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用归无

2021-01-11 16:34:37单晓孜
启迪·上 2021年10期
关键词:本体论老子本体

单晓孜

《老子》四十章涉及了老子哲学思想中本体论的认识问题,对“反”的不同认识,展现了不同的哲学思想内核与方式,而禅解正是通过对“反”一种自然轮回式“虚无致静”的本体定位思考,实现道论在体用上的“归无”统一,为我们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提供了另一种路径与方式。

以“反”为“物之始终”,明道体虚无。禅者解《老子》第四十章中“反者,道之动”时,通过将“反”认作物体变化的起点与终点,完成对宇宙本体的归无。《老子》第四十章视为老子的宇宙本体论,其言“反者”为“道之动”,是说“‘反’是道的运动”。此处之“道”在意义上可作“规律”解;从指向与地位上说,单论“道”有违本义,必将其置于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关涉,第一章中老子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前两个“道”姑且不作关联,是谓第三个“道”指构成宇宙的实体与动力,是宇宙的本体、本质。也就是说,老子探讨道运动的问题,实则是在探讨作为宇宙本质的规律运动的问题,指向生活中具象事物的变化演变。

解“反”之义是解“体”之义的关键所在。不同“反复”“事物反面”等螺旋式上升的辩证法之说,禅解“反”义是基于循环式的变化论。孚佑帝君注解“反”为事物发展的两端,物极必“反”,“反”而归者之“反”,将“反”认定为事物发展的始终,又说“无其始安见有终,而无其终曷以反始”,“反”也被认定为循环往复、回到演变起点的循环过程。世界规律的运动则被解释为事物从一极到另一极的运动,又从另一极的终点返回,回到事物发展的起点,禅解在对老子本体论的解释上反映了明显的“虚无思想”。在禅解看来,“反”实为“道”之本体的一体两面,具有同一性,因此“反”的运动是回归性、循环式的运动,无论世界经过如何剧烈的变化,又都复归原点,从过程上来看,似乎无异于从前,“道”之本体归于“无”,如此,“道”之运动性似乎就被淡漠,轮回的变化过程复归了一种恒静与空无。因而憨山有言“谓道体虚无至静,为群动之主。世人只知动之为动,不知动处即静”,正是在一种恒静之中,事物发生着具有相同轨道的运动与变化,禅解正是解答了老子“无”的思想在宇宙本体论上的体现。

以“弱”为“致柔气凝”,明道用无为。禅解不仅在本体论方面完成了宇宙“归无”的解释,也统一了“用”的虚无致静。“然道体至虚,柔弱无用”,禅解“道”“用”柔弱,并非示意世界变化的规律作用弱小或者没有作用,此中“弱”并非同属“小”或“强”一类的词。禅解是基于本体循环往复变化的虚无性,解释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如何的功能与作用。《八仙注》提及《老子》第一章有“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的说法,而“反”作为世界的本体,同“无”是为一般东西,即天地之始也。天地的本体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循环变化规律,“道”之用,也就是作为本体的循环变化规律在现实中的功用。其柔弱并非作用不大或者没有作用,禪解认为,“反”之“用”同“无”之用,是“卷之则藏,放之则弥”,强调了循环变化规律之柔弱在于其现象隐匿下的突出与加深,正如我们愈是解释历史发展受到何种动力支配,愈是一度被历史“阶段论”、改朝换代的理论所迷惑,这其中循环转化的规律则愈是藏匿其中;而当我们搁置“动力因”的追寻,纵观世界的本身、本体来发现,则发现历史的生成受到本身的影响,即经济中生产力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演变中,事物的运动最后对返归了自己的一部分,循环变化的规律正是以极强的影响力与普适性隐匿在现象的背后。禅解正是以“反”的本体论为基础,释其作用之“弱”,以明晰“道”在世界中所发挥的形而下的具象功能是归于一种无形体无实物的隐匿性与直观上的“无为性”,但是又具有韧度,因而,憨山会说“柔弱无用,而为天下有用之本。

反弱之说实为体用归无的道论。禅解老子的道论,正是通过对“反”“弱”虚无致静的解读,实现了“无”在“体”与“用”上的统一。禅解道论的信度来源于“体”“用”解释的均度关注,即哲学上“上位”与现实中“下位”的统合,本质上是实现了“无”的体用统一。“无”在“道”体上视为天地之始,事物变化的开端,也就是循环变化的规律,由于事物的变化需有前提,而循环演变正是形成所谓“有”的前提,“反”归于“无”以后,便完成了“无”在本体论的本质性定位。禅解对“无”的解释亦完成了现实的指向。所谓“道”的作用,也就是轮回变化的发展规律在现实中发挥的功能并不是有所依附、明显突出的,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具有本质性的存在,因而远远超越与凌驾于一切具象化、表面化的作用之上,理解“无用”是事物功能上的“无用”,而事实上,其“大用”正是因为它的本质性,发挥着决定性的功能,只是缺乏形体与实物。禅解正是基于“无”,也就是“反”,这一循环变化规律的在道“体”上所表现出来虚无致静的本体性特征,衍射其现实中作用发挥的本质性与无相性,同时实现了“体用”上的“归无”统一。

因而,憨山解释四十章最后一句时总结道:“是故世人只知天下之物生于有,而不知有生于无也。苟知有生于无,则自然不事于物,而能体道凝神矣”,正是在说,我们对世界规律的体察不应以致力于事物现象表面的解读为优先,而需建立一种循环变化的规律“道论”,明其虚无致静的内涵,便汇通其在现实中的本质性功能。

猜你喜欢
本体论老子本体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哲学分析(2023年4期)2023-12-21 05:30:27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对姜夔自度曲音乐本体的现代解读
中国音乐学(2020年4期)2020-12-25 02:58:06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CP论题能为本体论论证提供辩护吗?
哲学评论(2018年2期)2019-01-08 02:12:14
张栻的本体论建构及其体用逻辑探析
哲学评论(2018年2期)2019-01-08 02:12:06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智者老子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及启示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15
微电影本体论辨析
电影新作(2016年1期)2016-02-27 09: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