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
摘 要: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紧握时代脉搏,关注经济建设与国际交往合作的热点问题,考查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凸显考生的地理素养和学科能力。高中地理教学要顺应时代潮流,奏响地理学科素养培养之歌。
关键词:高考试题;地理教学;思维导图;地理核心素养
高考地理试题从最开始的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现在的学科素养立意。2018年高考试题给出的地理信息言简意赅,对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要求逐渐提高,设问倾向于更具体、更细化,更精准,对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实际应用等考查比例越来越大。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更是紧握时代脉搏,考查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凸显考生的地理素养和学科能力。
高考是基层地理教学的指向标。高考对学生地理思维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考查越来越突出。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7题,就是一个典型试题。高中地理教育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地理课堂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10)。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6分)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6分)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爾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4分)
答案:(1)地势平坦,开阔。(3分)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3分)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6分)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2分)
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2分)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2分)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4分)
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4分)
思考一:注重概念,结合整体性、差异性规律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对区域空间各地理要素、区域差异比较,区域联系等的综合分析、评价是地理学科的典型特点之一,也是地理学科的立身之地。区域是地理规律、原理、现象的载体,也是地理高考题的载体。
37.(1)小题,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题目给出一个新的情境(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形成沼泽湿地),提出问题(一般河流受阻形成堰塞湖,而乌裕尔河却形成沼泽湿地),让学生推测区域特征(湿地地貌、气候特点)。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新情境,在短时间内生成乌裕尔河流域一新区域的区域认知。
材料中:“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那什么是内流河?内流河指由内陆山区降雨或高山融雪产生的、不能流入海洋、只能流入内陆湖泊或在内陆消失的河流。据此分析推测得出气候干旱这一区域特征。图中给出经纬度和地名,对气候的分析就有了一个方向,由于热量条件较差,蒸发不是很强,可是水域面积广所以蒸发大。材料中: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进行分析得出地形特征:平坦、开阔。
教学建议:
讲授区域案例时要注重地理思维的培养,认识区域各要素特征要从整体性上进行分析,注重区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巩固区域认知,可运用比较思维去认识不同区域的区域特征。比较时可利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从地理位置、水热组合、地形、水文等方面分析自然特征的差异,从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产业发展状况、历史基础、文化特点、对外开放性等方面分析社会经济特征的差异。
平时课堂上要注重地理概念的讲解,对有些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概念本身的理解上,还要注意对概念形成过程的讲解。如上题中对内流河的认识。对堰塞湖、沼泽的形成的理解也很重要,堰塞湖是由于岩浆冷凝、崩塌体或者滑坡体堵塞河流,河流上游河段积水成湖。而沼泽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土壤表层长期积水过湿。如果对这两个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有明确的认识,会更有利于解答问题。
讲解习题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并加以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设问中的地理概念、关键词等进行深入具体分析的习惯。还要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学会运用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分析新情境、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思考二:结合物质运动和能量传输,对地理现象进行过程性思考。通过分析地理要素间的时空联系培养综合思维。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综合思维是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笔者认为综合思维既是新课标提出的重要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学生在地理高考中获胜的关键能力之一。
37.(2)小题,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这一过程中,乌裕尔河流域面积不变,气候不变,所以降水量变化不大。但在这一过程中沼泽湿地面积变大,蒸发量变大,扎龙湿地稳定,降水量与蒸发量二者相等。
37.(3)小题是(2)小题中地理现象演变过程的延伸。在乌裕尔河从外流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过程中,扎龙湿地盐度增大容易理解。原因就是这一过程中水分、有机盐无机盐的运动和太阳能、动势能的转换过程。乌裕尔河变成内流河以后,整个区域变成内流区域,河流携带盐分不断汇入湿地,而湿地内水汽不断蒸发,导致河流注入的盐分逐渐累积,随时间延长,最终达到饱和。这两小题均需要学生调动[1]地理逻辑结构思维、地理数量结构思维、地理空间结构思维、地理时间结构思维等多种地理思维。
教学建议:
地理学科的两大突出特点是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思维区别于其他思维的根源。区域中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通过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转换实现,如上题中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这一过程本身是能量的传输和物质的运动。水循环中太阳能和重力作用促使水体三态变化,形成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下渗等过程,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初期,地表积水面积增大,蒸发增大,直至蒸发量降水量等值以后沼泽面积趋于稳定。自然地理学渗透着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原理;人文地理学浸润着经济学、人口学、风俗文化等学科的光泽,这些都体现综合思维。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地理要素时间轴上的演变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起源和发展及未来预测,促使学生形成沿空间横向分析和沿时间纵向分析的综合思维习惯。
地理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人脑处理图片的速度远大于处理文字的速度,阅读时,大量文字信息会被过滤掉,图片信息更容易保留。思维导图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生成形象化的构造,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开启思维的更多可能性。教师很多时候利用思维导图来进行小结,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加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或者用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学生往往照搬以前学习过程中教师构建的体系,或者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只注重知识的全面性,不注重知识间的关联性。例如:对农业区位因素这一知识点来说,有的同学构建的知识框架如下图:
上图知识总结到位,条理清楚。但是这样的思维导图缺乏关于农业生产具体过程的思考,在分析高考试题的时候难以就某一新情境进行具体分析。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农业生产的过程进行思考,将各区位因素代入农业生产情境进行分析。下图就是学生就农业生产过程进行思考之后构建的思维导图:
上述思维导图将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地面以上的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源)以及地面以下的因素(土壤)具体列出(对农业生产空间进行想象),分析具体情境时就根据农作物的习性,因地制宜地进行分析;然后思考劳动力在进行农业生产时的一些要素(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管理水平,种植经验,使用的机械、化肥和农药等),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不同引起的区位因素的差异;农业生产产出农产品之后通过交通运往市场,那么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距离、运费、运价等也会影响农业发展,同时市场的具体需求又反过来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如此思考,学生就会对农业生产这一地理过程有一个深入全面的形象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如果学生能对地理规律、地理原理以及地理现象进行过程性分析,用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来表达,我相信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就能形成良好的地理核心素养,特别是地理关键能力之一——综合思维。
思考三:面对人地关系,要用可持续发展观辩证看待问题。
2017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体现了地理学科的人文教学目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人地协调观的建立对改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方面意义重大,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为培养新时代合格人才奠定基础。
37.(4)小题,考查学生对人地关系认识的价值观。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对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会有哪些影响?人地协调观指导下的人类活动,既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人与环境和谐共生。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有哪些积极意义?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探索,针对恢复外流河对经济发展、地形地貌、水文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展开全面思考,辩证地分析利弊,得出结论,然后正面阐述理由。
教学建议:
地理教学中注意设置情境,科学设问,引导学生用可持续发展观思考问题。教师可以从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地理问题切入,关注生态环境,注重环境保护,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也可以用乡土地理以及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启发学生用可持续发展观提出建议。平时课堂上注意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避免限制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用地理语言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结束语
地理学科是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交叉学科,兼具自然之美和人文意趣。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区域为载体,注重地理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看问题,使学生领会地理学科特色,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关注时代和生活,培养当代公民的地理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文成.地理结构思维的概念、模型与教学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3):22-25.
[2]吴立勋.《探究非洲》教学案例[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99c16a340101cbme.html,2013-09-0719:07:53.
本文系山東省淄博市张店区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个人课题“高三学生地理思维导图构建的调查与研究”(编号:2020GR097)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