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考研人数屡创新高,跨学科考研和读研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了在读研究生对本科专业的认同度以及他们的跨专业情况,研究发现:研究生整体上对自己的本科专业认同度不高;专业认同度低与跨专业考研密切相关;研究生的本科专业认同度在认知性维度上得分较高,说明研究生对本科专业不认同和选择跨专业考研不是盲目的。
关键词:专业认同;跨学科;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3-0117-03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以及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增大,大学生考研人数屡创新高,且增长率远高于之前。据教育部网站发布的信息,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达到377万人,较上一年度的341万人增加了36万人,再次创下历史新高[1]。同时,跨专业考研现象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目前还没有全国范围跨专业考研的数据,但据笔者调查,跨专业考生总体占比应在三分之一左右。
本科所学的专业对大学生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它影响的是学生四年的学习乃至一生的道路,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放弃学了四年的专业?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学生对本科专业的认同有密切关系。本研究试图分析和揭示专业认同与跨专业考研之间的关系,以期对高校在提高学生专业认同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有所借鉴。
一、文献综述
(一)专业认同相关研究
目前,专业认同相关研究集中在定义、测量方式、与其他因素的关系这几个方面。
首先是定义。国外对于职业认同与专业认同没有很明确的区分,专门针对专业认同的文献较少。因此,本文所述的研究主要来自国内学者。王顶明和刘永存[2]认为,專业认同是学习者对专业的接受与认可,并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学习与探究。秦攀博[3]创造性地将专业认同分为几个维度,认为专业认同是在认知了解所学学科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上的接受认可、积极的外在行为、内心的适切感。这个定义更具操作性,也是有关研究中采用较多的一个定义。
其次是测量方式。秦攀博根据定义编制了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包括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适切性四个子维度。程化琴等[4]依据国外学者的社会身份认同感量表编制了大学生专业认同量表。
最后是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张萌、李若兰[5]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学校归属感、学习投入总体水平较高,学校归属感在专业认同对学习投入的影响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杜江、许锐[6]对北京大学高年级本科生进行了专业认同调查,发现专业认同划分的认知、情感、行为和适切维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解释力。也正是基于前人这些研究,笔者认为跨专业考研行为与专业认同有关。
(二)跨专业考研相关研究
我国现行的学科目录共有三级,分别是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现有研究对“跨专业”的定义不尽相同。笔者认为,“跨专业”的定义无对错与否,只需适合研究即可。本文将“跨专业考研”定义为“本科专业所属的学科门类与研究生专业所属的学科门类不一致”,即只考虑学科门类之间的大跨越,对同一学科门类下的一级、二级学科之间的互跨不予考虑。
邱春侠[7]对某师范学院的大三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选择跨专业最主要的两个原因是兴趣和就业。刘微等[8]以常熟理工学院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大学生考研各方面的情况,其中五成学生表示会选择跨专业或者暂时还没确定。
(三)小结
国内相关成果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后续的研究可提供足够的借鉴。不过,研究专业认同与跨专业考研之间关系的文献极少,因此一个包括多个学科学生关于专业认同与跨专业考研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必要的,这对提升本科生的专业认同度、改善人才培养质量等起到积极作用。
二、研究设计
(一)总体思路
通过被调查者的专业以及专业认同情况,分析专业的认同与跨学科考研行为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影响专业认同的有关因素。
(二)研究对象
随机调查200名左右的研究生。
(三)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为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工具为SPSS 26.0。
(四)研究工具
采用的问卷是由秦攀博编制的《大学生专业认同正式问卷》,考虑本文的研究对象,对其基本信息部分进行了一些修改(主题目未修改),形成了《研究生的本科专业认同度问卷》,问卷主体问题分为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适切性四个维度,此四个维度已被多项研究证明切实有效。问卷的专业认同部分共有23道题目,均采用5点评分。
三、数据分析与讨论
问卷共回收192份,剔除无效问卷46份。被剔除的问卷存在的问题有:填写时间少于40秒,专业信息缺失,所有题目均选择同一选项。剔除后,所得有效问卷共146份。
(一)验证性因素分析
使用AMOS26.0对问卷的测量模型进行检验,除了RMR值大于0.05,NFI值小于0.9,其他指标均符合判断标准,表明问卷的模型拟合度较好,见图1、表1。
(二)问卷信效度检验
对问卷进行可靠性分析,计算了同质性信度(克隆巴赫α系数)和分半信度(格特曼折半系数)。四个维度的信度都在0.7以上,总问卷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948,表明信度极高,见表2。
(三)基本统计分析
从性别来看,参加问卷调查的男女比例刚好各占50%,男生专业认同的均值为80.12,女生为78.64,基本持平;从是否跨专业来看,跨专业研究生为30.82%,其专业认同均值为71.33,低于非跨专业研究生的82.97;从本科专业性质来看,本科是理工农医类的研究生占42.47%,专业认同均值为77.58,本科为人文社科类的研究生占57.53%,专业认同均值为80.71,略高于前者,见表3。
(四)跨学科考研学生与非跨学科考研学生的本科专业认同度差异分析
对跨专业与非跨专业研究生的专业认同度平均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到p<0.001。这表明跨专业与非跨专业的研究生的本科专业认同度差异客观存在。
对是否跨专业与本科专业认同度这两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系数为0.327,p<0.001。这表明其相关系数达到中等程度相关,跨专业学生的本科专业认同度低于非跨专业的学生。
(五)专业认同的不同维度的差异分析
认知性维度平均得分为3.89,情感性维度为3.38,行为性维度为3.31,适切性维度为3.25。
其中,是否跨专业在认知性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跨专业平均值为3.84,非跨专业为3.92,p值为0.491),在情感性维度上差异显著(跨专业平均值为2.94,非跨专业为3.58,p值为0.000),在行为性维度上差异显著(跨专业平均值为2.87,非跨专业为3.50,p值为0.000),在适切性维度上差异显著(跨专业平均值为2.84,非跨专业为3.44,p值为0.000),见表4。
这说明跨专业的研究生并不是盲目选择了一个新专业,而是在了解原来专业的基础上,情感、行为等方面都出现了相应变化,最终决定放弃原专业。另外,四个维度从认知、情感、行为到适切,得分依次降低,这也符合秦攀博编制此问卷时的理论假设和调查结果,说明本文对于此问卷的使用是恰当的,见图2。
四、结论
(一)研究生整体上对于自己本科专业的认同度不高
研究生对于自己本科专业的认同度处于一个中等稍微偏下的水平,這表明目前的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上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
专业认同度低可能不是个别专业的问题,而是高等教育的系统性问题,因为理工农医类和人文社科类专业的认同度并没有显著差异。不过受限于本文的样本规模,此结论有进一步明晰的空间。
(二)专业认同度低与跨专业读研行为密切相关
二者的相关程度虽刚刚达到中等,但显著性极强,这毫无疑问表明它们之间相关。并且,出于研究方便本文对“跨专业”的定义本就过于宽松,只将跨学科门类视为跨专业,但实际上同一学科门类的很多专业之间也是大相径庭的。如,虽然同属工科,但机械工程和计算机之间实质上也是跨专业的关系,因此实际的相关关系可能比本文所计算的更强。
虽然本文的统计分析未涉及因果,但经验告诉我们,很大程度上专业认同度低是导致跨专业读研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系统中,一般来说本科生大二有转专业的机会,但只有排名前列的极少数人有此机会。对本专业情感的淡薄导致一些学生学习行为上的懈怠,有的人浑浑噩噩度过四年,读研时才终于有机会“脱离苦海”,这不得不说是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学生本人时间、机会成本的极大损失。
(三)跨专业读研行为不是学生的盲目选择
研究生对自己本科专业的认同度虽然总体上不高,但在认知性维度的得分却较高。这说明他们跨专业读研的决定并不是如高考后选专业时的盲目,而是比较清楚地了解了自己的专业,明确自己对于本科专业的喜爱程度不算高这一事实,也算得上是“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最后澄清一下跨学科研究视角与本文所谈跨学科的区别:第一,跨学科研究视角是一种主动的尝试和探索,而跨学科读研是一种被动的转向和选择;第二,出于需要的跨学科研究是一种“增量”的过程,实现的是“1+1>2”的效果,而因为对本科专业的不认同最终选择跨学科却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第三,专业认同的情感性、行为性以及适切性三个维度得分较低也表明,跨专业读研行为可能难以导向研究生在入学后更加具有跨学科研究视角这一良性结果。综上,笔者并不认为跨专业读研的行为是负面的,而是说由于本科的专业建设或人才培养或其他原因导致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低,最终导致跨学科考研的人数过多这种现象是不理想的,是应该进行干预的。
参考文献:
[1]郎朗.2021考研今开考:377万人报名 各地强调考场防疫[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012/t20201228_507808.html.
[2]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3]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4]程化琴,庄明科,刘琉,等.大学新生专业认同感、职业决策困难及生活满意度状况调查——以某大学某专业新生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4(2).
[5]张萌,李若兰.大学生专业认同对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学校归属感的中介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
[6]杜江,许锐.研究型大学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以北京大学高年级本科生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7(5).
[7]邱春侠.在校大学生跨专业考研动机调查与分析[J].泰山学院学报,2012(1).
[8]刘微,张舒婷,辜子寅.大学生考研现状统计调查与分析[J].统计与咨询,2020(4).
作者简介:鱼跃(1994—),男,汉族,陕西咸阳人,单位为兰州大学,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王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