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体温及母乳喂养的影响

2021-01-11 21:11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13000戴红菊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2期
关键词:母乳喂养母婴病房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13000)戴红菊

有研究表明:宫腔内温度为37.5℃~37.9℃,而产房或病房室温多维持在24℃~28℃,新生儿自宫腔娩出后,从一个温暖的环境进入一个相对寒冷的环境,温差接近10℃,且明显低于新生儿体温。由于新生儿皮下脂肪菲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成熟、体表面积较成人更大,如不能给予合理有效的保温措施,极易发生低体温。低体温的发生不仅可增加新生儿细胞代谢,增加组织耗氧量,还可出现酸中毒、低血糖、新生儿硬肿症等严重并发症[1]。传统新生儿娩出后,多使用包被包裹后置于床上,离开母体的新生儿缺乏安全感,且外界温度较低,不仅不利于维持新生儿体温,还影响了产妇早开奶和新生儿的有效吸吮。世界卫生组织(WHO)及我国《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技术的临床实施建议》均提倡新生儿娩出后早期予以母婴皮肤接触60min以上;WHO还指出[2]:此类低成本、基本的新生儿保健服务可有效减少新生儿低体温的发生。母婴皮肤接触(skin-to-skin contact)指新生儿分娩后,将其裸身俯卧于产妇裸露的胸部,并使用毛毯或盖被覆盖新生儿裸露的背部。多项研究表明:产后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有利于泌乳和母乳喂养,并对婴儿日后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的作用[3]。本文将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应用于新生儿中,有效维持了新生儿体温,促进了母乳喂养的实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在我院产科于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并经阴道分娩的产妇122例,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9.3岁。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1例。纳入标准为:①单胎,足月;②经阴道分娩;③新生儿Apgar评分>8分;④排除早产儿或新生儿异常需转入新生儿监护室接受观察治疗者;⑤排除产妇体温>37℃;⑥排除因各种原因无法实施母乳喂养者;⑦产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两组产妇及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新生儿分娩室温及病房室温均维持在25℃~28℃,辐射保温台预热并维持温度在32℃。对照组新生儿第一次断脐后,将其置于辐射保温台,予以脐带消毒和第二次断脐。使用消毒纱布或治疗巾擦净新生儿身上的羊水,予常规新生儿护理后,将新生儿用包被包裹保暖,置于其母亲身边,观察产妇及新生儿无异常后,将母儿一同送回病房。返回病房后护士将新生儿置于婴儿床上,待其出现觅食反射或哭闹后,再将新生儿抱至产妇身边,协助其进行母乳喂养。试验组新生儿在产房娩出后步骤同对照组。母儿一同返回病房后护士将新生儿裸身俯卧于产妇裸露的胸前皮肤接触60min,将新生儿头偏向一侧,以防堵塞其口鼻,嘱产妇双手搂抱新生儿,同时护士使用毛毯或盖被覆盖于新生儿背部,期间如新生儿出现吸吮反射,可协助产妇将乳头置于新生儿口中进行哺乳,皮肤接触持续60min后,观察产妇与新生儿无异常,再将新生儿用包被包裹后置于婴儿床上。

1.3 观察指标 比较新生儿返回病房及返回病房2h的体温,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后觅食反射出现时间、首次母乳喂养持续时间。

1.3.1 体温 分别在新生儿返回病房即刻及返回病房2h的体温由病区护士使用体温计测量新生儿的腋温,所测腋温+0.5℃为其体温。新生儿正常体温为36.5℃~37.5℃,体温<36.5℃则认为发生低体温。

1.3.2 觅食反射出现时间 护士观察并记录新生儿娩出后首次出现嘴张大、舔嘴唇、舔舌、流口水、吸吮手指、寻找乳头等觅食反射的时间,精确到秒。

1.3.3 首次母乳喂养持续时间 由病区护士记录新生儿首次母乳喂养开始至结束吸吮的时间,精确到秒。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新生儿返回病房即刻及返回病房2h的体温的比较及新生儿首次觅食反射出现时间、首次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新生儿返回病房即刻的体温为(36.82±0.25)℃,返回病房2h的体温为(37.05±0.16)℃;对照组新生儿返回病房即刻的体温为(36.55±0.32)℃,返回病房2h的体温为(36.68±0.13)℃。试验组新生儿返回病房即刻及返回病房2h的体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新生儿出生后觅食反射出现时间为(21.1±5.3)s,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觅食反射出现时间为(30.5±5.1)s。试验组新生儿出生后觅食反射出现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新生儿首次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为(29.8±5.4)min,对照组新生儿首次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为(22.1±5.7)min,试验组新生儿首次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母婴皮肤接触可维持新生儿体温 新生儿体表面积较大,血管丰富,皮肤及皮下脂肪菲薄,加之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极易造成散热大于产热,发生低体温、体温不升、多器官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多项研究证实:产后与母亲进行皮肤接触的新生儿平均体温高于置于产床旁的新生儿[4]。由于产妇的身体温度恒定,母婴皮肤接触可供新生儿取暖,减少新生儿皮肤的散热,保持新生儿体温稳定。此外,母婴持续皮肤接触通过气味、触觉等刺激诱发产妇催产素分泌,继续升高产妇的皮肤温度,为新生儿带来温暖;而皮肤接触也增加了新生儿的安全感,降低了新生儿的交感神经兴奋性,扩张皮肤毛细血管,帮助新生儿维持正常体温。

3.2 Righard研究发现[5]新生儿首次觅食反射发生在出生后20~40min,新生儿出生60min内嗅觉和触觉最为灵敏,此期间将其与母亲密切接触,可促使其自主寻乳,此后新生儿会进入嗜睡期。因此,产后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新生儿受感官刺激的影响,可加速其发生首次觅食反射,自主寻找乳房并主动完成首次吸吮,缩短早期喂养时间。对于母亲而言,当新生儿自主吮吸乳头并成功完成首次母乳喂养,既可促进泌乳素的分泌,增加乳汁分泌,还可坚定母亲母乳喂养的信心;对于婴儿而言,母婴早期皮肤接触可帮助新生儿较早识别母亲乳汁的气味,可促使日后母乳喂养的成功。

综上所述,本文将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应用于新生儿中,有效维持了新生儿体温,提高了新生儿的安全感,促进了母乳喂养的实施。

猜你喜欢
母乳喂养母婴病房
换病房
喜忧参半的母婴产品“海淘热”
母乳喂养进社区
病房
母乳喂养 好处多多
林姗:母乳喂养是幸福的
拯救世界的孩子们
消除母乳喂养10个误解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尿布师:只卖纸尿裤的母婴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