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是刘项逐鹿的失败者吗

2021-01-10 02:59葛剑雄
领导文萃 2021年24期
关键词:项羽刘邦皇帝

刘邦成为汉朝的“太祖高皇帝”后,尽管史臣给他编造了一系列神话,却无法掩盖他出身“细微”的事实。刘邦出生在一个普通农家,父母连名字都没有,史书里只能称他父亲为“太公”,称他母亲为“刘媪”(刘大娘);本人只担任过亭长,是最低级的吏。而项羽家世代楚将,是名将项燕的孙子、项梁的侄子。

起兵前的刘邦没有什么能耐,好吃懒做,不治家业。有一次他拉了朋友来家吃饭,大嫂很讨厌,故意将锅底刮得很响,使他们以为锅里已经没有什么羹了。他爱喝酒,却没有钱,经常向王、武两家赊账。据说王、武二人见他喝醉了躺着时上面有一条龙,常常主动把他的酒账一笔勾销。这当然是他当了皇帝后的记载,实际可能是他经常赖账。

相比之下,项羽年轻时虽然不愿意读书学剑,却希望能够学“万人敌”(对付万人的本领),并粗通兵法。他身长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武功不可谓不强。同样见到秦始皇巡游浩大的排场,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显然更有气派,志向不可谓不高。从战争记录,特别是最后的垓下之战看,项羽称得上是当时最勇猛的将领,当然远在刘邦之上。他自杀时三十一岁,没有后人,大概也没有像刘邦那样寻花问柳。而且笃信儒家礼仪的鲁城父老居然愿意为他死守,作为失败者而没有留下个人的丑闻,看来项羽的人品要比刘邦好得多。

刘邦起兵的时候,只在沛县征集到两三千人,而项梁、项羽渡江时已有子弟兵八千。刘邦连故乡丰邑都攻不下来,得到项梁资助的五千士卒和十名“五大夫将”后才能取胜。项梁在时,刘邦听从他的调遣。项梁死后,对付秦军主力章邯的也是项羽,刘邦打的硬仗不多。入关以后,刘邦的军队只有十万,而项羽拥有四十万大军。刘邦去汉中时,项羽只拨给他三万士卒,沿途还有不少人逃亡。在楚汉之争中,刘邦屡次失败,父母妻子都被俘,胸口还中过箭,几次都死里逃生。但是历史恰恰是刘邦得到了秦朝的“鹿”,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而给项羽安排了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历史提供一种机遇,并非只给了刘邦一人,但却让刘邦争取到了。从这个角度看,刘邦的成功自然也不是偶然的。

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有一次曾经让列侯诸将说出他所以得天下、项羽所以失天下的原因,要求他们直言无隐。最后他自己总结了这几点:“要说运筹决策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主持行政机构,管理百姓,保证供应,使粮食的运输线不断绝,我不如萧何;率领百万大军,每战必胜,每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杰出人物,我能使用他们,这才是我得到天下的原因。而项羽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所以会败在我的手里。”看来刘邦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自己的本领有限,远不如项羽,所以如果要战胜项羽,只能重用杰出人物,发挥他们的作用,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

不过,仅仅能用人,能从善如流是统一不了天下的。作为开国皇帝,刘邦的确还有他独特的本领。或许他不愿意当众表白,以往的史家似乎也没有充分注意,那就是他在“争天下”的坚定目标下,实行相当灵活的策略,甘冒风险,又能屈能伸,甚至不择手段,从来不讲究光明正大、说话算数,不愧是一个“无赖”。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对刘邦这样一个出身“细微”的人来说,这是取得成功的唯一办法。

比如楚怀王派军队入关伐秦的时候,秦军还很强大,诸将都不敢去争这个先,刘邦却敢于接受这样的命令,说明他有胆略,不怕死。项羽想与刘邦一起入关,却始终没有被准许,原因是怀王身边的“诸老”反对。诸老认为项羽“为人剽悍猾贼”,经过的地方都会被他烧杀破坏,而刘邦一向是“宽大长者”。其实,诸老对刘邦的了解并不全面,也不深入,只是刘邦的表面文章做得更好,又重视公关。比如诸老认为项羽曾经在襄城(今河南襄城县)屠城,把那里的人全部杀光,但实际上刘邦刚起兵时就曾威胁沛县的百姓,要是不响应他,就会“父子俱屠”;而且他在西进攻下颍阳(今河南登封市西南)时也曾经屠城,手段不见得比项羽宽大。

等到刘邦回师攻占关中时,深恐项羽趁他立脚未稳,发动反击,特意让张良带信:“汉王只是想取得关中作为自己的封地,只要恢复原来的协定就会停止军事行动,不敢向东扩展。”又把齐国、韩国的所谓“反书”送给项羽。项羽果然上当,没有入关对付刘邦,却集中兵力进攻齐国,使刘邦稳稳占有整个关中,并且巩固了后方。

在荥阳被围、无法逃脱的时候,他让纪信乘上汉王的车,装成汉王出东门投降,自己趁机从西门逃走。要是项羽遇到这样的情况,肯定会宁死不走的。

项羽作战不利,将刘邦的父亲放在一个高的木墩上面,警告刘邦:“再不退兵,就把你老子下油鍋。”刘邦居然答复:“我与你曾经在楚怀王前结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一定要烹你父亲,希望能分一碗肉羹尝尝。”这样的话,自然只有刘邦才说得出口。项羽最终也没有杀刘太公,固然是有项伯等人的劝告,但正如项伯所说的“为天下者不顾家”,刘邦做到了这一步,杀了他父亲又会有什么用?

要是刘邦恪守儒家的仁义道德、礼义廉耻,他绝不会成为以上这些较量的胜利者,当然更当不了汉朝的太祖高皇帝了。有人说,开国皇帝十之八九是流氓无赖,只有流氓无赖才能成功,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刘邦如此,其他出身低微的开国皇帝莫不如此。

道理很简单,在任何一个专制社会里,一个出身低微的人按照正常的途径是绝对不可能进入权力中心的;而在家天下的世袭制度下,更不可能合法地当上皇帝。非正常的途径无非有两条:一是武力,一是阴谋。武力是必不可少的,但光有武力还不够,得武力和阴谋相结合。问题是出身低微的人在开始的时候不可能有很大的武力,刘邦起兵时也只有两三千人,这还得益于他当过亭长,在草莽中啸聚了几百个人,还有萧何、曹参等现职官吏的帮助。凭这么一点人几乎不能与其他任何一支反秦武装相匹敌,更不用说最终将它们一一收编或消灭。

指出刘邦的无赖行径,并不是要否定他的历史贡献。一个人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应该得到肯定还是否定,主要不在于他的个人品德,而取决于他是否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不在于他用什么手段达到了目的,而取决于这一目的是否与历史的进程一致;不在于他这样做的动机,而取决于他所作所为的客观效果。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最终能得到“鹿”的只有一个。但在鹿死谁手还没有决定之前,统一政权不复存在,战乱不断,生命财产的损失不计其数,所以重要的是尽快结束争夺,至于谁是胜利者倒是其次的。而要真正结束战争,占有优势的一方就得不惜一切手段将另一方彻底消灭。

以最后一次楚汉之间的较量为例,在楚河汉界划定以后,项羽老老实实地解甲东归,刘邦却出其不意地发动追击。但正是刘邦的毁约,使战争在短短几个月里结束,统一重新恢复。如果刘邦讲究信用,恪守协议,等到项羽喘过气来,少不了又是几年的战争。无论谁获胜,大量生命财产的损失就无法避免。如果双方都遵守这个协议,那么当时的中国就分裂成两部分。如果大家世世代代遵守这个协议,那还有今天的中国吗?

在楚汉之争最艰难的相持阶段,项羽曾经对刘邦说过:“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你看全国已经有几年不得安宁了,不都是为了我们吗?我愿意向你挑战,与你决一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百姓为我们受苦了。)但他既没有置刘邦于死地,也不愿意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而退出历史舞台,而志在得天下的刘邦却不顾一时的荣辱,百折不挠地夺取最后的胜利。所以我们还应该肯定刘邦促成了统一,对历史所做的贡献。

(摘自《不变与万变:葛剑雄说国史》)

猜你喜欢
项羽刘邦皇帝
皇帝需要帮忙吗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皇帝怎么吃
汉初刘邦集团“入都关中”事迹查验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刘邦不识字吗?
梦遇项羽
以项羽“学万人敌”为戒
项羽