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双传并重”理念 构建非遗传播新模式

2021-01-10 06:17:30夏伟伟
传媒 2021年24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数字化

夏伟伟

非物质文化遗产象征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加强对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电子影像等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重要介质,各种各样的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极大地改变着民众的认知和思维。如何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需要进一步深思的课题。由杨红所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承到传播》一书,主要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非遗传承和传播的具体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理论研究:非遗传播的基本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非遗保护就是赓续中华文脉,对于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作用。本书立足于国际视野,主要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论述了非遗传播的重要价值。一方面,立足国内。本书抓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价值,将非遗的创造经过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灿烂的文明史相联系,进一步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非遗的传承蕴含着浓浓中华情,能够不断推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进而促进国家繁荣昌盛。另一方面,放眼国际。本书站在一定高度,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出发,看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认识到了中国的非遗不仅仅属于中国,更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它所蕴含的思想理念和价值取向代表了某一时期的文明发展,对于研究对应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都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战略实践:非遗传承和传播的数字化构建。要想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传播和传承,必须加强数字化建设。本书聚焦传承和传播的“双轮驱动”,提出应多措并举地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和传播效能。一是强化大数据理念。从思想上下功夫,进一步改变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就必須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和功能,要建立起数字化的思维方式,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对整个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全方位地了解非遗在社会上的作用,充分掌握终端消费市场的动态波动,并利用数据建模等手段,进一步预测出非遗产品和非遗项目的发展趋势。二是提高科学传承和传播的数字化水平。近年来,相关政府部门开始注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在研究实践案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不断强化智能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数字化。运用VR或者三维立体仿真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内容、创作方式等进行动态化的展示,给游览者以身临其境之感,不断推进其产业化发展,进而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吸引力。三是建立高效的数字化发展平台。本书以全局性思维思考问题,认为促进数字化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促进全民参与的过程,在网络信息时代,要充分发动政府、企业、民众的力量,不断促进非遗的传承和传播。

贴合现实:非遗传播的典型案例探究。本书在研究非遗传承和传播的具体实践路径的过程中,还针对不同地方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对于后续针对非遗文化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例如,对于山东省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赞誉颇佳,两年一届的博览会能够吸引众多的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前往参加,众多传承人汇聚一堂,可以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进一步彰显非遗的独特价值。又如,深圳的“锦绣中华”是一座大型文化主题公园,游客置身于其中,不仅能够欣赏到我国各个地方的代表性建筑,而且还荟萃了各民族的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内容,对于非遗的传承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书中称其为“一馆多点,全面开花”。除了这些对于非遗的传播和传承起到显著性作用的大型博览会和大型地标性建筑,作者还在查阅了大量非遗类、民俗类书籍的基础上进行了实地走访,研究了浙江温州的非遗体验基地、山西静乐的剪纸艺术传承、云南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等,对于进一步构建非遗传播新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于非遗的传承和传播进行阐述,并提出有针对性、建设性的发展策略,体现出了作者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作者单位 宿迁市宿城区文化馆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数字化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11-25 14:16:14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2:02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