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分离技术治疗腹壁肿瘤切除后腹壁缺损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21-01-10 00:17:47王华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15期

摘要:目的:分析探究组织分离技术在治疗腹壁肿瘤切除后腹壁缺损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因腹壁肿瘤行组织分离技术的1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腹壁肿瘤根治性切除及一期腹壁重建。结果:18例腹壁肿瘤患者均采用CST技术治疗。肿瘤病理类型硬纤维肿瘤9例,神经纤维肿瘤3例,脂肪瘤3例,脂肪母细胞瘤1例,继发性腹部肿瘤2例。术前CT测量平均肿瘤最大横径(4.2±2.6)cm,肿瘤切除后平均腹壁缺损最大横(8.3±2.5)cm。7例患者采用前入路CST(2例保留脐周腹壁穿支血管神经束,5例采用腹横肌松解技术)。10例患者使用合成补片,2例因为感染切口或联合肠管切除未使用补片。术后发生切口相关并发症3例,腹腔高压及肺不张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患者于术后16个月死于结肠癌肝转移,其余11例无肿瘤复发,无腹壁切口疝发生。结论:组织分离技术治疗腹壁肿瘤切除后腹壁缺损的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组织分离技术;腹壁肿瘤切除;腹壁破损

【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5--01

腹壁肿瘤指的是患者的腹壁部位出现了占位性的病变,可能是良性的肿瘤,也可能是恶性的肿瘤。腹壁肿瘤的患者会出现腹壁内无痛性的肿块,肿块的质地坚硬。在确诊为腹壁肿瘤后,及时进行手术切除,在术后及时进行病理组织活检。如果是良性肿瘤,如果在术后存在较大的腹壁缺损,则及时进行腹壁修复;如果属于恶性肿瘤,根据病理分型积极进行化疗、放疗等综合性的治疗。组织分离技术,简称CST,是一种修复腹壁的技术,通过使用这一技术可能达到增加腹腔容积,减少腹壁张力,对前腹壁中线区域的缺损修复非常实用[1]。基于此,本次研究对组织分离技术在治疗腹壁肿瘤切除后腹壁缺损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其研究结果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因腹壁肿瘤行组织分离技术的2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顺利完成肿瘤切除及一期重建。1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8例,平均年龄为37.8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3.2kh/m²,平均住院费用为35670元。其中有吸烟史的患者2例,均无术前放射性和化学性治疗病史,均无合并严重感染。肿瘤发生于左上腹4例,左下腹5例,右上腹3例,右下腹6例。所有患者术后病理报告确诊为腹壁肿瘤,其中硬纤维肿瘤9例,神经纤维肿瘤3例,脂肪瘤3例,脂肪母细胞瘤1例,继发性腹部肿瘤2例。初始病例9例,其余病例均为术后复发病例。患者既往接受手术次数平均超过1次,最多接受手术次数者为13次。此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注,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同意。

1.2  研究方法

组织分离术:1.切口的选择。一般选择纵行的直径口,以利于充分的分离和显露;有时可根据具体的缺损形态亦可选择横切口,更有利于腹部张力的维持。切口长约15-20cm,绕脐而行(必要时可将脐切除);2.腹壁肌肉皮下组织分离范围。在腹直肌前鞘和腹外斜肌腱膜的表面迚行充分的分离,两侧达腋前线,上缘至剑突下,下缘到耻骨联合;3.确定腹壁缺损大小及肌肉分离范围。首先测量并确定腹壁破损的大小,然后根据腹壁缺损的范围决定半月线切开的长度,若缺损较小,仅切开一侧的半月线即可;4.半月线的切开及肌肉的分离。先切开一侧的半月线,在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间的无血管平面之间迚行分离,然后向中线部位牵拉,对侧亦然。腹壁肌肉经过上述分离滑行需要确定是否足够覆盖腹壁的缺损;5.腹直肌后鞘的切开。如果切开两侧的半月线仍未能获得满意的肌瓣用于关腹,可以从正中线即腹白线后的腹膜向两侧分离,翻起腹直肌,纵行切开腹直肌后鞘。以使腹直肌展平,可进一步获得2-4cm的移动范围;6.重建后的腹壁再以补片进行加强。通过腹壁肌肉間的分离与滑行,扩大了腹围,修补了腹壁的缺损,但是,这种分离与滑行也使腹壁的肌肉变薄,层次减少;7.皮下引流管的放置及逐层缝合腹壁。

1.3  注意事项

(1)切口本身的大小可以不是太大(约12cm),但可以通过拉钩牵引,可分离皮下更多的范围及皮下组织与肌肉筋膜之间的间隙,做CST分离面一定要大,要达到切开半月线所需的范围;(2)切开半月线时要注意深度,以避免切断并损伤支配腹直肌的运动神经。在切开腹直肌后鞘时,还应注意保护供应腹直肌的血管;(3)由于皮下组织分离面大,术中一定要放置引流,以避免术后形成皮下积液并引发感染。从技术层面上讲,引流要充分,可在两侧分别放置引流管,引流管最好选择8-10号的脑室引流管,以利于通畅引流。

二、结果

18例腹壁肿瘤患者均采用CST技术治疗。肿瘤病理类型硬纤维肿瘤9例,神经纤维肿瘤3例,脂肪瘤3例,脂肪母细胞瘤1例,继发性腹部肿瘤2例。术前CT测量平均肿瘤最大横径(4.2±2.6)cm,肿瘤切除后平均腹壁缺损最大横(8.3±2.5)cm。7例患者采用前入路CST(2例保留脐周腹壁穿支血管神经束,5例采用腹横肌松解技术)。10例患者使用合成补片,2例因为感染切口或联合肠管切除未使用补片。术后发生切口相关并发症3例,腹腔高压及肺不张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患者于术后16个月死于结肠癌肝转移,其余11例无肿瘤复发,无腹壁切口疝发生。

三、结论

组织分离技术的手术原理是利用前侧腹壁的中间肌肉间的移位与滑行来增加腹壁的面积,这种移位和滑行是通过切开两侧半月线加以分离、展开前侧壁的两侧第一层肌肉及腹直肌后鞘来实现的。因此,这一技术避免了使用远外肌肉或通过肌皮瓣转移等更加复杂的操作[2]。

腹壁肿瘤原则上身体如果耐受的话应该采取手术切除。切除的范围一般包括肿瘤及其附近的正常肌肉、肌膜和腱膜,如果累及腹膜亦应部分切除,切除一定要彻底,如果不彻底就容易导致复发。但是如果肿瘤范围很广,无法切除,可以试着采用放射治疗。还是应该根据具体的身体耐受情况和肿瘤大小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刁红亮,倪志展,王松,葛步军,黄琦.组织分离技术治疗腹壁肿瘤切除后腹壁缺损的疗效[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20,35(06):463-467.

[2]宋衡,宋致成,杨董超,聂鑫,杨建军,胡敏,顾岩.腹壁膨出的临床分型与治疗策略选择[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8,12(06):409-412.

作者简介:王华(1975-11-),男,汉族,本科,云南大理人,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普外科:疝与腹壁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