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视域下香港电视剧转型策略研究

2021-01-10 03:22尤达
传媒 2021年24期
关键词:港剧文化融合媒介融合

尤达

摘要:“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不断深入,电视剧与网络剧在融合中不断发展。反观传媒业曾高度发达的香港,最具传播力的电视剧却已经进入衰退期。究其原因,最具代表性的三大生产机构虽转型策略迥然不同,但均止步于媒介融合的初级阶段。这不仅解释了港剧传播力下降的本质原因,还能为突破路径的提出指明方向。

关键词:港剧 媒体生态转型 媒介融合 文化融合

“互联网+”时代,内地电视媒体纷纷突破传播壁垒,探索实现全媒体融合,这其中电视剧表现尤为突出。与之相比,曾经高度发达的中国香港电视剧行业,情况却不容乐观。亚洲电视数码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TV”)和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TVB”)分别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新生代香港电视娱乐有限公司旗下的ViuTV虽然竭力延续港剧的辉煌,但面对不断萎缩的市场份额,无法乐观地断言其引领的电视剧转型已然成功。事实上,无论是传统的ATV、TVB或者新生的ViuTV,电视剧转型还停留在媒介融合初级阶段。为此,唯有全面建立文化融合的战略思想,才有可能重塑辉煌。虽然面对的问题不同,但香港电视剧的转型策略为内地推进媒介融合发展战略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不仅可以揭示出新旧媒体融合的本质,更为中国香港与内地完成文化融合共同实现电视剧新发展提供了启示。

一、港剧渐远:三大机构的港剧发展现状

电视剧历来在香港电视内容生产中占据极大的比例。在数年来的香港电视市场上,一直存在着无线(TVB)与亚视(ATV)双雄争霸的局面。然而,当下香港电视剧传播力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传统电视时代,ATV经典剧集层出不穷:《天蚕变》惊艳亮相电视屏幕,《大侠霍元甲》成功打入内地市场,《大地恩情》创造剧集收视奇迹……一部部优秀剧集见证着ATV的辉煌时代。虽然此后ATV也涌现出史诗剧集《万家灯火》等优秀作品,但创造华人电视史上无数个第一的ATV在经历零收视、欠薪、易主撤资、吊销牌照等一系列动荡后难以为继,于2016年4月1日停播。虽然于2018年1月29日以网络电视的形式重新开台,但“复活”的ATV早已不同往日。

相较ATV的辉煌历史,TVB的知名度更大,其电视剧在黄金时段占有香港八成的收视份额,并积极对外拓展,仅在内地的传播便已超过30年。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等英雄、武侠剧引领了收视狂潮。90年代的《神雕侠侣》等武侠剧,引发了改编金庸武侠小说的电视剧创作热潮;《大时代》和“天地三部曲”系列等商战题材剧集创造了收视纪录;《刑事侦缉档案》系列等职业剧则深度展现各行各业特色。但这样的辉煌现在不复存在,据2020年TVB公布的财报显示,其收入同比减少18%,净利润连续两年亏损,同比扩大48%。时至今日,TVB傲视群雄的资本已经所剩无几。

接替ATV出现的ViuTV,首部自制剧《玛嘉烈与大卫—绿豆》便与传统港剧的模式化完全不同,人物塑造、摄影风格、叙述节奏等方面清新脱俗。2017年该系列第二部播出,以前传形式延续创新风格。同年推出的《诡探》改编灵异事件,2019年的前传聚焦古老传说,该系列将探案与超自然题材进行类型融合,颇有美剧的风范。2020年的《二月二十九》以媲美日剧的清新风格讲述穿越时空里的爱情故事,从题材选择到影像风格十分贴近受众需求。就整个香港电视剧转型而言,ViuTV以一种与以往港剧诀别的姿态开启创新之路,但论及再现港剧荣光,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从ATV、TVB和ViuTV的现状来看,距昔日繁荣渐行渐远,香港电视剧转型面临着种种问题,新的突破口尚未出现。立足媒介融合语境,可以发现香港电视剧传播力的下降与转型策略息息相关,上述三大机构的电视剧依然停留在媒介融合的初级阶段是重要原因。

二、初级融合:媒介融合下的港剧问题症结

互联网初期各国电视媒体都在选择不同的融合方式。2014年,中国将媒介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尝试了各种融合策略,如今正从技术的融合逐渐走向“人”的融合。具体到电视剧与网络剧领域,两种不同类型审美模式下的剧集生产模式正被“网感+精品化”的复合生产观念所替代,破除了新旧平台间盲目扩张的竞争现状,显现为电视剧与网络剧二者不同类型生产模式间的“破壁”与“对话”。反观中国香港,处于媒介垄断阶段的ATV日渐式微,进入媒介拓展阶段的TVB在合而不融中行将落幕,开启媒介再造阶段的ViuTV虽在用户至上中展露希望,但自身积淀仍显不足。

1.媒介垄断:固步自封的ATV。成立于1957年的ATV能在几十年的发展中与TVB并称“双雄”,却在“互联网+”时代迅速没落,原因在于发展思路始终停留在“媒介垄断”阶段。组织架构层面,ATV管理不善、几经易主,无力完成“媒介組织结构性融合”。经营战略层面,并未进行“媒体所有权合并”,导致传播渠道受限。技术革新层面,2008年ATV数码电视的播出意味着开启了“媒体科技融合”的初级阶段,但电视、网络媒体间未能达成通力合作,“媒体战术性联合”只是体现为建立自营网站hkatv.com,“以内部自建方式开展的媒介拓展是最常见且不成功的融合策略”。内容建设层面,对“叙事形式融合”的忽视导致传播内容受限,这是ATV最终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新世纪之初ATV改变方针,从向来自制节目,到削减自制节目,达到开源节流目的,裁掉大批制作人员。这一策略看似削减了开支,实则将自身置于危机边缘。虽然,ATV也曾致力于通过微博等新媒体渠道扭转局势,但这并不能改变其固步自封的本质。ATV的转型策略始终是认为在传统媒体竞争中获胜便能占据市场。显然,这并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2.媒介拓展:合而不融的TVB。与ATV相比,常年处于竞争优势的TVB已经进入“媒介拓展”阶段,表现为李奇·高登所言媒介融合从技术到战术再到战略层面所有的融合策略,TVB大多有过尝试。

其一,改良型“以老推新”转型策略。TVB完成电视媒体与自营网站间的“媒体战术性融合”与“媒体科技融合”。作为最早开设官方网站的华语电视媒体之一,TVB1997年建立自营网站,并在其后让该网站转型为门户网站。2008年,网络电视移动端MyTV出现,让观众能够免费在线观看在播剧集,并不定期安排部分经典老剧重播。2014年,GOTV上线,观众可以通过在线付费随时随地收看任何TVB剧集。同时,目标定位内地市场,采用“媒体战术性融合”,加强与内地的合作。TVB开发的iTVB独家拥有TVB丰富的剧集和演艺资源,与中国移动合作,在各类手机、pad等移动终端上面向用户提供高清、标清两种制式的视频。内地观众可以第一时间看到TVB的最新热剧,与艺人互动,且享受游戏娱乐、资讯推送等服务。

其二,变革型“借新救老”转型策略。这是TVB在“以老推新”基础上发起的一次变革。“借新”是方法,与内地视频网站合作,让传统剧集和网络合拍剧相继在爱奇艺、优酷视频、腾讯视频上线。“救老”是目的,通过革新TVB剧集内容生产模式,进一步打开内地市场,获得更大的资本注入以及更广泛的收视群体。一是TVB传统剧集登录内地视频网站。这是一种与内地新媒体的“媒体战术性融合”,其实质融合的是渠道。二是与内地视频网站联合打造网络合拍剧,从“媒体战术性融合”走向“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借新救老”转型策略试图解决的是“叙事形式融合”,即内容生产模式的革新。然而,无论是传统剧集或者网络合拍剧,针对的受众是内地的“港剧迷”,但两者却在内容形式上无法真正满足受众的需求。传统剧集故事情节老套、制作水准下降;网络合拍剧虽然借用了原本港剧的IP,但实属弱化港剧色彩去与内地观众口味强行“融合”。因此,“借新救老”战略实则解决的还是渠道融合问题,内容生产模式至今仍在融合之中。

3.媒介再造:用户至上的ViuTV。传统电视时代,ATV与TVB的垄断未给视频网站崛起的机会,及至“互联网+”时代,电视剧领域的新旧融合无从谈起。替代ATV出现的ViuTV也属于传统电视媒体,却进入“媒介再造”阶段,通过新媒介对传统媒介的补充、整治、调和直至两者融合形成一种新的复合媒介,从而实现再媒介化。换言之,新生的ViuTV立足中国香港本土,以全新的转型策略“整治、调和”了传统港剧,其打造的“新港剧”虽尚显稚嫩却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是革新观念,深入了解用户。ViuTV建台伊始便意识到其目标不是要超越TVB,而是让自己的作品触达到更多的观众。为此,需要建立用户互动意识,比如,ViuTV的用户研究主要不是研究其他电视台做什么,而主要是想了解观众想要什么。

二是正视现实,迎合用户习惯。ViuTV迅速完成“媒体战术性联合”与“媒体科技融合”,自营网站和移动客户端伴随着电视台开播而出现。特别是移动客户端确保用户在电视端播出后四小时便可点击观看,以此迎合用户即时性观剧的媒介消费习惯。同时,推进“媒介组织结构性融合”,以部门互动完成内容生产。ViuTV的电视部门与新媒体部门间的合作涵盖生产全流程,从前期策划与宣传到制作中话题的形成与播出时间调整,再到后期制造话题形成“长尾效应”与开发续集等,以此满足用户交互性观剧的媒介消费习惯。最后。在“叙事形式融合”上以更少的剧集数量迎合用户碎片化观剧的媒介消费习惯。不同于TVB剧集动辄百集的剧集数量,ViuTV的剧集大多控制在20集之内。以提拔新人、内外结合等方式满足用户个性化观剧的媒介消费习惯。比如,《短暂的婚姻》编剧庄梅岩来自舞台剧,《叹息桥》的导演李绍波、杨承恩则是拍广告片的,演员方面杨偲泳等新人大量涌现,温碧霞、郑浩南等退居二线的老戏骨重返银幕。这让看腻了TVB电视剧老面孔、老套路的观众耳目一新。与此同时,ViuTV建立混合模式的创作机制,既有内部的创作部门,也有外部的合作机构,力求在每一部剧中碰撞出新的创意。

三是携手打造,积极开拓市场。ViuTV深耕香港本土的同时,加强“媒体战术性联合”,积极开拓外在市场,合作方式从简单发行转向共同制作。例如,《已读不回》是与新加坡新传媒合作推出的爱情悬疑剧,《叹息桥》是与内地优酷视频联合打造的剧集等。应该说,本土市场份额不断萎缩的当下,港剧对外传播是必然趋势。如何在互动中了解用户,如何迎合当地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这些都是方兴未艾的ViuTV今后转型策略实施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深度融合:文化融合战略与媒介融合策略

立足電视剧领域观察,互联网带来的传媒生态环境与受众媒介使用习惯变化巨大。ATV、TVB和ViuTV的“媒介融合初级阶段论”充分说明香港电视剧转型策略目前仍处摸索阶段,想要完成深度融合必须从战略与策略上入手。

1.文化融合的战略思想。文化融合战略针对的是香港与内地间的文化互融问题。目前,内地的媒体融合实践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尤其在平台化发展方面,我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更为创新。香港回归20多年来,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呈现出日益丰富、紧密、健康发展的态势。因此,两地电视剧的交流与合作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曾经辉煌的港剧可以给予内地电视剧与网络剧发展以极大的启示,同时,内地强劲的发展态势可以给港剧发展带来全新的契机。目前的问题是,TVB和ViuTV致力于与内地视频网站联手打造网络合拍剧,可是内地观众对当下互联网内容的消费习惯早已养成,基于香港本地文化形成的作品,恐怕很难轻易进入主流市场。这种情况下,港剧媒介融合下的转型策略需要建立在文化融合战略之上,如此方能有的放矢。

2.媒介融合的策略实施。一是用户为王的底层逻辑需要坚持。TVB的改良与变革以及ViuTV的用户至上都是对传统电视剧生产的一种突破。然而,在转型过程中,港剧生产机构因经济原因对新技术的使用大多持审慎态度。毕竟引进新技术需要高昂的资本投入,而且不能保证在短期内获得经济上的回报。反观内地,媒介融合正在从技术的融合走向“人”的融合,大数据算法技术所构造的信息茧房、“窄带高清”与“画质重生”等技术均已运用到生产中,甚至用人工智能来完成宣传视频的制作。内地的实践经验证明,“互联网+”时代用户为王的底层逻辑可以首先建立在技术开发领域。因此,港剧的发展需要依托内地的先进技术,结合自身的内容生产。

二是垂直细分的发展方向值得尝试。“互联网+”时代,垂直细分是电视剧与网络剧的发展方向。有着辉煌历史的ATV如今已变成视频网站,自制剧开发是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经典作品数量众多的TVB需要内容生产模式的革新,在历史沉淀与“新港剧”间做好平衡;正在兴起的ViuTV需要拓宽受众群体,寻找更好的盈利模式。这三者都应该积极开发“新港剧”,并走出一条垂直细分之路。其一,学习内地转换思维。以媒介融合的“强新拉老”战略路径为蓝本,以用户为根、平台为体、服务为本的外部“强新”为目标,在坚持电视剧“港味”的前提下,拉动传统媒体内部生产模式的变革,促进传统媒体的内容呈现方式、特色用户服务模式的内部创新”。其二,构筑平台服务本土。积极构建属于自己的垂直细分平台,即类似“南瓜视频”、“场库”这样的自主可控的垂直类互联网用户服务平台。其三,融入内地扩大市场。迎合内地受众的“港剧”情怀,实施内地各大视频网站“港剧”频道精品化战略,真正做到互融。其四,携手内地走向国际,发挥自身作品优势,搭建更多交流平台,做好Facebook、YouTube等社交平台下的垂直细分,并在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心相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结语

昔日荣光,今朝疲态,中国香港电视剧转型策略研究带来若干启示。首先,媒介融合本质上是新媒体的转译过程,而非新旧媒体间的竞合。港剧向来是传统媒体垄断的领域,缺少新媒体的竞争,却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亡。当下内地融媒体语境下电视剧与网络剧正在走向媒介融合下的双向互动,而港剧则是媒介融合下的单向融入。这一过程中,抢占先机者必然是率先完成“人媒共生”的那个媒体。因此,中国香港电视剧转型的殷鉴在前,内地传统电视媒体必须意识到,网络剧在给传统电视剧发展带来压力的同时,也提供了动力和机遇。揆诸现实,唯有加快深度融合,方有一线生机。其次,中国香港电视剧生产机构与内地视频网站基于电视剧的合作,是两地间文化融合的新起点。双方的目标不应只着眼于商业的成功,应该在加强互融中形成作品强大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竞争力。

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网络剧的海外传播力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BXW0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婷.政策规约 多元创作 全媒发展——2019年中国电视剧创作综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02).

[2]张斌,潘丹丹.对话与共生:融媒体语境下电视剧的类型景观与创新逻辑[J].现代传播,2019(02).

[3]司若,卓伯棠.四面楚歌——香港亚洲电视台(ATV)的生与死[J].当代电影,2005(06).

[4]王辰瑶.新闻融合的创新困境——对中外77个新闻业融合案例研究的再考察[J].南京社会科学,2018(11).

[5]王朋进.电视业媒介融合的再思考——理念、实践与未来[J].中国电视,2016(07).

[6]左妮.香港电视媒体的新媒体融合尝试——以TVB移动客户端为例[J].南方电视学刊,2016(04).

[7]党东耀.媒介再造——媒介融合的本质探析[J].新闻大学,2015(04).

[8]高海珍,黄淼.“中国的媒体融合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宋建武[J].新闻与写作,2016(02).

[9]劉友芝,张晓敏.新时代媒体深度融合战略路径的创新突破——从“以老推新”到“强新拉老”[J].编辑之友,2020(01).

【编辑:王秦】

猜你喜欢
港剧文化融合媒介融合
古惑仔
《法证先锋4》“港味”去哪了
浅析儒释文化融合对石恪绘画的影响
知识型新移民文化融合的内容及途径分析
基于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探讨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