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黏膜剝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临床观察

2021-01-10 12:49陈海东骆泽民潘际荣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15期
关键词:癌前病变内镜

陈海东 骆泽民 潘际荣

摘要:目的 研究内镜下黏膜剝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临床观察。 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6月-2021年10月期间收入的65例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2例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研究组33例采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观察手术情况、病灶切除、并发症、生活质量。 结果 术前两组术后生活质量无差异,P>0.05,术后1个月、2个月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病灶完全切除率90.91%高于对照组78.13%,并发症发生率9.09%低于对照组2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上消化道早期癌与癌前病变患者可采取内镜下黏膜剝离术治疗,能够完全切除病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并减少手术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关键词:内镜;黏膜剝离术;上消化道早期癌;癌前病变

【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5--01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环境不断变化,上消化道早期癌发病已经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上消化道早期癌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多发癌症,癌变组织仅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但无论是否有周围淋巴结转移,均容易出现癌前病变,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影响[1]。外科根治切除术为主要治疗方式,手术切除病变后患者5年存活率可达到90%,但手术期间会破坏机体上消化道正常解剖结构,使得术后生理功能受到较大影响,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高,预后较差[2]。随着内镜技术在临床获得广泛应用,对癌前病变患者能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但关于内镜下何种手术存在一定争议[3],本文通过将内镜下两种手术纳入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65例我院2017年6月-2021年10月收治的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4]:①均经过活检病理、内镜组织学确诊;②均出现不同程度大便腹胀、进食异物感、腹痛等症状;③患者无认知障碍;④均符合我院伦理委员会要求。排除标准:①染色剂过敏或不耐受;②存在严重手术禁忌症;③无法配合研究。按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为35-84岁,平均为(65.21±4.54)岁;研究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为35-84岁,平均为(65.34±4.22)岁。上述基本资料,无差异,P>0.05,可研究。

1.2 方法

术前对所有患者均开展检查与评估,术前7天停止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剂,术前8h禁食禁饮,术前5min口服2%利多卡因,选择全身麻醉和左侧卧位维持,保证呼吸道通畅,适当心电监护。

对照组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患者术前检查结果评估后,黏膜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混合美兰,基于内镜下将患者黏膜病变充分暴露后,圈套器高频电切除隆起病灶,分片切除法处理直径>2 cm的病灶。

采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术前明确好换则会病灶位置,实施氩离子凝固术标记病灶,确保准确定位后,使用HOOK刀进行切割,显露病灶位置后,顺着病灶边缘剥离,完成剥离后通过圈套器回收标本,以热活检钳电凝方法对患者创面血管实施电凝止血,术中出现严重创面,需要通过金属钛夹实施关闭。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

并两组病灶切除情况分析,包括完全切除、整体切除,以及术后患者并发症情况,并发症总发生率=(出血+穿孔+狭窄)/例数×100%。

采用QLQ-C30生活质量问卷观察术后生活质量,得分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5]。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本文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手术相关指标

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病灶切除、并发症情况

研究组病灶完全切除率90.91%高于对照组78.13%,并发症发生率9.09%低于对照组2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术后生活质量

术前两组术后生活质量无差异,P>0.05,术后1个月、2个月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上消化道癌或早期病变患者并无特异症状,病变局限于黏膜层,患者早期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未获得有效治疗癌前病变可能会出现癌变,早期癌变发展为进展期癌[6]。外科手术时治疗重要方式,但常规切除术破坏了机体消化道正常解剖结构,对生理功能造成较大的影响,机体术后恢复较慢。而内镜下手术具有一定微创优势,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优势明显,能够完整剥离病灶。

ESD主要通过内镜检查及染色,确定病灶与病变范围,剥离病灶,且手术期间出血量较少,術后恢复时间短。虽然EMR手术已经在消化道病变中获得应用认可,但对于较大的病灶无法一次根除,无法实现整块切除[7]。本文通过将两种手术纳入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个月、2个月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病灶完全切除率90.91%高于对照组78.13%,并发症发生率9.09%低于对照组24.24%,P<0.05。结果显示ESD手术下,患者手术时间较短,且病灶能够完全切除,ESD手术下将胃肠道内病灶组织与正常组织剥离,切除病灶,能够整块剥离较大病灶,提高了一次切除率,获取患者较为完整的病理资料,局部复发率较低。内镜下手术能够充分发挥内镜与超声内镜的优势,治疗前明确癌症深度与浸润范围,手术视野广阔,术后复发率更低。但手术期间仍存在一定风险,需要在围手术期间进行干预,术中止血处理完善,术后针对体温升高、腹痛患者需要及时重视。罗婷婷等[8]学者具有同样的研究结果。

综上所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上消化道早期癌与癌前病变患者治疗效果理想,手术期间出血量较少,且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病灶能够完整切除,术后并发症几率较小,生活质量获得明显提高,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江,吴涛,庞澜,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癌术后出血的风险模型构建[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21,34(2):155-160.

[2] 李福冬,朱鹤,张明月,等. 2020年日本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黏膜切除术指南解读:腺癌部分[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1,38(2):98-102.

[3] 贺德志,宋李娟,刘冰熔,等. 内镜下透明帽辅助黏膜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较小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对照研究[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1,38(8):658-662.

[4] 李本杰,周倩,彭志红. circMTO1表达与miR-3200/PEBP1轴的关系及其预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复发的价值[J]. 中国内镜杂志,2021,27(5):7-13.

[5] 李沣员,宣哲,徐皓,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行全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和直接行全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近期疗效[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1,20(5):519-527.

[6] 诸炎,付佩尧,李全林,等.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指南(第二版)》的更新与解读[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1,38(5):361-367.

[7] 刘冠伊,戎龙,蔡云龙,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SiewertⅡ型胃食管交界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分析[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1,38(9):718-722.

[8] 罗婷婷,田秀峰,樊志媛,等. 外科根治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实用癌症杂志,2021,36(9):1515-1517.

猜你喜欢
癌前病变内镜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内镜止血的应用价值分析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促进术后康复的效果
国际首创第五代消化内镜(机器人内镜)研制成功
分析比较经耳内镜鼓膜切开与耳内镜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消化内镜常见人为损害的因素及护理对策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价值分析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外科手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比较
多环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分析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