宽人才培养范围。除了针对在读学生开设医学教育专业外,还可针对在岗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开设相应的医学教育专业,以此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进一步学习医学知识与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创造良好条件。其次,完善医学教育专业分支。即可针对特有人群设置相应的医学教育专业,比如可针对儿童设置儿童健康管理专业、针对慢性病人群设置慢性病健康管理专业等等。

(六)推进实践教学培养方式与学制改革。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除了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极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以健康为中心进行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时,可通过持续推进实践教学培养方式与学制改革,来强化人才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培育效果的目的。比如,将原本对实践较为忽略的“4+1”人才培养方式与学制,改革为更加注重实践的“4+4+3”培养方式与学制。几种医学实践教学培养方式与学制类型如表2-1。

表2-1 医学实践教学培养方式与学制类型

三、结语

综上,以健康为中心进行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育是顺应时代发展、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各大院校始终将培养以健康为中心的、高素质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视作重要办学目标,并为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提供了大量生力军。在以健康为中心加快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时,除了深入贯彻“治未病”思想和“预防为主”方针等对策外,还可通过构建专业群、完善卫生健康课程育人体系等做法来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综合素质提升,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慢性病医疗卫生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第二届编委会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医疗卫生装备》杂志稿约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医疗卫生装备》杂志稿约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