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林
摘要: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容体系中,音樂艺术类的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传播范围和悠久的传播历史.不同地区的音乐艺术文化也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瑶族舞蹈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艺术形式。在现代高校教育中,强调传统文化教育与常规的专业教育的融合,不同地区的地方高校应当积极结合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内容和素材,通过科学的融合实现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宣传和传承,从而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这片土壤上更好的生根发芽,培养出高校学生良好的文化传承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地方高校;传统文化;瑶族;民间舞蹈;传承
引言: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高校教育更加强调综合性和全面性,并且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是高校大学生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需要承担的一项重要责任。地方高校应当积极承担起传统文化传承发扬的责任,通过在高校教育中传承民间传统文化,促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在综合性和实践性上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一、瑶族舞蹈的传承对高校教育的意义分析
(一)为学生学习和接触传统文化提供渠道
瑶族舞蹈是传统文化中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一方面内容。作地方高校,能够结合本地区的传统文化特色将瑶族舞蹈作为一项专题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常规的高校教育过程中,意味着学生能够有系统而全面的机会接触到当地的传统文化内容。这对于学生丰富传统文化认知内容、提升传统文化认知层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另外,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内容的融入,意味着教师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也更便于从实践中取材或组织相关的活动。这也能够为最终取得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效果打下基础。对于学生来说,了解和学习了瑶族舞蹈的传统文化内容,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也意味着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二)为瑶族舞蹈的传承和发扬提供理论支持
这方面的功能主要是指,高校作为专业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机构及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分析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资源条件做支持。有了更加充足的理论支持以及充分的理论研究条件,高校方面可以依托美术类课程或音乐类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将瑶族舞蹈中的服饰文化以及音乐特色文化理论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这对于宏观上研究瑶族舞蹈的传统文化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高校方面也可以结合相关理论研究的需求设置相应的选修理论课程,面向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理论知识水平。
二、瑶族舞蹈在地方高校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传承主观意识不足
所谓的主观意识,是指高校方面在其常规的教育教学工作组织实施中,都是将专业教育作为教学工作开展中的核心内容引起充分重视的。虽然在立德树人的宏观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多的被提倡和要求融入传统的地方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中,但由于部分高校的客观教育教学资源条件有限,且其教育管理者和实施者的思想意识先进性不足,导致其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3]。即使部分高校设置了相应的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去学习和研究,但匹配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这都会影响瑶族舞蹈在地方高校中进行有效的传承。
(二)文化传承的实践教育资源条件不足
传统文化虽然在形式和内涵上是丰富多样而深刻的,但具体的文化传承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要一部分实践活动的支持。目前高校虽然在大学生社团活动中也融入了艺术社团或个性化的网络化社团内容,但对于传统文化方面的传承和发扬力度仍然存在不足。社团活动的组织也并未全面积极的以传统文化的相关主题为契机进行开展,在这种情况下,意味着高校大学生学习和接触传统文化的形式也大都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础形式介绍上,其自身并没有真正从实践中体会和了解瑶族舞蹈传统文化内容的内涵和实践价值。从根本上来说,瑶族舞蹈的传统文化传承目标并没有有效的达成。
(三)基于瑶族舞蹈的文化传承未形成一个全面的机制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持续不断进行的工程项目。瑶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在地方高校现阶段并未形成一个系统化的传承执行程序和规范化的方案。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瑶族舞蹈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效果。缺乏统一的方案做指导,意味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一旦出现问题和漏洞,也不容易被及时发现和解决。
三、瑶族舞蹈在地方高校传承的科学路径
(一)通过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引起教师充分的重视
为了使地方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充分重视瑶族舞蹈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重要价值,学校方面可以通过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瑶族舞蹈专业课程融入传统的地方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中。一方面丰富现有的地方课程教学体系内容,另一方面用科学完善的方法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纳入到高校教育的内容体系中。这不仅能使学生受到更加规范全面的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教师来说,这种将传统文化内容转换为具体的理论课程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也能够使教师们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教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当其从思想上重视了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最终的教学效果就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二)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升传统文化传承效果
高校方面为了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并且为学生了解和学习瑶族舞蹈的相关传统文化提供更加丰富的平台,可以通过艺术社团活动的相关工作开展将瑶族舞蹈表演或相关文化传承的内容设置为社团活动的主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相关的文化或音乐活动中去。当学生在共同协作和探讨的过程中更加充分的参与到瑶族舞蹈的表演和相关的艺术学习过程中时,其对于这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受会更加深刻,其主观上积极传承和发扬这方面传统文化的意识也会因此被有效激发出来。这对于从根本上提升学生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
(三)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保障工作,形成长期的传承机制
高校方面应当结合本地区的客观资源条件,将瑶族舞蹈这一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承与发扬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布置给高校进行完成。一方面,高校应当积极加强宣传与推广,结合本地区的资源条件优势,通过开展以瑶族舞蹈为主题的艺术文化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基于相关活动开展的资源条件创造也应当在力度上有所加大,最终形成文化传承的长效保障机制,为瑶族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提供根本性的动力。
结束语
综合本文的分析可知,在瑶族舞蹈的传承和发扬过程中,地方高校所承担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高校方面的教师和管理者应当认识到瑶族舞蹈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价值,并且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以及实践活动的积极开展为瑶族舞蹈这一传统文化内容中的精髓提供重要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吴尚缘."非遗"连山瑶族小长鼓舞蹈校园传承路径探究[J].北方音乐,2020,000(007):28-29.
[2]李乐军.瑶族传统文化资源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探析——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J].柳州师专学报,2019,034(006):96-98,86.
[3]史莉丽.地方高等院校民族民间舞课程改革的问题与思考[J].2021(2017-3):220-221.
[4]王帝.探究地方的高校舞蹈教学对于当地的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以及发展[J].2021(2013-9):41-41.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XYZJG2018Z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