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冉熹
摘要: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信息获取及判断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加之近年来新媒体实现了内容的数字化、传播的网络化、服务的个性化。它建立在传统媒体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进步和科技革新新兴媒介形态多样化发展,将各传播媒介整合并进一步完善。它的出现改变了社交的环境,拓展了传播渠道,改变了传播模式,造就了一种新的网络文化。在全球化的推进中,特别是后疫情时代,教育信息化的极大普及,一国网民的互联网信息素养体现了该国的国民素养,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要受众群体,目前存在检索能力有限、学术水平不高、辨别信息能力不强、支付能力补足、认知水平有限等问题,对于互联网信息素养的提升迫在眉睫,要明确大学生的互联网信息消费习惯受哪些因素影响,互联网信息素养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从而推断出应怎样养成正确的互联网信息消费行为。
关键字:新媒体、教育信息化、大学生、互联网信息素养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互联网信息消费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通过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端进行搜索和浏览。消费是方式分为:一、主动消费,通过搜索引擎等有特定方向的检索信息;二、被动消费,通过网络的漫游,特别是通过社交平台,并获取非特定的信息。
一、大学生的互联网信息消费行为受互联网信息需求、互联网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互联网信息消费心理、互联网信息素养等因素的影响。1
互联网信息需求:大学生互联网信息需求的内容与个人的成长环境、知识结构、个人偏好相关,多指用于新闻阅读、找资料、交友、办公等形式,但也受信息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信息需求的特点:1、对信息价值要求高;2、对信息的专业化要求高;3、对信息及时的可获取性要求高。在“互联网+”教育逐渐普及,全国努力打造數字化校园的大背景下,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群体的互联网信息需求量。
互联网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新媒体的受众群体转变为大众受众。由于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变革,信息由更多沉浸式的技术所推动,信息演变成为多样性、共享性、交互性极高的互联网产物。在符合大学生互联网信息需求的实际下,首先要掌握良好的互联网信息获取能力即检索能力,在充分培养自身互联网信息安全意识和互联网信息道德意识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获取互联网信息,并对获取后的互联网信息进行分析,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和信息判断能力进行筛选,最后应用到自身互联网信息需求中去。
互联网信息消费心理:互联网让思想共同体更加的扁平化,新媒体是新媒介,传播更多的是碎片化的即时讯息,使大学生在信息消费上更效率化,信息的结构决定功能,部分社交媒体是偏空间媒介,大数据的运算互联网会推送给你偏好信息,或者你圈内的朋友对某件事的反应也和你相似,产生互联网的社群效应,但效应并不能判断事务的对错。2大学生习惯通过互联网信息消费这个过程,将生活和工作的内容渗透,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因此,要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互联网信息消费群体,守好互联网这块信息高地。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互联网信息消费心理,在提高互联网信息消费能力的同时,做一名健康的、科学的、与时俱进的互联网信息消费者。
以上这些因素组成的互联网信息消费行为体系,其中的任何一方面的量变都能发生互联网信息消费行为的质变。其中大学生互联网信息素养在这些因素中起到主导性的作用,互联网信息素养是根据所需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搜索,全面的理解对信息的产生加工和流通的过程,能对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能对信息进行综合的运用的能力,2015年,美国大学及研究图书馆联合会又对大学生互联网信息素养做出了新的界定:即对信息的反思与发现,对信息的产生及评价,充分利用后的综合能力,是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素养。当代大学生的互联网信息素养具有工具性、智能性、时代性、定制性的特征,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互联网信息化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二、新媒体时代为什么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互联网信息素养?每个受众群体的认知水平、情感和生理机能不一样?提高互联网信息素养有利于形成互联网信息消费普适的使用规则3;同时,提高信息素养对于大学生成长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强化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知识的汲取和信息的收集提升自我,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地学习;
2)拓宽朋友圈,全面培养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学习各种技能,促进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
3)在实际的信息消费方面,使用正确的互联网信息处理能力,能达到自身的互联网信息需求,能缓解各方面带来的压力。
三、大学生通过哪些方面能力的提升可以进一步培养自己的互联网信息素养?
内部环境:
1)通过一系列共情的行为,让学生从虚拟的网络世界跳脱出来;
强化对注意力的控制,给“自我”空间,互联网信息会影响自我感受,及时调整
保持自我理性思考,把互联网信息当作资源而不沉迷过分依赖;
2) 处理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时要去个人化,感情和想法会一致地向不同方向转变,群体是匿名的不用承担个人责任,但个体容易接受暗示,互相作用盲目的产生传染效应,不要因为玛德琳-麦卡恩效应(通过环境的小群体取样求和或求均值来推断他人所想进行错误的风险判断)引起过度的忧虑。
3) 不断更新自我的知识系统,更新固有观念。过度情绪化的世界观会让人们对世界产生系统性的误判,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压力和负面情绪,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保持实事求是的世界观;
4) 不能过度依赖新媒体,要注重新旧媒体的优势互补,形成良性互动,提高信息资源的流通率和使用率。
外部环境:
1)目前,互联网建立的新的模式和秩序由非正式的质量管理系统取代。社交媒体存在巨大的开放性,自由度高,缺乏过滤数量质量不能有效控制。需要不断在外部政策上施压,加大对互联网的信息的标准化管理,协同网络监管部门做好互联网信息的质量监管,同时也做好充分的业内相互监督机制,形成统一的互联网信息使用准则,为大学生互联网信息素质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随着“互联网+”课堂普及化和大学生课堂思政的不断深入,互联网信息素养培育与大学生课堂思政相结合成为了新的培育模式。世界范围内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形态有三种:一、通识课堂,由互联网信息意识、伦理、知识与技术有关培训课程组成,解决新媒体时代工作生活中与互联网信息相关的各种难题,有效提升信息社会个人能力;二、专业课堂,面向专业学科领域,注重将信息素养的培育应用于实践,将大学生信息素养与各专业的课程体系相适应,从而提高大学生对于互联网信息的综合利用能力。目前在西方国家也存在实行图书馆索引嵌入式信息素养的教育模式,在学术研究方面加强学生对于信息来源(互联网、电子图书馆等)的评估能力和信息研究能力的提升;三、服务应用,互联网应用空间的打造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用的推进,使优质的互联网资源能更好地满足并服务与大学生的互联网信息需求。
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扎实教育教学,从优质的教学资源辐射全国为出发点,同时打好“专业能力+思想素质”组合牌,在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使命的高校,培养好当代大学生的互联网信息素养,基于不断提高互联网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互联网信息消费心理是新时代需要面临的新型挑战,在互联网环境下,严守信息道德规范,该项素养的提升能激发推动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内生动力,是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新路径。
注释:
杨文军 , 尹德欣 , 王建东 - 《法制与社会:旬刊》 - 2016
2 谢耕耘,陈红《新媒体与社会》—2012 第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