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爱,李小强,高小波
(周至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陕西 周至 710400)
蛋禽是指饲养起来以专门产蛋为目的的禽类,主要有鸡、鸭、鹅、鹌鹑、雉鸡、鹧鸪等。蛋禽跟肉用禽类不同,人们饲养蛋禽的主要目的是获得高质量的蛋,产蛋率和产蛋量是两个比较重要的指标。而冬季一般气温较低且多变,禽舍内通风不良,环境温度限制了饲养的条件,保温和通风相互矛盾,易引发各种疾病,进而影响蛋禽的生长和生理代谢。因此,在冬季如何保证蛋禽蛋品质?如何使蛋禽保持良好的产蛋量和产蛋率?是做好冬季的饲养管理工作的关键。不仅要解决好通风和保暖之间的矛盾关系,且要同时注重饲料营养调控和疾病防控技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为蛋禽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一般来说,不同的蛋禽有不同的最适温度,但大致为18~24 ℃。当环境温度低于5 ℃时,蛋禽的产蛋率下降,低于0 ℃时产蛋量明显减少甚至不产蛋。这在北方冬季特别明显,如农户散养的蛋禽(鸡、鸭、鹅等)冬季基本上是不产蛋的。并且此时饲料消耗明显增多,导致料蛋比上升,饲养成本增加。因此,冬季一定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使舍内温度维持在适宜范围。要在进入冬季之前进行禽舍的修缮,检查有无漏风、漏雨之处,及时修补,加强墙体的保温,门窗加盖草帘和棉帘;北方的禽舍也可以适当增加取暖设施,但要防止煤烟中毒;在阳光充足时去掉向阳的窗户的遮盖,让阳光尽量能照到舍内[1]。
在保暖的同时也要注意通风,如果通风不良会导致室内湿度过大、有害气体浓度过高、粉尘微粒增加、病原微生物含量超标,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呼吸道疾病多发,疾病治疗费用增加,养殖成本增加,产蛋量和产蛋率下降,蛋品质下降。应在每天气温高时和天气好时开窗通风,或使用换气设备保证每天都有足量的通风;加强室内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减少粉尘和病原微生物的量,保持舍内清洁干燥、空气新鲜。
冬季气候寒冷,蛋禽一方面要维持体温,另一方面还要维持代谢和产蛋,所以能量饲料的消耗量大,饲料的摄入量会增加,此时需要增加饲料中能量饲料(如油脂、脂肪酸、玉米等)的添加比例。但能量饲料也不是越多越好,能量水平过高会降低蛋禽的养分利用率,如果能量摄入超出机体的需要量,多余的能量就会以脂肪形式沉积下来,导致机体过肥,从而降低饲料原料的利用率,最终影响产蛋率。
研究表明,适宜的低能量水平饲粮更利于蛋禽的生长发育,能提高生产性能以及蛋品质。在补充能量饲料的同时还应考虑饲料营养的均衡性,也应补充一些蛋白质(15%~17%)和钙(3.4%~4.1%),这对于保持蛋品质至关重要。蛋白质一般不作为能量饲料被消耗,当能量饲料缺乏时蛋白质会被作为能量消耗掉,造成蛋白质的浪费;当能量饲料过剩时,蛋禽的采食量会减少,蛋白质的摄入也会减少,从而影响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矿物质元素(钙、磷、锰、锌、铁、硒、铜、铬、钠等)在蛋禽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应注意适量添加。另外,近年来维生素对蛋品质,蛋禽的抗氧化能力、抗病力、抗应激能力的影响也备受关注,应注意不同蛋禽品种、饲养环境、日粮类型下维生素的适宜添加量或配比。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青绿多汁饲料,因为青绿饲料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叶绿素等,可以补充配合饲料的不足而满足蛋禽生产需要。
冬季禽舍因密封性较好,所以通风性会相对差一些,且随着规模化和集约化养殖的发展,饲养密度不断加大,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刺激性气体的浓度会高一些,这样会对蛋禽的呼道产生刺激作用。密闭的禽舍内微生物和粉尘也相对会多,常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多发。因此要加强通风,做好舍内清洁工作,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抗菌、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中草药,如板兰根粉和蒲公英粉,会对呼吸道疾病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蛋禽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有病毒性的(如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禽流感、禽痘等)、细菌性的(如鸡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传染性鼻炎、曲霉菌病等)和寄生虫性的(如隐孢子虫病、白细胞原虫病)。要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做好日常管理,控制人员流动,减少应激。当发现个别蛋禽出现呼吸道疾病时,要及时拣出、隔离或淘汰,防止大群禽发病,同时对大群采取全面的预防性措施,防止病情进一步蔓延。
研究表明,在红色光线下母鸡的产蛋率要比在其他颜色光线下明显提高,一般可提高20%左右,所以要尽量提供红色光源。补光时间要稳定,不能时长时短,最好是每天早晚各补一次光,总共时长达16 h。光照度要稳定,一般为3.3~3.5 W·m2,并要还应注意随时更换破损光源,以使舍内保持适宜的亮度。
针对鸡群肠道健康,保肝护肠,提升鸡群免疫力功能,使用促进输卵管发育的中药,促进卵泡的发育;消除输卵管炎症;补充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及时淘汰产蛋少的鸡、停产鸡、弱鸡、僵鸡、有严重恶癖的鸡、产蛋高峰期短的鸡、过肥或过瘦的鸡和无治疗价值的病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