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
摘要:《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作为一篇演讲稿,写作内容涉及了真实的历史事实,不管是文章的主人公——伏尔泰,还是文章的作者雨果,都是法国历史上的大文豪,面对这样一篇文本,潘老师采用了半结构化教学,为学生发挥潜力跃至更高层次提供支架;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还原真实历史事件等教学设计,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字:语文教学;潘庆玉;伏尔泰
潘庆玉教授执教的课文《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出自初中语文课本,作者为法国大文豪雨果,这是一篇典型的演讲词,雨果对伏尔泰的一生做了高度评价,高度赞扬了伏尔泰身上敢于同封建王朝作斗争的精神,讴歌了伏尔泰一生孜孜不倦地著书立说,甘愿为人民奔走,为法国启蒙运动高呼挥杆的高贵品格。号召人们学习伏尔泰的精神,摩挲伏尔泰的脚步前行,永远真挚地缅怀这位伟人。
这篇课文的思想是深厚的,情感是真挚的、激昂的、慷慨淋漓的。要讲好这篇演说词必须看到此文本的特殊性:
①.篇幅过长。篇幅过长的文本在教学中要对文本进行取舍,而取舍的标准就在于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何处。潘老师的教学重点为深入理解伏尔泰身上的伟大思想价值,向语文课堂的人文性上靠拢倾斜,其他一笔带过,以一持万。潘老师的教学重点超脱了普通的演讲词教学中只分析字词句的粗浅的教学水平,而将课堂的立意往真实的历史深处扎根,拔高了整堂课的思想意蕴,将目光集中到伟大人物伏尔泰身上,发掘伟人之所以称其为伟人,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原因。
②.这是一篇外国文学作品,若仔细分析课本上的中外文学作品便知其中的不同之处,外国文学是经过了翻译之后才进入孩子的视野,译者水平再高超,译作也是经过了两种语言系统的转换,同样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学创作,再加上学生对外国的历史文化习俗等常识不甚了解,所以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学作品时不免会感觉拗口或者晦涩,再加之伏尔泰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与今天相隔3个世纪之久,所以这篇文章与学生既有遥遥的空间距离又有茫茫的时间距离,讲不好就是浮于表面的泛泛而谈,学生理解不深入,无法体会到伏尔泰的反抗斗争精神与启蒙民主思想,只会说出一些标签化的说辞,这篇文章的价值便会大打折扣。
③.这篇文章涉及了真实的历史事实。当课文不是类似于《荷塘月色》这般的纯文学性语言的文章时,课堂的中心便容易摇摆,语文课成了空洞的说教,语文的育人价值在于像如丝春雨般无声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的精神得到洗涤,自觉向主人公靠拢,而非让学生只会机械地喊口号,这样的语文课实在有失偏颇。而《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涉及到了真实的历史事件,文章极富激情与鼓动性,但是如果仅仅是将这些历史事实展示出来,这堂课无疑又会成为由史料堆砌而成的历史课,无疑也是与真正的语文课背道而驰,失去了语文课的文学性与审美性。
潘老师立足于教学重点进行了大刀阔斧地取舍,将深入理解伟人的思想价值置于绝对的中心地位,主次设置分明,重点内容突出,课堂充实饱满,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潘老师充分考虑到了文本的特殊性,深入剖析文章的思想意蕴和价值,将这篇文章讲得摇曳生姿,真挚动人。
㈠、半结构化教学,为学生发挥潜力跃至更高层次提供支架。
支架式教学方法是根据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发展而来,在教学中面对较复杂的问题,教师通过建立“支架式”概念框架,使得学生能沿着“支架”逐步攀升,从而完成对复杂概念意义建构的一种教学策略。因为本文篇幅很长,如果在课堂伊始不梳理全文,学生心里没有对全文的把握,这时教师如果匆匆展开自己的教学设计,学生就会感觉进展突兀,听课云里雾里,即便是有很好的教学设计,也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潘老师说过课堂上梳理全文与不梳理全文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在众多课堂的学习分析中一再证明潘老师所言的正确性,所以梳理全文意义重大,篇幅长的课文尤其更要梳理,但是如果教师不给学生提供支架,让学生自己去划分结构,自己总结,不但浪费较多课堂时间,课堂时间是语文课堂的保证,没有时间何谈教学设计?而且学生自己总结的答案与老师的预设往往不同,学生若在此处存疑,那学生就会在这里出现学习分岔,如此一来,梳理全文不可不做,但也不可浪费过多时间,导致后续的教学无法或者匆匆展开,所以潘老师创造性地作用了半结构化梳理全文的方式,将重点内容挖空,其他内容展示,学生既需要动脑填空使之流畅完整,又不需要自己划分考虑过多,所以潘老师用了很少的时间就将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划分清晰,学生由篇到段高效率地把握了全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㈡、重视语言文字运用。
在学生心里埋下自觉学习古文的种子,展现汉字的魅力。潘老师的课上一直都很重视語言文字的运用,不论是执教《湖心亭看雪》时的“亭”字,还是本节课堂时的“启”与“蒙”二字,潘老师都能将古文自然地融入到教学中来,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服务,一方面可以看出潘老师知识的渊博,另一方面也是潘老师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自觉将古文带入至课堂中来的缘故,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潘老师不仅想让学生了解汉字,更是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汉字文化,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个字就是一件事,一个字就是一个钉,一个字就是一盏灯,可以深深烙印进学生的心间。在教学中,应该像潘老师般主动将古文字,古文化带入到课堂,适时地在语文课堂中引入古文,能为课堂内容,教学设计服务,达到钩连历史,洞悉文化的作用。不论是中国历史还是外国历史,学生都应该有所涉猎,所谓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和黑暗,有蒙昧就需启蒙,将遮在人民眼前黑暗的幕布揭开使之开眼看世界,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领袖,而启蒙运动是法国历史中不可忽视的大事件,伏尔泰改写了法国历史,可以说伏尔泰就是法国历史的一部分。
㈢、还原真实历史事件,打开学生一窥史料的窗口。
还原真实历史史料的效果是连锁的,一方面补充了学生的历史文化常识,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创造了真实的历史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自觉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来,拉近了作品与史料,作品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与时间距离,学生更容易与作品中的人物共情,能身临其境地现在主人公的角度上思考,理解主人公的所作所为,对主人公的言行留下更深的体悟。潘老师并没有在整堂课中都讲史料,因为讲史料是手段,是打开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伏尔泰思想的手段,而非课堂的内容,这二者是不同的,若将其作为课堂中的内容,那这趟语文课就会向历史课倾斜,潘老师的教学定位非常清晰,教学重点始终为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价值,所有的教学设计始终为了教学重点服务,所以潘老师选用视频的度把握得很合理,语文课的中心始终屹立不曾摇摆。而且还原真实的事件,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法国社会阶层、宗教和法律程序,通过这样一个小事例就可见当时法国社会的黑暗、宗教对人的荼毒、法律制度形同虚设,伏尔泰在这样的境况下为了人民的权益奔走,不惧社会黑幕为其平反,以及伏尔泰的能力和社会影响力,这些教学效果是空喊多少句口号都无法达到的。
另外潘老师还补充了对于伏尔泰的历史总结,例如“欧洲的良心”等等,这些历史总结是对伏尔泰的赞扬,同时也是对伏尔泰言行的真实写照,史料的补充与历史总结高度贴合,同时与文章也交相辉映,在看过视频后再去读雨果的文章,相信学生都会产生更深刻的体悟,伏尔泰值得一切最高层次的赞美与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