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反思:专业共读二十载

2021-01-10 00:25鹿崇涛
师道 2021年12期
关键词:书籍读书专业

鹿崇涛

18岁中师毕业,我初入特殊教育职场;因不甘平庸,开始阅读教育期刊。有两本杂志对我帮助最大:一本是江苏教育报刊社的《现代特殊教育》,一本是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师》。

读《现代特殊教育》,利于把握特殊教育方针政策,国内外发展动态、趋势及热点、焦点,熟悉特教同仁所思、所行、所感、所惑;而读《小学语文教师》,便于了解小语课改最新动态及成果,认清形势与方向,洞悉优秀骨干教师成长路径及密码……我的专业阅读,一直秉持“立足特教,放眼普教,普为特用”的原则。

最爱这两本杂志的“随笔”栏目。常年的阅读,让我逐渐揣摩出教育随笔的谋篇要义:如开篇或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或以名言警句、哲理故事引发,或设问质疑、激起阅读欲望;正文描述教育事件,可夹叙夹议;结尾处升华,给人启迪或引发深思……我的教育写作,正是“始于随笔,基于实践,兴于阅读”。文字发表从“0”到“1”,用了八年时间;从“1”到“100”,历时二十载。成绩不算“惊艳”,却让我真切尝到阅读的甜头,并由此走上“阅读+实践+反思”的专业化成长之路。

我分管学校教科研工作,个人的成长经验让我尤为重视教师群体阅读。这是一种担当,更是一种责任。

2002年前后,学校推行每周三下午“业务理论集中学习”制度。当时网络资讯尚不发达,纸质文献匮乏,所学材料要由我从各处选摘。

这种集体式学习,一人负责朗读、众人边听边记,材料读完了活动也就结束了。内容上零散不说,形式上也易“走过场”,仅算是解决了群体阅读从“无”到“有”的问题;至于学习效果如何,恐怕只有教师自知,组织者最终出了力也未必讨好。

2011年学校领导班子换届。新领导倡导教师阅读,施行“教职工购书补贴”制度,即教工每年订购教育书籍或刊物的,学校按其消费总额的50%比例给予现金补助,每人每年100元封顶(即个人买200元的书,实际只花100元)。这一举措,激发了教师的订购热情,较好地解决了“读什么”的问题。

同时,我们还实施了“教师读书工程”:阅读内容自定,提倡与教育教学相关,可以是整本书籍,也可以是某种报刊;时间安排上,以分散自读为主,集中阅读为辅——集中阅读是利用每周三教研活动或双周业务学习例会时间,教师集合于大会议室,每次不少于45分钟。学期任务要求每位教师至少精读1本教育书籍,或不少于3期的教育类刊物;撰写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不少于5000字;学期末组织读书沙龙(交流)活动。

相较而言,“教师读书工程”在阅读内容和组织形式上更灵活、务实,更具操作性。至少每学期教师集中阅读的地点、次数、内容、时间等是有保证的;老师们聚于偌大房间或伏案默读,或奋笔抄录,周围静得仅剩翻书声和笔尖划动声,感觉仿佛又回到了中学自习课堂。不少教师很赞成这种“集中静心阅读”,甚至要求增加次数。

当然其中也有存疑之处。比如教师分散自读的实际状况如何,有没有潜心去读,读了多少;又如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是否必要,大家对此持何态度,是否流于形式……所有这些考验着人的自觉自律,其核心则是内驱力问题:人都有惰性,教师的专业成长或许需要他人点拨、启蒙,甚至要适度的“威逼”或“利诱”,却不能完全依靠外力的推动——鸡蛋由内打破才是生命;否則,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这个“群”应是有范围限定的。从学校管理者角度讲,自然是希望人人积极阅读、实现专业化成长;现实却是,能有20%的人真心参与进来就不错了。因此,我们需要在这个群体中寻找“尺码相同的人”。

2015年9月,我被评为“济宁市杏坛名师”。名师的职责与使命感需要我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于是我计划再用三年时间,以课堂、课题、课程为主要研究对象,个人研修与团队研讨相结合,通过听课、说讲、读书、写作途径,提升师德师能、促进专业成长……最终我与9名成员组成专业发展共同体。

我们汲取以往经验教训,优化了教师阅读。一是力争拓宽阅读面,编制了《教师荐读书目》,将待读书籍分门别类:“常读常新”类,如各科课程标准、教学报刊;“理论视野”类,如《教学勇气》《什么是教育》;“教育反思”类,如《不跪着教书》《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文史美哲科普”类,如《道德经》《论语》《谈美书简》;“成长小说与儿童文学”类,如《窗边的小豆豆》《普希金童话选》等。二是统计教师已有书籍,方便借阅,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三是坚持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强化互动,每月一次读书交流。

这三年,专业共同体各项活动的精度与强度,应是自建校以来最高的。期间确实有两位教师的多篇文章见诸教育刊物,实现了突破。但整体而言,教师阅读的积极主动性依然不够高;尤其是近三年,已结业的成员中主动阅读者不太多见,一度让我非常困惑和苦恼。

耗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推动教师阅读,为何一直“效果平平”呢?是组织者方法、策略欠妥吗?静心细想,主要还是教师心态的问题:缺乏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对纸质阅读打心里不重视甚至抵触、敷衍应付;工作就是“盼职称”——无职称名额,再努力阅读也没机会;有职称名额,不阅读也可能评职称。阅读又有何用?!

由此看来,所谓的教师阅读和专业成长,其实仅是一部分有理想、有情怀、有毅力者的精神追求或生活方式,彼此走近的心灵纽带。因此学校推动教师阅读,不宜搞“全覆盖”,而应聚焦“关键少数”,创新组织形式,完善友好且灵活的专业成长机制;要善于发现和树立典型,积极为其搭平台、供资源、给机会,打通上升渠道,让教师们“能看到希望”……人人关注典型、崇尚典型、敬畏典型,方可能成长为典型!

(作者单位:山东微山县特殊教育学校)

责任编辑 晁芳芳

猜你喜欢
书籍读书专业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妙趣横生的伦敦书籍长椅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书籍与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