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洁雅,何雅军,伍敏仪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检验科,广州510220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使用最广泛的降脂药,对抑制心血管疾病有显著作用。但他汀类药物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其中最典型的是肌毒性不良反应,表现为横纹肌溶解症状,甚者死亡[1]。研究表明,SLCO1B1和载脂蛋白E(Apo E)基因多态性可引起他汀类药物药动学的不同影响[2],Apo E4携带者患冠心病的风险较非Apo E4携带者高40%,并且他汀类药物对Apo E4携带者疗效往往不佳或无疗效,而对Apo E2携带者的降脂作用最强。本研究通过观察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汉族心血管疾病人群血清SLCO1B1和Apo E基因多态性特点,比较两地区间SLCO1B1和Apo E基因多态性分布差异,为他汀类药物的个体化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1.1 临床资料收集2019年12月—2020年6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州市华侨医院、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200例作为华南地区汉族心血管疾病人群的数据,同期重庆大坪医院、成都西区医院、贵州毕节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200例作为西南地区汉族心血管疾病人群的数据。纳入标准:年龄18~80岁;合并高脂血症;无肝肾功能不全及肿瘤。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①高胆固醇血症:血清TC>6.48 mmol/L或(和)LDL-C>3.80 mmol/L;②高甘油三脂血症:血清TG>1.76 mmol/L;③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HDL-C≤1.04 mmol/L。
1.2 血清SLCO1B1和Apo E基因多态性检测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法。采集受试者静脉血2 mL,EDTA抗凝,使用人全血核酸提纯试剂盒提取血液基因组DNA。提取的DNA推荐浓度为5~15 ng/µL,DNA的A260/A280为1.8~2.0。PCR反应条件:37℃10 min;95℃预变性5 min;95℃15 s,60℃45 s(在此阶段结束时采集荧光信号),40个循环。荧光信号采集为FAM通道(SLCO1B1*1b 388A、SLCO1B1*5 521T、Apo E2 526C和Apo E4 388T)、VIC通道(SL⁃CO1B1*1b 388G、SLCO1B1*5 521C、Apo E2 526T和Apo E4 388C)、ROX通道(内标基因)。基因检测试剂盒均购自武汉友芝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1.3 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判断SLCO1B1基因388A>G、521T>C两个位点多态性与他汀类药物相关,这两个位点可形成4种单倍体和9种表型,4种单倍体为:SLCO1B1*1a(388A-521T)、SLCO1B1*1b(388G-521T)、SLCO1B1*5(388A-521C)、SLCO1B1*15(388G-521C)[3-4]:9种表型为:*1a/*1a、*1a/*1b、*1b/*1b、*1a/*5、*1a/*15、*1b/*15、*5/*5、*5/*15、*15/*15。基因表型*1a/*1a、*1a/*1b、*1b/*1b为正常代谢型,*1a/*5、*1a/*15、*1b/*15为中间代谢型,*5/*5、*5/*15、*15/*15为弱代谢型。
Apo E主要有526C>T和388T>C两种单核苷酸多态性,可形成3种单倍体和6种表型,3种单倍体为:Apo E3(388T-526C)、Apo E2(388T-526T)、Apo E4(388C-526C);6种表型为:E2/E2、E2/E3、E2/E4、E3/E3、E3/E4、E4/E4。基因表型E2/E2和E2/E3为保护类基因,E2/E4和E3/E3为大众类基因,E3/E4和E4/E4为风险类基因。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心血管疾病人群SLCO1B1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华南地区SLCO1B1基因正常代谢型155例(77.5%),中间代谢型44例(22.0%),弱代谢型1例(0.5%);西南地区分别为152例(76.0%)、42例(21.0%)、6例(3.0%)。两地区SLCO1B1不同基因表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2.2 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心血管疾病人群Apo E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华南地区Apo E基因保护类24例(12.0%),大众类144例(72.0%),风险类32例(16.0%);西南地区分别为22例(11.0%)、145例(72.5%)、风险类33例(16.5%)。两地区Apo E不同基因表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全球临床首选使用的调脂药物(Ⅰ类推荐,A类证据)[5]。然而,不同个体对他汀类药物的反应和药物代谢存在较大差异,文献报道为10%~70%[6]。高强度他汀治疗伴随着更高的肌病以及转氨酶或肌酸激酶上升风险,在中国人群中更为突出[7];肌肉症状、肝脏损害、中枢神经症状、糖尿病等是导致患者早期减药或停药的主要原因之一[8-9];此外,长期服用他汀类可诱发轻度认知障碍或永久性痴呆[10],减药或停药则可增加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率[5]。因此,他汀类药物使用的获益与潜在风险间的评估已成为医患共同关心的问题。
SLCO1B1是一种位于肝细胞膜的转运体,参与转运多种药物,将药物运送至肝脏,发挥药效,或转化为活性物质[13-14]。SLCO1B1基因388A>G、521T>C两个位点多态性与他汀类用药相关,携带突变基因的人群转运蛋白功能降低,因此发生肌病等不良反应的风险较正常人群更高[2]。临床药物基因组学实施联盟(CPIC)指南推荐,以SLCO1B1基因型为依据调整他汀类药物的用药剂量,若患者具有SLCO1B1的正常代谢类基因,表明患者对他汀类药物有较强的代谢能力,临床上可以考虑适当增加他汀类药物的剂量;若患者具有SLCO1B1的中间代谢类基因,临床建议使用中等剂量他汀;若患者的SLCO1B1基因是弱代谢类基因,说明患者代谢他汀类药物的能力很弱,有高度肌病发生风险,要谨慎使用他汀类药物。
Apo E主要由E2、E3、E4三种等位基因调控,不同的Apo E亚型对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亲和力不同。另外,E2等位基因与冠心病的较低风险相关,E4等位基因与冠心病的较高风险相关[9]。因此,带有保护类基因或大众类基因的高脂血症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的疗效明显,日常用药及饮食降脂效果最好[12]。具有Apo E风险类基因患者,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老年痴呆的患病风险增加,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日常生活宜低脂低盐低糖,忌烟酒。
本研究发现,400例受检者中同时具有SLCO1B1正常肌病风险型和Apo E保护类基因型患者39例(9.75%),此类人群对他汀药物剂量耐受性强,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和肌病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较低,疗效好,是他汀类药物的最佳受益人群;同时具有SLCO1B1高度肌病风险型和Apo E风险类基因型的患者2例(0.5%),此类人群对他汀药物的代谢能力较差,治疗效果不佳,导致在高剂量使用他汀的突变型患者中容易发生肌病等不良反应,他汀类药物在此类人群中应禁用[15]。
本研究结果显示,华南地区与西南地区汉族心血管疾病人群的SLCO1B1和Apo E基因各表型多态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表明同种族之间大致相同,间接支持了SLCO1B1和Apo E的基因频率分布差异与种族相关的观点[14,16]。另外,两地区的汉族心血管疾病人群各基因型分布规律几乎完全相同,与我国其他区域无明显差异[14,16-17]。首先,两地区Apo E基因的大众类基因型E2/E4和E3/E3最多,其中尤以E3/E3最多,基本符合人群Apo E表型分布的共同特点,即基因型为E3/E3的人群分布最多;其次,SLCO1B1基因型正常代谢型占比最大,中间代谢型较多,弱代谢型占比最少。表明华南和西南地区汉族人群大致以正常代谢类基因见多,大部分汉族人群对他汀类药物都有较强的代谢能力,服用他汀类药物较安全。
综上所述,华南地区与西南地区相比,两地区间汉族心血管疾病患者的SLCO1B1和Apo E基因多态性分布无明显差异。但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有限,可能在统计上存在偏倚,仍需临床上大样本量的数据进一步分析SLCO1B1和Apo E基因多态性与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的关系,从而更科学的评估此类药物的效益/风险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