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为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西方消费主义思想逐渐在中国社会蔓延。伴随消费主义而来的是享乐和利己主义的价值观,消费本身成为了目的,不再作为一种满足个体需要和发展的手段。消费主义中的消费更多的是对物的占有,是对自己欲望的满足,通过购买和展示新物品展示自身地位和价值。这种消费观给个人和社会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因此遵循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势在必行。
关键词:消费主义;消费;消费观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国家拉动内需政策中的消费是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是作为发展国民生计的手段,而非资本增殖的工具。在现实生活中消费主义和消费所表现的形式往往又极为相似,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识别自身真实的需求不被消费主义营销广告洗脑。
1、消费主义思潮的内涵
消费主义是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消费主义最早起源于美国,鼓励、刺激消费、以消费为荣是其社会的观念。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指出,消费主义是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 换言之,人们并不在意购买行为买到了什么东西,而是在意购买商品所购买的代表符号意义。你所缺少的东西在你占有了这件商品时你就成功的拥有了它。你购买了代表个性的商品就表达了你是有个性的人,你购买了某件昂贵的物品你就是个富裕的人,你拥有了车子房子你就是成功的幸福的人。消费主义告诉世人你是什么样的人需要用你所拥有的物去表达,通过购买和展示所占有的物品来彰显身份地位和品位。当人们所有的品质思想价值都需要物来表达时,人们就会不自觉的去占有更多的物,这个时候人这个主体反而成为客体,成了一个空荡荡的需要被贴满标签的客体。我需要更多的物来证明自己的成功、幸福、品位、社会地位,在此思想影响下人们不断追逐财富,追逐占有更多的物,享受消費带来的满足和快感。
2.消费主义产生的原因
马克思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观念,不能离开资本、资本主义制度谈消费观念,讨论现代消费的意涵、流变和解决方案。消费主义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强大变种,是资本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一种全新的扭曲的宗教。通过拜物的形式给人们描绘一幅物质丰裕的景象,以维持统治和压制资本主义的内生矛盾、危机。在社会学研究中有三个相互关联、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流派,他们从资本如何在物质上通过消费控制人民,人类如何通过消费实现阶级差异,以及消费主义如何塑造愉悦的精神幻梦三个方面研究消费主义。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之下,个人消费永远都是消费文化的冰山一角,我们的购买行为永远不可可能是一种个人行为,而与我们的社会身份和社会文化息息相关。
2.1经济基础
在现代化大生产之前,受限于生产力发展水品,消费主义在人类社会中是缺乏诞生的土壤的。不论是东方农耕文明还是西方海洋文明,禁欲、节俭等思想都是社会思想的主流。 工业革命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到20世纪初,福特主义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技术造就了大众消费模式的诞生,消费的涵义、形式、范围、主体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到了20世纪中期,物质的极大丰富导致同质的商品不再能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后福特主义的专业化生产便开始了以消费者为导向,积极制造消费需求。物质的极大丰裕、商品种类繁多且耐用,产品使用周期长使得曾经物质匮乏危机转向了产品滞销的生产过剩危机。因而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是消费主义的物质基础。
2.2政策原因
20世纪30年代,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并影响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面对这场资本主义世界的灾难无能为力,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缺陷逐渐显露出来,凯恩斯开始思索研究新的理论应对这一危机。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凯恩斯主义由此诞生。凯恩斯首次把消费这一经济问题纳入社会和政治问题之中。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有效需求理论,把失业、经济停滞、经济危机的原因归于消费不足,并声称“奢侈是美德,节俭是罪恶”。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繁荣经济、稳定社会,资产阶级统治者的政治精英将消费和爱国等思想捆绑起来,以此来鼓动人们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解决生产过剩危机。通过鼓动人们源源不断的消费来实现心中理想的生活状态,淡化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正如阿格尔所言,“统治者的办法就是向消费大众源源不断地制造虚假需求,以非恐怖的手段麻痹人们反抗的动机,遏制否定性思维。”在凯恩斯主义理论下,西方各国在政策上开始了鼓励和刺激消费。
2.3思想文化基础
西方消费主义的蔓延扩张还与其哲学思想紧密相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关于对人的看法上东西方哲学呈现了不一样的观点。在西方哲学看来人是一种“理性动物”,可以凭借自身的能力去认识、征服世界。在这种哲学思想基础上,征服自然、无节制掠夺自然成为理所当然。当生产力、社会物资不在是消费主义思想的物质限制时,面对大规模的生产扩张和消费萎缩,资本主义首先便要倡导个人消费,摧毁过去禁欲节俭等主流思想。
3.消费主义的危害
3.1导致人的不自由,盲目消费、扭曲人的价值观。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感受不到任何的利他的正外部性。现代雇佣制度下人被分割成了工作和生活两个部分,细致的分工使得工作枯燥乏味,个体成为了生产线上的一颗螺丝钉,感受不到任何的身为人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劳动的掌控感、自豪感,只有在消费中才能获得短暂的心理上的满足。工作是的目的是为了生活,而生活需要我们拥有的东西来定义,消费主义通过广告营销、媒体剥夺了人们定义幸福、爱情、理想、人生追求的权利。消费主义让我们相信可以用金钱买到我们所不曾拥有的东西,例如美貌、名望、亲情、爱情等,被赋予了符号的商品恰好满足了这一心理需求。身上的物成为了衡量个人价值、地位的标尺,在占有炫耀物的同时人们获得了一种心理上的愉悦。但这种愉悦是短暂的,随之而来的是消费之后的空虚和孤独。一个恶性循环就此出现,工作成为了满足消费的手段,而消费获得短暂的满足之后是更深的痛苦和压抑。为了缓解这种苦闷和压抑,人们不断沉迷于消费之中,随之而来的就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思想观念。
3.2使人民丧失思考能力、批判性
消费主义定义了我们是谁,驱使驯服我们去做他们想要我们做的事,让我们更少的去提出问题。人们在商品消费的狂欢之中,丧失了对社会和现实的批判否定意识。生产的异化迫使人们和他们真正所喜爱的事物相分离,劳累的人们休息时不再愿意思考,人们迫切渴望放松和愉悦,而消费就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在消费主义描绘出来的丰裕的物质景象下,琳琅满目的商品多到让人目眩神迷,让人难以选择。无数广告营销反复告诉我们通过购买某件商品我们就获得了我们人生中缺失的内容。当营销中的符号广为流传时,人们也就不自觉接受这样的观念。工作越累越不自由越需要在消费中获得放松。在资本构建的消费主义下,看似自由的选择其实是被外力所影响和干预的。人们的幸福、价值、追求被定义,在物质的追求中丧失了对现实的理性思考。
3.3消费主义导致严重的自然资源的浪费,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
资本的趋利性让其不折手段的追逐利润,在消费主义下的消费模式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在资本增殖的逻辑中扩大再生产是必然的,产品迅速出售,收回资金继续新一轮的轮回。为了卖出更多的商品,资本在这过程中花样百出。正如艾伦·杜宁所言:“我们庞大而多产的经济……要求我们使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要求我们从中寻找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我们需要消费东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确烧掉、穿坏、更換或扔掉。”例如有意缩短商品使用寿命:白炽灯使用寿命最长只有1200小时;手机总是在所谓优化更新后反而愈发卡顿,通过缩短商品使用寿命增加人们消费的频率。这种消费模式在生产方面造成对自然界过度的索取资源,在消费方面,人们大量的购买物品,以获取物品背后的不稳定的“符号”,然后废弃。例如服装潮流,每年都被商家营销出不同的流行色流行款,去年买的东西到了今年就已经丧失了符号意义,导致人们大量的废弃物品,这种大量的废弃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4.应对消费主义思潮的措施
消费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其根源在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消费只是消费文化下的冰山一角,我们的个人消费不可能仅仅是个人消费的问题,在消费主义的强大洗脑下,整个社会达成一种普遍的大众化的审美和行为导向时,我们别无选择,我们不可能成为一个完全孤立与世隔绝的人。资本主义的内生矛盾决定资本主义必将消亡,由资本主义衍生和变种出来的消费主义终将被超越。
4.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消费观。消费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因此要摆脱消费主义的束缚首先要在观念上有所改变。首先要警惕广告营销宣传中的消费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人生的价值、理想追求、个人幸福不在于消费,不该为他人所定义。广告营销赋予商品一个又一个的符号,面对商家这些符号输出,我们要理性识别,区分真实需求和虚假需求,用正确的幸福观抵制广告营销的思想洗脑。
4.2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的价值实现应该在生产劳动而不是在消费。充分认识消费主义思想,建立合理适度的消费原则。个人消费不仅仅是个人消费问题,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无节制的消费加剧了对自然界的索取,在处理废弃物时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在自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个人过多的占有消费不必要的物质必然会挤压他人的物质需求。
4.3加强对消费行为的监管,坚持绿色发展发展理念。营造健康有序的消费环境,规范媒体行为。对于一些明显带有误导、诱惑消费的广告予以取缔限制,形成良好的消费机制和环境。保证生产和消费相协调,促使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共同发展。加强共给侧改革,生产高质量的商品,避免盲目生产扩大产能带来的资源浪费。
结语
个人真实的消费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对于社会而言也有利于促进经济的进步。但是消费主义所倡导的消费观不仅浪费社会资源,同时对于个人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在消费主义思想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价值观不利于社会风气,同时带来的盲目消费、攀比炫富也不利于个人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68.
[2]黄谦明.论消费主义思潮、经济增长方式与国民幸福[J].学术论丛,2009(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艾伦·杜宁,多少算够: 消费社会与地球未来 〔M〕毕聿译.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5
[5]张传开. 超越消费主义 〔J〕. 求是,2008,(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