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及启示

2021-01-10 10:24王俊涛詹琳张华代晓非秦岭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6期
关键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

王俊涛 詹琳 张华 代晓非 秦岭

摘要:加快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适应外贸企业人才需求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韩国非常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其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教育理念比较前卫、培养目标比较具体、课程设置比较实用、选课制度比较宽松。我国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应注意借鉴韩国做法,构建生本弹性教管制度,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打造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培养实战型贸易人才;改革灌输式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业务实操能力,从而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实操能力

在全球经贸整体放缓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影响背景下,中国外贸仍然持续高质量推进,货物出口总额全球排名第一,货物进口总额全球排名第二,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一,有力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复苏。贸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培养出大量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国际贸易人才。韩国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培养了大量技能型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拥有较为雄厚的国际贸易人才基础,有力促进了韩国中小型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可见,分析韩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有利于保证和提高我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韩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教育理念比较前卫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关于“教育应然”的价值取向或倾向,具有引导定向作用。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具体化。韩国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弹性教育模式”,对学生实行“顾客式服务”。一是施行完全学分制,在教育制度上保障学生学习自由和课程选择的权力,有利于促进人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二是学生在入学一年以后可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修读专业及主修方向,有利于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三是注重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修和选修学分各占一半,有利于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四是允许修读第二专业,只要达到毕业要求便可申请在主修专业毕业证书上加注第二专业,有利于体现和实现人自身的价值。五是大力推行GTEP培训计划,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多学科融合,培育了大量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和创新型贸易人才。韩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的取向不仅对教育主体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韩国全球贸易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培养目标比较具体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包括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形成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韩国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明确具体,强调专业应用性,着重培养实操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对国际贸易交流有实际的认识和了解,旨在培养精通国际贸易、国际商务与法律方面的专业人才。一是面向贸易部门和企业培养应用型专才,如仁荷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在国际贸易公司和外国公司中发挥积极作用”,成均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国际贸易环境各个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对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的学习要求不多也不高,如仁荷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贸易政策、国际金融、公共政策和企业管理等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延世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现代社会所需的经济分析能力和商业技能”,成均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国际经济、国际商务的理论和实践”。总体来看,韩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特别注重业务实操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设置比较实用

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和具体化,也是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关键所在。韩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比较注重实用性,实践教育所占比例较大,较好地适应了国际贸易发展新常态的需要。从课程类型来看,比较重视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与完整性,划分的课程大类较少,如仁荷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分为通识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两大类,延世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只有基础类课程和应用类课程两种。从开设课程来看,課程设置比较注重体系性和应用性的突出,课程学分大多为3分,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类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大,如有自由贸易协定概要、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写作与讨论、当前中国经济问题、中国文化与商业、中国市场分析、中国市场营销策略、实用英语、实用汉语等课程。课程设置的实用主义,使得韩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与专业的契合度较高,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专业发展需要,又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四)选课制度比较宽松

选课制度是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实施的内在要求,是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课程、教师、授课时间和自主安排学习进程的一种教学制度。韩国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实行完全学分制,选课制度比较人性化,学生修读课程的选择权较大。一是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享有较多的学习自由,可自主决定主修方向,修读课程的选择余地和自我完善空间较大,在大二或大三期间转入其他学校的,转入学校承认学生在转出学校所修课程的学分。二是充分尊重学生志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偏好跨专业甚至跨学科选择修读课程,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在主修专业之外,如修读其他专业课程满七门的,可申请在毕业证书上加注第二专业。三是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修读课程的弹性空间较大,对所选课程可在试学一至二周后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想法决定是否继续修读,并且在课程结束后可根据课程成绩和满意状况选择主动放弃或重修该课程。选课制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使得韩国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能充分发掘出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大为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既充分调动了教与学的积极性,也优化配置了教学资源。

二、韩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构建生本弹性教管制度,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弹性教管制度是按照“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权的基础上,倡导学生自主自由安排学习的一种开放灵活的教学管理办法。弹性教管制度尊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充分保障学生享有选择自主和学习自由的权利。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由于该专业属于文科类传统型老专业,其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已基本固化,需要紧跟新时代的步伐,按照宽视野、大格局、交叉融合、新技术嵌入等要求大力优化调整培养方案,让学生在专业就学和课程修读上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和丰富的自我完善空间,可以自主选择喜爱的课程,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学会自学、反思、批判、讨论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协作解决问题、自我管理、自主探索等跨学科思维品质和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可以通过跨校跨专业学习、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多种形式分阶段完成学业,从而更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出更多能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二)打造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培养实战型贸易人才

课程体系是课程门类顺序排列、教学内容构成、教学进程安排的总和,既是培养目标实现的载体,也是教育质量保障与提高的关键,直接主宰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形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对复合型、应用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人才的专业技

(三)改革灌输式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业务实操能力

课堂教学方式是为达成教学目标建立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包括教学活动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功能,以及教学活动过程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当前,各高校的课堂教学方式大多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进行知识灌输,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以被动接受为主,学习兴趣、激情和动力普遍不高。因此,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应积极探索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方式,采用实验教学、问题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团队式教学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或探究学习。一应进一步完善学分制,精心设计课程体系,科学组建优秀课程教学团队,大力强化实习和实践环节,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以及相关支持切实增加教学实训,解决好教材建设、教师素质、体系融合和基地建设的问题。二应着力进行区域-行业-学校定位特色化、课程内容实践化、教学模式互动化、线上线下多种教学方式集成化的模式改革,采用案例、模拟、仿真、沙盘、参访、实习等方式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三应注意研究教学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表现形态,加强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强化课程改革和综合性训练,采用研讨式教学、翻转课堂、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等创新性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学生进行贸易业务的实操能力。四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出学习能力、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多种途径和方式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和互联网平台创设教学情境,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探索现代教育教学范式,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也只有多措并举加快改革课程教学方式,有效提升国贸专业学生的业务实操能力,切实做到有的方矢、学以致用,才能推动对外贸易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仁荷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EB/OL].https://www.inha.ac.kr/kr/index.do.

[2]延世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EB/OL].https://devcms.yonsei.ac.kr/economics_en/department/curriculum.do.

[3]成均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EB/OL].https://ecostat.skku.edu/eng_ecostat/programs/departments/inter_course.do.

[4]張华,王俊涛,詹琳,等.韩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GTEP计划推行及对我国的启示[J].智库时代.2020(6):147-148.

[5]吴慧.韩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其启示[J].教学研究,2008(6):489-492.

【基金项目】西华大学重点科研基金项目“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韩模式比较研究”,项目编号:xjjg2017057。

作者简介:

王俊涛 (1998-)男 汉 河南信阳  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
商务书屋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结算方式风险控制的实践思考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年底前我国将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全国口岸全覆盖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